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巨星的崛起──蕭斯塔科維契生平概述

第一章 關於蕭斯塔科維契

第一節 巨星的崛起──蕭斯塔科維契生平概述

1906-1926 年 初露鋒芒

蕭斯塔科維契‧德米特里(Dmitry Shostakovich, 1906-1975)於 1906 年 9 月 25 日出生 於俄羅斯第一大城聖彼得堡1 ,為家中第二個孩子,他有一個姊姊瑪麗亞(Mariya)及妹妹 卓雅(Zoya)。他的母親索菲亞(Sofya Vasilyevna Kokoúlina, 1878-1955)2 與父親德米特里

(Dmitry Boleslavovich Shostakovich, 1875-1922)3 在聖彼得堡大學相識,並於 1903 年結 婚。蕭斯塔科維契的父母並沒有刻意想將他培養成為一位音樂家,在成長過程中就像一 般的孩童,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學、音樂、劇場、藝術等等。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 戰爆發,因為父親轉任於軍火公司當經理的緣故,家裡生活過得算富裕,此時戰爭一絲 影響不到這個帝國的首都,而馬林斯基劇院及亞力山德林卡劇院(Alexandrika)依舊擁有 川流不息的人潮,歌劇《黑桃女王》(The Queen of Spades, 1834),《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 1833)是當紅的戲碼。1915 年,蕭斯塔科維契看到了李姆斯基-柯薩科夫

(NikolayRimsky-Korsakov, 1844-1908)的歌劇《沙皇薩爾坦的故事》(Tale of Tsar Saltan,

1900)後非常喜愛,但這依舊沒有說服他願意學習音樂。直到有一天姊姊與她的同學在家 裡一起彈奏一首四手聯彈的作品,才引發他想彈琴的興趣,終於在 1915 年夏天,八歲 的蕭斯塔科維契跟著母親開始上第一堂的鋼琴課。

蕭斯塔科維契不出一個月便能開始演奏些簡單的莫札特與海頓等音樂家的作品,

1915 年,母親帶他跟隨葛拉塞(Ignatiy Glyasser, 1862-1925)學習,但由於葛拉塞是位紀律 嚴謹又保守的老師,對於蕭斯塔科維契的創作並不鼓勵,1918 年,蕭斯塔科維契對於這 樣的學習狀態不滿意而決定離開。1919 年,蕭斯塔科維契進入彼得格勒音樂學院

(Petrograd Conservator),當時他的父母心裡感到有些困惑,讓一個 13 歲的孩子同時學習 作曲與鋼琴是否為正確的選擇,但院長葛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4 聽 完他的演奏後給予他極高的評價,並鼓勵他兩種都必須學習。5 蕭斯塔科維契後來跟隨 李姆斯基-柯薩 科夫 的學 生 史 坦 貝格 (Maximilian Steinberg, 1883-1946)及 索科洛夫

(Nikolay Sokolov, 1859-1922)等人學習和聲、對位、管弦樂法等作曲技巧。

在這段期間俄國歷經了革命內戰,6 1917 年開始,罷工和示威遊行充斥於整個城市,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5.

6 1917 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後成立了臨時政府,同年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推翻臨時 政府,內戰開始。

們繼續讀書。1925 年 7 月,蕭斯塔科維契完成畢業作品《第一號交響曲》,並將作品題 祭》(Rite of Spring, 1913)及普羅科菲夫(Sergey Prokofiev, 1891-1953)9 的《三個橘子之戀》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1921)令他印象深刻,並開始研究了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及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等音樂家的音樂。1927 年,他很榮幸的獲得 機會參加第一屆在華沙的蕭邦鋼琴大賽,雖然有進入最後一輪,但或許是身體不適,10 及評審認為太多俄國人入選,最後蕭斯塔科維契並沒有得名,這件事也使他對於成為一 名鋼琴家的夢想卻步。

1930 年,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一齣歌劇《鼻子》11 (The nose, 1930) 首演成功,但因 內容具有影射涵義而遭到批評。1932 年,他與第一任妻子妮娜(Nina Varzar)結婚,1934

年,第二齣歌劇《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Lady Machbeth of Mtsensk District, 1932)首

14 Laurel E. Fay, Shostakovich: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4.

15 Ibid., 85.

風格,更趨向於抒情與英雄式,並設計出可以修改甚至與表面看法相互矛盾的音樂語意。

1937 年,他的《第五號交響曲》16 首演成功,這是政府公開認可的第一部作品。它代表 的是蕭斯塔科維契已經能駕馭目前情況,善巧的使用政治上正確的話語,掌握政府對音 樂風格的界線點。

就在同一年蕭斯塔科維契進入了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教書(Leningrad Conservatory),

他常常在課堂中分析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馬勒、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等音樂家作品,並提到他自己常會在作曲上學習柴可夫斯 基使用的方式來解決一些基本創作問題。1943 年,他定居於莫斯科並於莫斯科音樂學院

19 Laurel E. Fay, Shostakovich: A Lif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47.

原本期待戰爭後政府對藝文界的壓迫會逐漸減少,但等待的希望終究還是落空了,

戰爭後政府的審查變得更加嚴厲,1948 年,在史達林的指揮下,日丹諾夫(Andrey Zhdanov,

1896-1948)20 開始對音樂家進行文藝整肅,受害音樂家以蕭斯塔科維契為首,其他還包 含普羅高菲夫(Serge Sergeyevich Prokofiev, 1891-1953)、哈察圖量(Aram Khachaturian,

1903-1978)、米亞可夫斯基(Nikolai Yakovlevich Myaskovsky, 1881-1950)等人,被指控將 蘇聯音樂導入歧途。21 蕭斯塔科維契《第九交響曲》遭到禁演,而他也再度陷入慘烈的

漸漸受到更多的支持,他成為了蘇聯的人民藝術家,並於 1956 年獲得列寧勳章(Order of

Lenin)。在各國旅行時接觸到當時歐洲的音樂,包含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2003)24 、 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2016 )、布瑞頓(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葛瑞茲基(Henryk

Górecki, 1933-2010)、謝佛(Pierre Schaeffer, 1995-)、瑟納基斯(Iannis Xenakis, 1922-2001) 等作曲家的作品,並與布瑞頓成為好友。接下來創作的這兩首交響曲以寫實、紀念、警

1962-1975 永恆

1966 年,他獲得人生中第二個列寧勳章以及「社會主義勞動的英雄」、「蘇聯人民藝 術家」等等榮譽。1974 年,歌劇《鼻子》重新在世界各地被演出,他重拾對果戈里作品 的興趣,準備拍攝一部以果戈里為主題的影片,結果影片首演大獲成功,成為經典作品 之一。

晚期身體的病痛造成蕭斯塔科維契生活相當痛苦,他不斷地進出醫院,接受治療。

1975 年 8 月 9 日,他稍微感到舒緩,與一同在醫院治療的鋼琴家聊天,不料下午突然窒 息,在六點半過世,死因由遺孀25證實是肺癌。蘇聯政府將死訊推遲了 48 小時後才公布,

8 月 12 日在真理報上公告了蕭斯塔科維契的訃文,並冠以「忠誠的共產黨之子、一位卓 越的公眾人物與藝術家、致力於爭取國家間的和平友誼」等等稱號, 8 月 14 日以國葬 儀式舉行,並安葬於新聖女公墓(Novodevichy Cemetery)中。

25 伊利娜( Irina Supinskaya, 1935 -1975 年),為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三任妻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