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蕭斯塔科維契《中提琴奏鳴曲作品一四七》之樂曲分析

第一節 第一樂章之樂曲分析

第一樂章在結構安排上具有對稱與平衡感,作曲家在音樂織度的鋪陳安排,還有 中心音(Tonic)C 都以首尾呼應的方式呈現。音樂開頭第 1-9 小節幾乎就已陳述完所有樂 章的架構素材,後面發展僅僅利用這些的素材加以變化,做更多音樂的渲染。蕭斯塔 科維契在創作上還是有保持奏鳴曲架構的精神,在沒有傳統功能和聲、調性架構支撐 下,利用中心音與他音之間的音程關係及素材運用,來鞏固音樂整體架構與織度。【圖 表 5】為第一樂章之架構整理。

【圖表 5】第一樂章架構圖

第一樂章是由兩個對比性的素材構成:分別是中提琴的撥奏,及鋼琴第五小節開始 的十二音列旋律線。細看此兩種素材,中提琴最初的獨奏撥絃,是為「點」的素材,在 這短短四個小節之中可看到兩個拱形樂句:第一、二小節所有撥奏的音皆為中提琴的空

絃,樂句最低音為 C 音、最高音為 A 音,而這個 C 音是為全曲的中心音(Tonic);第 3、

4 小節中間的空絃重複音不變,最低音變成 D ♭ (與第 1 小節 C 之間音程為小二度)、最 高音 C(為第 1 小節 C 音高兩個八度),此二音皆為按絃的音,而第三小節 D ♭的出現也 暗示下面第 5 小節鋼琴最初所要演奏的音。見【譜例 1】。

【譜例 1】第一樂章 第 1-9 小節

由前面章節所敘述關於蕭斯塔科維契十二音列的音樂特色,以雙重音程空間(Dual

Interval Space, DIS)來分析其作品,下表方框內為 ic1(半音)及 ic5(完全四度)所構成的結 構關係圖,而這也是第一樂章第 1 到第 9 小節中提琴主要發展的音。見【圖表 6】

【圖表 6】蕭斯塔科維契運用 ic1 及 ic5 所形成的結構關係圖

第 5 小節開始的十二音列旋律為「線」的素材,對比前面中提琴撥奏(點的素材),

以數字來表達的話為 0,11,9,8,10,7,6,5,1,2,4,3 。見【圖表 7】。這段十 二音列有著蕭斯塔科維契對於十二音列的運用特色:具有旋律性、避免了大跳音程、同 時伴隨著全音階區(Diatonic zone)與半音階區(Chromatic zone)的出現。從第 5 小節鋼琴

左手旋律,分為兩層次剖析,第一層次為 A♭-F♯-E 往下的全音階;第二層為 A♭接第八 小節 A- B♭-B 往上的半音階。見【譜例 1】。

【圖表 7】第 5 小節開始的十二音列換成數字示意圖

小二度與完全四度音程的使用更是貫穿全曲,前面有提及小二度的使用,除此之外,

完全四度在第 1、2 小節也已經有所預告:中提琴空絃的 C、G、D、A,為完全五度,

其轉位音程為完全四度;接下來在第 5 小節鋼琴第一個出現的和聲亦為完全四度,到第

10 小節後,鋼琴聲部皆不斷出現完全四度的音響。

第 10 小節中提琴與鋼琴互換角色,原本由中提琴唱出「點」的素材(第 1 小節到第

9 小節),來對比鋼琴十二音列「線」的素材(第 5 小節到第 9 小節),這裡變成中提琴拉 奏十二音列的旋律,音列同樣具旋律性,並以級進下行方式呈現。不同之處在於,在這 十二音列中缺少一個 E 音,但作曲家其實是將它放在了鋼琴聲部第 10 小節上,而且為 了讓聽者能夠清楚聽見鋼琴 E 音的聲音,中提琴在此刻拉奏的是長音;另外一點不同處

