•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近五十年來工業區的開發與設立,不但創造許多的工作機會,提升 地方產業的集中與活絡,達成區域均衡發展,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創造「台 灣經濟奇蹟」之成功歷程,更是開發中國家為了繁榮地方與國家經濟所仿效 與學習的對象。然而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卻也更值得我們關切與重視。以下 就台灣工業與石化工業發展的歷程,以及工業發展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做一探 討。

一、 台灣工業的發展

林昆樂(2006)依工業用地與產業發展,將台灣的工業發展分為以下五 個時期:

(一)進口替代時期(1949~1959年)

1953年實施第一期經建計劃後,工業發展迅速,因缺乏有計劃的提供設 廠用地,造成工廠佔用農田、土地資源被濫用、居住環境被破壞,在日後都 市發展及工業用地的使用上產生許多問題。

(二)出口擴張時期(1960~1969年)

工業用地問題始受重視, 1960年成立第一個工業區-六堵工業區。此時工

業區開發乃配合工業發展及經濟建設,地點集中南北兩地。多為住工混合的 中小企業型態,工廠甚而擇地設在住家附近,亦有變更農地為工業使用,因 而造成日後許多的環境問題。

(三)第二次進口替代及出口擴張時期(1970~1980年)

1971年頒行獎勵投資條例,其中「租稅減免」吸引中小企業廠商設廠於 工業區內。本時期強調重化工業發展,也因產業聚集利益形成各種專業性工 業區。工業區的開發以中部為最多。

(四)促進產業升級策略性工業時期(1981~1990年)

1976年後因土地開發區位或管制因素,出現工業區滯銷,政府配合產業 升級及六年國建整合工業區的開發,朝四大方向進行:

1.彰化濱海工業區:以整合性技術密集工業為主,低污染適合區域發展。

2.離島基礎工業區:利用濱海地開發大型工業區,解決重化工廠需地面 積大、污染嚴重。

3.科技工業區:設置科技工業區,以當地之傳統工業為基礎,促進產業 升級,設立地點有桃園、新竹、台中、雲林、嘉義、台南等地。

4.花蓮和平水泥工業區;配合水泥業東移政策而設置。

(五)高科技工業時期(1991年~迄今)

面臨中國低廉的人力資源等競爭力提升,加上環境保護意識高漲,產業 重視技術升級與環境污染改善問題。從台灣工業發展的歷程我們可看出土地 利用的改變,同時衍生許多影響土地環境的問題。在過去我們追求經濟卓越 的過程中總要付出很多的代價,而今我們就必須痛定思痛。

二、 石化工業發展

石化工業指的是把石油或天然氣等原料變成材料,再利用此材料製造成 日常用品。石化工業包含煉油業,以及石油化學品製造或加工的產業。煉油 廠乃是將原油蒸餾出輕油,再進一步裂解成所謂的石化上游原料,接著利用 上游原料製成多種中間原料,再利用中間原料產生一連串相關產品。上游原 料包含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等。依其製程或產品,可分為上、中、下游

三個主要階段及其應用領域(洪一德,2009;林昆樂,2006)。

依照我國工業分類,石化工業的上、中游為石化基本工業,包括石化原 料業、人造纖維業、化學肥料業、合成樹脂及塑膠業等;而石化下游則為石 化依賴工業,如油漆業、清潔用品業、人造纖維紡織業、針織業、橡膠製品 業等,與我們日常生活均有十分密切關係;然資訊、電子、汽車工業等雖列 入策略性工業,但其零件、外殼、輪胎、化學品等硬體部分,更有六、七成 來自石化工業,顯見石化工業具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如圖2-1(余明憲,

2011)。

圖2-1 石化產業涵蓋範圍

資料來源:引自余明憲(2011)。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後勁地區的 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9NTNT5148014)

依據台灣過去數十年石化業的發展特性,可分為下列五階段(台灣區石 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2013;林昆樂,2006;簡琡真,2012),如表2-1:

(一) 萌芽階段(1968~1972年)

因國內塑膠加工業已略具規模,整體來說,仍是以進口原料加工成紡織 品及簡單產品出口為主。中油公司在高雄完成第一套輕油裂解工場及第一套

芳香烴萃取工場,開展我國石化工業發展序幕。

(二) 發展階段(1973~1983年)

本時期是石化工業黃金時期。1973年爆發第一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大 漲,當時國內下游加工業已是我國經濟的發展主力,若原料短缺恐嚴重影響 經濟。於是國家積極興建二輕乃至三輕。加上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在 國際形勢中日漸孤立,於是當時的國民黨政權,於1973年宣布「十大建設」

計畫,以鞏固民心,三大石化工業中心苗栗頭份石化工業中心(以自產之天 然氣為進料)、仁武大社石化工業中心(以輕油為進料)及林園石化工業中 心(以輕油為進料)因而成立。

1981年,石化工業規模在全球非共產國家排名第十二,在亞洲僅次於日 本,故帶動了塑膠原料業與塑膠加工業的成長。此階段石化工業是國家未來 經濟發展的核心。

(三) 穩定成長階段(1984~1987年)

