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就態度、環境與環境態度意涵,與環境態度的重要性分述之。

一、 態度

許多學者對「態度」提出不同的定義。Robbins (1999) 則認為態度是人 和人、事、物有關的一種評價性陳述,它可能是喜歡,也可能是不喜歡。態 度代表對某行為對象所學習到的持久之感情及信仰,這些感情及信仰使得具 有這個態度的人,會以特定方式對該對象做出特定的行為(李永展,1995;

Weigel,1983)。國內學者張春興(1995)也認為態度是指個人對人、事、

物及周圍世界,憑其認知及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一致的行為傾向。余 興全(1984)提出態度是個人對態度對象未發表的內在行為,也是外表行為 的發端和準備。Thomas & Znsniecki (1918) 認為藉著「態度」,可了解個人 於社會中採取真實或可能發生行為之意識過程,可預測行為。Weber(1991)

認為態度是關於某個人,某事件,或環境的某層面的評價性反應,即個人喜 歡與不喜歡的評價。

社會心理學認為態度包含認知、情感、意念三種成分,認知是針對目標 對象所持有的信念、知識和訊息,信念中並含有評價意味;情感是對目標對 象作好惡、否定或肯定之情緒判斷;意念指的是行為意向,代表個人對該對 象準備做出的反應,當必須有所行動時,將會採取何種的行為表現。由態度 能瞭解、評估以及預測個人行為,且態度對行為產生正面或負面的評估與其 信念有關 (Fishbein & Ajzen, 1980)。黃耀慧(2004)指出態度是個人對環境 與人事物之內在評價方式與喜惡反應,包含認知、情意以及行動的傾向的心 裡歷程,持久一致且複雜,只能從表現於外的行動推知,不能直接觀察得到。

李恒澔(2007)亦認為態度的內涵,可由個體外顯行為去推測,卻不限於單 純的外顯行為。

綜上所述,「態度」是個人對任何外在人事物或情境所持一致性且持久 的內在複雜心理反應,包含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層面。

二、 環境

環境是包括有形與無形的環境因子,凡能影響生物生長、分化與生殖的 因子都稱之為環境因子。有形的環境因子則包括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生 物因子如動物、植物、微生物及DNA等,非生物因子則包括環境週遭的各種 因子,如空氣、水、光線、溫度、土壤等;無形的環境因子則包括時空及人 的思想及行為。而無形的環境因子則常會改變許多有形的環境因子,並造成 循環的因果關係(周昌弘,1995)。

廣義的環境則是包括人類生存所有環境,概分為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

而狹義的環境則純指自然環境而言。不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環境解釋,其 實環境皆可泛指個體生存空間中所有可能影響個體的一切因素,包括人、事、

物的總稱,人類賴以生存,並在其中生息發展之時空場情境(李永展,1995;

陳王琨,1997;湯志民,1992)。環境可說是影響人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其中包含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而自然環境、如氣候、山川、物 產者;社會環境如政治、法律、風俗、習慣等(吳安倉,2006;蔡裕吉,2011)。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林園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態度,故本研究所謂的「環 境」,乃指居民在其居住區內與生活有關的自然環境或人文設施。

三、 環境態度的意涵

李永展(1995)認為環境態度(Environmental attitudes)是對環境中之 特殊情況、整個環境或環境直接有關的人、事或物的整體評估,包括贊成或 反對、喜好或厭惡等。Hines,Hungerford 及Tomera (1986) 也指出環境態度 是對整個環境中的特殊狀況與環境直接有關之人或物之信仰組合,包括對環 境保護工作所抱持支持或反對、喜歡或不喜歡的整體評估。Caron (1989) 認 為「環境態度」是個人對於環境事物的致力支持程度。賴銀海(2005)認為

「環境態度」是個人對環境的價值觀及對環境的責任與所扮演的角色,產生 對和環境有關的事務表示贊同或喜愛與否的情感傾向。巫偉鈴(1990)認為

「環境問題態度」是個人對環境問題的關心度及對環境問題嚴重性的知覺程 度。聯合國的「貝爾格勒憲章」中提到六項具體目標,其中三項為「態度

(attitude)」意指協助個人及社會團體獲得社會的價值及對環境強烈的感受 性,並主動承諾參與環境保護和改革。

綜合以上,對於「環境」、「態度」和「環境態度」的探討,將「環境態 度」定義為「個人對環境的關心程度,對環境有關之事務所持的價值觀與信 念,亦是一致性且長久的環境行為傾向。」環境態度根據探究的對象、切入 的角度不同,故可以分成不同的面向討論之。本研究則將環境態度分為:對 居住地的環境態度與環境議題態度,故本研究所指之「環境態度」乃是「居 民對其居住生活有關的自然環境或人文設施之認知與關心程度,並具一致性 且長久的環境行為傾向。」

四、 環境態度的重要性

隨著台灣快速的經濟發展、工業化,以及資源消耗,伴隨而來的是嚴重 的環境破壞:空氣污染、水污染、噪音、廢棄物污染、以及熱島現象等大眾 開始意識到地球環境轉變,更帶動了環境保護運動。加上全球永續環境風潮 的襲捲,促使我們不得不正視與深入探討環境保護的問題。由於全球環境問 題的嚴重化,並且環境問題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和人類相關的社會問題,

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會影響到地球環境,那麼每個人的價值觀及行動都會成 為改變及維護地球環境重要的關鍵(引自郭孟倪,2007)。

要人們做出正向且積極的環境保護行為,唯有先從樹立正確的環境態度 開始。Greg (1995) 認為學校要教育學生面臨環境問題時,能做出正確的價值 判斷及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最基本必須先瞭解學生的環境態度,才能根本使 學生建立正確環境態度與價值觀。環境教育學者楊冠政指出,幾個會影響學 生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或作為之重要變項因子中包含態度、控制觀、個人之責 任感、生態學觀念、敏感度、價值觀等。對於社會而言,蕭新煌(1982)指 出只有透過進一步對國內環境態度的研究,才能提昇社會對環境問題之認識 水準,進而方能期望社會參與、投入於公共環境的規劃與設計。Weigel (1978) 指出由環境態度測量能瞭解個人對環境品質的關心度與對環境問題的想法,

以及環境問題解決策略之傾向。所以要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不只在技術上改 變,更必須改變人類的態度與行為 (Stapp & Polunin, 1991)。由此可見環境態

度的研究之必要性。

我們可由探究與瞭解人們的環境態度來預測其環境行為,亦可由此發現 影響環境態度的因素,透過有效的管道與方式進行環境教育,能促使其態度 的提升,達到保護環境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