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林園區居民的環境保護態度,包括對其居住環境的 態度與環境議題,故本節就林園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林園工業區的背 景與發展,以及林園工業區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做一分析與瞭解。

一、 林園區簡介

本部份就林園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說明之:

(一)自然環境

以下就林園區之自然環境之地理位置與範圍、地形、氣候、地質與土壤、

水文等五方面分別說明之。

1. 地理位置與範圍

高雄市林園區地理位置處於台灣西南部沿海,位居高雄市最南端的高屏 溪出海口(圖2-2),北臨大寮區,東隔高屏溪鄰屏東縣新園鄉,西接高雄市 小港區,西南則濱台灣海峽與屏東縣琉球鄉(小琉球)遙遙相望。林園區現 有24個里(圖2-3),人口70,388人。本區地勢平坦,適宜農耕,同時擁有中 芸、汕尾兩大漁港,漁獲量豐富,養殖漁業亦發達。相對經緯度位於東經120.50 度,北緯22.40度,全鄉面積32.286平方公里,約佔全高雄縣面積的1.16%。

圖2-2 林園區位置圖

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全球資訊網(製圖者)。高雄市行政區域圖【地圖】。 2013年8月9日,取自http://www.kcg.gov.tw/CP.aspx?n=2C50CC76EFD6D489

&s=E8EDF3395DA7BF79

圖2-3 林園區行政區域圖

資料來源:高雄市林園區戶政事務所(製圖者)。林園區行政區域圖【地圖】。

2013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linyuan-house.gov.tw/?Guid=27fe0301 -d783-5120-e65c-fec415bc6f35

2. 地形

林園區地形平坦,呈一東北、西南走向之狹長平原。西北側有「鳳山丘 陵」與「駱駝山」兩隆起丘陵,向西南延伸至海岸,形成林園區與小港區的 分界—「鳳鼻頭」。區內的「清水岩」屬珊瑚礁石灰岩,亦是「鳳山丘陵」

的餘脈。海岸屬沙岸地形,早期有飄沙淤積,但今日的海岸是逐漸後退。高 屏溪口處有台灣西部海岸線中,唯一的溺谷海岸。

3. 氣候

林園區位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溫暖、乾濕季明顯、季風顯著。根據高 雄氣象站的觀測,年均溫為23.5℃(2008-2012年),每年6、7、8、9月氣溫 較高, 1、2、12月較低(圖2-4)。每年5到9月為雨季,全年雨量約1500~2000 公釐。5、6月為梅雨季,7到9月西南季風吹拂,對流雨與颱風發生頻率高,

故夏季降雨集中且強度大,降雨量幾乎集中在5到9月,平均雨量250毫米。10 月到隔年4月降雨量約165毫米,佔全年總雨量的10%,屬乾季(圖2-5)。

4. 地質與土壤

本區北側為「鳳山丘陵」,此處地質屬黏土層及砂質土,土壤肥沃,宜 耕種;近高屏溪、海的部份則屬沖積砂質地,土壤較貧瘠,受海潮影響,農 作物不易生長。「鳳山丘陵」之地層由老而新,分別為坪頂層、鳳山石灰岩、

台地礫石層、沖積層。鳳山丘陵石灰岩分佈於本區北部。

5. 水文

林園區主要河川為高屏溪,昔稱下淡水溪,俗稱大溪,是高雄縣與屏東 縣的界河。發源於玉山山脈,流經高雄市、屏東市24個鄉區市,最後經本區 在汕尾里附近入台灣海峽。主流長度為171公里,僅次於濁水溪,是台灣第二 長的河川;流量與流域面積全台最大、最廣,流域面積為3,256.85平方公里。

逕流量豐富,但洪枯時期水量差異極懸殊,是台灣「荒溪型」河川的代表典 型。居民會利用河中部分沙洲從事種植、養殖等活動。

高雄2008-2012年的平均月均溫

0 5 10 15 20 25 30 3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月)

溫 度 (度)