在於,十二音列有重複音的使用,例如第 12、13 小節重複 C、D ♭音。見【譜例 2】。

【譜例 2】第一樂章 第 10-18 小節

從第 13 小節,中提琴的十二音列旋律中帶出了新的節奏素材──附點節奏,而這個

附點節奏,在第 21 小節後成為重要的動機,以完全四度的模進上行接連出現,將張力

不斷累積到達了第 26、27 小節,為樂句的高峰,並以 B♭-A(小二度 ic1)重複音讓音響更 富張力,再以對稱的方式利用完全四度與小二度下行,將張力逐漸緩和。第 18 小節鋼

琴也開始以演奏中提琴五度音程的素材(點的素材),重複著前面中提琴所撥奏的音,段

落音樂中最低音同樣是 C 與 D♭,彼此音程關係為小二度,但在第 23 小節的 D♭在記譜 上卻換成了同音異名的C♯。作曲家以 C♯暗示著後方音樂的發展變化,並以 C♯作為發展 部的中心音(Tonic),第 24 小節左手八度 F♯,更加奠定了這樣的音程關係基礎(C♯- F♯為 完全四度)。見【譜例 3】、【圖表 8】。

【譜例 3】第一樂章 第 19-28 小節

【圖表 8】第一樂章 中心音關係轉換圖

第 62-66 小節,音樂轉換敘述的方式,暗示後面第 67 小節開始為發展部,以 F♯為 中心音。第 71 小節 B 音(與 F♯為完全四度音程)立即在鋼琴左手以八度呈現,力度記號 也轉換成大聲,不斷的強調 B 音,從第 67 小節到 72 小節,在短短的 6 個小節中,換了

4 次拍號,不同的拍號其律動與張力也不同,可以看到作曲家有規劃的漸進鋪陳,從 3/2 拍(六拍子或為大三拍子) ── 5/4 拍(五拍子)──4/4 拍(四拍子) ──3/4(三拍子),律動與張 力越來越緊湊。見【譜例 4】。

【譜例 4】第一樂章 第 62-71 小節

第 71 小節出現新的節奏型態:三連音,可以看到在第 67 小節的時候,作曲家就 有暗示三拍子的律動與三連音的出現。三連音成為發展部重要的節奏動機,一直延續

到第 120 小節拍子的律動換成了十六分音符,更加緊湊密集。見【譜例 5】。

【譜例 5】第一樂章 第 118-121 小節

到了第 147 小節節奏型態由十六分音符轉再度轉換為三連音,回到了單純四分音符、

二分音符上,讓音樂張力舒緩,同時也塑造出律動自然漸慢的感覺。見【譜例 6】。

【譜例 6】第一樂章 第 143-151 小節

第 157 小節回到了再現部,中心音 C 也在鋼琴左手回歸,演奏著最初中提琴所使用 的撥絃素材;接著第 161 小節中提琴拉奏出原本第 5 小節鋼琴的十二音列,音高與之前 十二音列相同,但是節奏與音樂敘述的方式改變,以靠近琴橋 (Sul Ponticello) 的演奏法 演奏等值的十六分音符。見【譜例 7】。

【譜例 7】第一樂章 第 152-163 小節

再現部重現先前使用的素材,包含完全四度、小二度的音程、雙音、三連音與十六 分音符的節奏。在第 194 小節開始十六分音符與三連音同時出現,音樂織度增加,這樣 節奏的對抗使張力的拉扯更為強烈。見【譜例 8】。

【譜例 8】第一樂章 第 193-195 小節

第 202 小節開始變成中提琴以三連音節奏對抗鋼琴雙手八度的十六分音符,彼此互 相抗衡再把張力推到全曲最高峰──第 213 小節,在這裡中提琴與鋼琴互相以三連音方

式抗衡,而這裡也達到全樂章標示最大的力度記號(Fortissim)。見【譜例 9】、【譜例 10】。

【譜例 9】第一樂章 第 202-205 小節

【譜例 10】第一樂章 第 213-217 小節

在最高峰第 213 小節後,音樂逐漸往下走、張力也再次舒緩,進入到中提琴的獨白

回歸,與曲子即將進入尾聲。從第 247 小節開始鋼琴與中提琴一起合作樂章開頭中提琴 撥奏素材,中提琴回到了撥奏上,鋼琴則以斷奏來與中提琴撥奏配合呼應,最後停在了

C 上結束全曲。見【譜例 12】。

【譜例 12】第一樂章 第 242-261 小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