1984年,中油公司於林園完成第四輕油裂解廠。此一階段的重點乃提高 原料自給率,許多石化原料產品由完全仰賴進口變成為出口,並找尋新投資 機會。

(四) 發展受阻階段(1988~1991年)

由於國際經濟不景氣,新臺幣升值,工資急遽上漲,工業土地取得不易,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與國內環保意識高漲等因素,使得經營成本大幅提 高。1988年9月間,林園工業區爆發污染事件,引發環保紛爭,顯現了「重成 長、輕環保」的爭論問題。

(五) 後續發展階段(1992年迄今)

後勁居民長達三年的反五輕運動,迫使企業最後與抗爭民眾協商妥協,

並付出龐大回饋金,在1994年中油第五輕油裂解工場(高雄市左營區高雄煉 油廠內)方開始運轉,政府承諾於二十五年後(2015年)遷廠。二輕停工,

第一及第二芳香烴工廠廢棄,國際競爭力因此提高。

此期石化產業漸進入多角化、國際化、民營化經營。1998年,台塑公司 於雲林縣麥寮離島工業區的第六輕油裂解工場開始營運,使石化產能大幅增

加,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石化園區。

1994年,東帝士集團致力推動七輕計劃,此為「台南縣濱南工業區開發 計畫」的一部分。如同以往,計畫也受到環境團體與在地居民的質疑和反對。

最後因東帝士集團財務困難,以及廠址未通過環評,延宕11年後計畫胎死腹 中,七輕走入歷史。

國光石化開發案從1994年3月中油與十八家石化廠商簽署「八輕合作意願 書」開始,但因政府、企業與居民對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看法具相當大 的落差,加上政治、社會、族群,以及居民抗爭、環評、購地等問題,因此 國光石化廠址遲遲無定案,歷經數十寒暑,直至2011年4月在彰化大城濕地暫 告一段落。

2002年,因為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從此開放油品市場的自由化,但也對我國石化業造成了重大的衝擊 和影響。

表2-1

台灣石化工業發展歷程

發展過程 新增年產能

(公噸)

主要石化原料

生產裝置 主要石化產品 石化工業發展特

萌芽階段

(1968~1972 年)

乙烯 54,000 公噸

第一輕油裂解 工場

第一芳香烴工

聚乙烯 、氯乙 烯、DMT、聚酯

纖維、溶劑 進口原料加工

發展階段

(1973~1983 年)

(1)頭份石化工業中心成立

(以苗栗自產之天然氣為進料)

進一步發展下游 加工

乙烯

54,000 公噸 乙烷裂解工場 聚氯乙烯

(2)仁武大社石化工業中心成立(以輕油為進料)

(續下頁)

發展過程 新增年產能

管理,只著重於高度且持續性的成長,因而在經濟與環境間失去了平衡。不 僅空氣品質日益惡化,河川、近海域也遭受污染,廢棄物任意被丟棄更污染 了土壤與地下水,這在在都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

在工業發展的同時,為尋求更多資源以供利用,勢必開發更多的自然資 源,如土地或水資源等,因而漸漸的對環境造成破壞,甚至影響人類的生活,

產生環境污染的公害問題(表2-2)(林昆樂,2006)。

蘇桂醇(1996)探討工業發展對高雄都會區外圍的大寮鄉與林園鄉之環 境衝擊時,發現該區居民對工業發展後整體居住的環境品質普遍表示不滿 意;林園鄉居民對環境不滿意度最高,其所識覺到的環境污染問題依序是空 氣污染、河川及水污染、垃圾及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及自然景觀破壞等。

陳麗文(2010)以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探討其付出之環境成本,發現麥寮 工業區所逸散的氣體臭味與懸浮微粒,對居民的生活與鄰近相關產業行為皆 造成損害,填海造陸的行為亦對海岸與養殖業造成莫大衝擊。

台灣隨著由代工產業轉型至工業發展,引發了相關環境保護的問題,主 要是工業污染及能源的耗損,甚至影響到民眾居住的問題,而形成了環境公 害問題。對於臺灣其它的石化工業區也有相關的污染研究報告,顯示對居民 的健康有極大的影響。例如雲林縣環保局委託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 所詹長權教授所做的「空氣污染對沿海地區環境及居民健康影響風險評估」

報告中顯示,台塑雲林六輕從1999年開始運轉,排放揮發性有機物 (VOC),

工業區周邊10公里內的臺西鄉、東勢鄉、崙背鄉、麥寮鄉與四湖鄉等六個鄉 鎮,癌症發生率除褒忠鄉外的其餘五個鄉鎮的全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都顯 著高於運轉前,或是隨著運轉時間變長而增高;雲林台西國小站之地下水的 總溶解物體物 (TDS) 濃度及總有機碳 (TOC) 濃度逐漸增加(環保署,

2013)。

台大教授詹長權亦於2013年5月14日在「台塑六輕與雲林」的研討會中指 出,緊鄰六輕的台西、麥寮鄉民尿液中檢出對人體免疫系統有很大傷害的重 金屬—釩。釩是石化燃料重要成分之一,對人類細胞、系統多方面都有影響,

尤其是免疫系統、致癌(自由電子報,2013年5月15日)。

楊逸萍(2004)認為工業的運作及相關活動,如抽取地下水、排放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