圖2-4 高雄2008-2012年平均月均溫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2013)。高雄站每月平均溫度。2013 年 8 月 15 日,取自 http://southweb.cwb.gov.tw/index1.php?web=5011&web _title=高雄月均溫&AREA=高雄#w5011

高雄2008-2012年的月平均雨量

0 100 200 300 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月)

雨 量 (毫米)

圖2-5 高雄2008-2012年月平均雨量

資料來源:修改自中央氣象局南區氣象服務(2013)。高雄站每月降雨量。

2013 年 8 月 15 日,取自 http://southweb.cwb.gov.tw/index1.php?web=51&

web_title=每月降雨量#w051

(二)人文環境

以下就林園區地名延革、人口分布,與交通等三方面說明之。

1. 地名延革

林園,此地位處鳳山林木茂盛之邊,故原名為「林仔邊」。因林園的地 理相對位置在北,取名「頂林仔邊」,反之林邊在南,所以叫做「下林仔邊」。

林仔邊此一地名沿用到大正九年(1920年)設高雄州,將地名做一改革,統 一縮為兩個字,邊將「林仔邊」的「仔」去掉後,稱為「林邊」,但卻與屏東 林邊同名。由於林園人的父系祖先大都由福建漳州府渡海來台,本地之中心 信仰—「謝府王公」是當地居民的守護神,是來自原鄉的傳統信仰,故依據:

漳州府古縣祖廟周邊村落鸛林村和園中村,取其「林」、「園」二字命名,表 示對原鄉的懷念,才改名為「林園」(日治時期設置林園庄,但其鄉街部分 仍稱做林仔邊)。

2. 人口分布

林園區的人口分布較集中於林園里、仁愛里、廣應里、東林里等,由於 此區發展較早,商家數非常多,經濟交易大多集中於此,因此最為熱鬧。但 由於此區發展歷史早,故街道窄小,房屋密集但老舊,居住空間並不大,因 此新的人口多聚集在此區之四周,造成王公里、頂厝里、溪州里等比此區的 人口數更多。另外,靠海的幾個聚落如汕尾地區(東汕、西汕、北汕、中汕)、

中芸、鳳芸人口密度也不低,除了以漁業為生的居民外,有些則是因為此區 近工業區,為了工業區可能發放的福利而「寄戶口」,造成戶籍人數較多的 現象,不過此區實際的人口密集度仍遠低於林園市中心幾個里。本區各里人 口統計參考圖2-6。

3. 交通

林園鄉的交通由台17線(沿海路)與台25線(鳳林路)垂直交會。台17 線北連高雄市小港區、小港機場、臨海工業區,往南連接雙園大橋通往屏東,

是林園區對外的主要幹道。台25線則經大寮區往鳳山市。後來88號快速道路 開通,林園區居民可經由台25線接88快速道路直接通往高雄市區,使得往高 雄市的交通更為快速、便捷;88快速道路亦可接屏東萬丹、潮洲。另有台21 線可通往大寮,再往北經大樹可至旗山,亦可與台1線相接,經高屏大橋往屏

東縣屏東市、里港鄉。林園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再配合便捷的交通網路,使得 位於高雄市邊緣區的林園區對外連絡十分方便。

1302

7751045 1156 1209 1179 9981520 875

13251013 771 2796 完成,面積達403.24公頃, 2007年產值約達2,740億元,為南部最大石化工業 區。本區廠商主以中油林園廠為核心共計29家,目前生產中的有28家,面積 為317.466公頃,建廠中的1家,面積0.2172公頃;其中石化相關產業27家,木 竹業1家,非金屬礦物業1家。中下游廠家有李長榮化工、南帝化工、永嘉化 學、中國合成橡膠、台灣石化合成、信昌化學、台灣苯乙烯、和益化學、台

灣塑膠、台達、中日合成、東聯、南亞塑膠、中美和、聯成、合興化工、阿 科化學、亞洲聚合等18家公司在此設廠(圖2-8)。

林園工業區主要為石化工業之上游,以提供中、下游廠商石化原料。中 油公司之三輕、四輕油裂解廠,乃是將輕油、乙烷、液化石油氣、或柴油經 高溫裂解,低溫分餾後,產生一系列的石化原料。可提供中游廠商生產以烯 烴類與芳烴類二大類為主的中間原料,以及下游廠商生產各類石化產品,可 大致區分為纖維類、橡膠類、塑膠類及其他(清潔劑、溶劑)四大類(王永 輝,2009)。因原料供需關係,林園工業區形成一聚集經濟規模,產業類別 同質性也高。

圖2-7 林園工業區地理位置圖

資料來源:繪製於google earth,自行繪製。

圖 2-8 林 園 工 業 區 廠 商 位 置 圖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林園工業區服務中心(製圖者)(2013)。林 園 工 業 區 廠 商 位 置 圖【 地 圖 】。 2013年7月16日,取自ht t p :/ /w ww.m oe a i db.

go v. t w /i p h w /l i n yu a n /i n d e x . d o ?i d = 1 2

(二) 林園工業區的發展背景

林園工業區主要發展石化產業,本工業區位於高雄都會區的東南側,高 雄都會區工業因石化工業的發展而顯得其重要性。從高雄都會區工業與台灣 石化工業的發展歷程便可對林園工業區的背景、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

吳連賞(2008)將高雄都會區的工業發展過程依時間分成六個時期(引 自林育萱,2010):

1.早期糖業主導下的食品與民生工業時期(1349~1895年)

荷據與鄭氏時期獎勵種植甘蔗,糖業興盛。19 世紀中葉,除了出口紅糖 外,已有部分手工業由大陸傳入。

2.日據時期現代工業發展醞釀準備期(1895~1945年)

日治時期仍以糖業最主要工業,在當時的高雄州橋仔頭與楠梓庄設立全 台最早的新式機械製糖廠。另外一項重要食品工業就是鳳梨罐頭生產。1921

年後為了配合戰時經濟體制,高雄開始了造船、煉油、軋鋼、鹹業、硫酸亞、

肥料、造紙等重化工業,重工業機能因此確立。

3.地方資源型工業時期(1945~1971年)

以日治時代及地方農工資源為基礎,食品工業成為發端產業,之後地方 資源及基礎資源型工業持續推動。爾後農產加工及食品、水泥、石油化學、

金屬、機械、基本金屬逐漸成為產業主體。1970年代推動國家十大重要經濟 建設,連帶廣泛設立了加工區和工業區,高雄都會區工業因而開始飛躍成長。

4.國家主導的重化工業時期(1971~1986年)

高雄地區臨海,利於石化原料輸入,加上日治時期留下的煉油基礎,以 及中油第一座輕油裂解廠(一輕)於1968年在此完工,奠定了高雄地區石化 重工業的基礎。1973年十大建設以石化重工業為未來國家經濟發展核心,於 是二輕(設在左營楠梓地區)、三輕(設在林園工業區)相繼完工投產。並 規劃相關投資建設計劃,大社、仁武工業區隨之成立。1983年,在三輕所在 的林園工業區擴建基地上,四輕隨之完工。

5.工業再結構與工業升級時期(1987~2000年)

因國際產業環境巨變,1987年大陸政策開放,台幣升值,國際市場競爭 愈加激烈,再加上勞工、環保意識抬頭,地價飆升,使得工業經營環境轉壞,

廠商紛紛出走外移。此階段一方面持續發展石化相關產業,一方面小資本、

低技術的工業也迅速成長,金屬業便是成長最快的工業。

6. 產業空洞化及台灣矽谷時期(2000~2011年)

因產業結構轉變,製造業人口快速下降,二級產業衰退急劇。不得不面 臨傳統產業積極轉型及技術研發能力之提昇,故善用高雄港為一國際商港與

因產業結構轉變,製造業人口快速下降,二級產業衰退急劇。不得不面 臨傳統產業積極轉型及技術研發能力之提昇,故善用高雄港為一國際商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