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田野地概況

第三節 平和部落的遷移

稱為Nasiku(南勢湖),而聚落名稱仍為 Piyuma。搬入到現在的新平和後,平和 部落歷經一段長時間的建設期。報導人H1M1 回憶說: 法,有一戶例外。當時因為居民尊重 Kadulicule 為部落的頭目,所以不用抽籤。

而是由 Kadulicule 家族的頭目 G2F1 自行選擇地點,並在其家屋前豎立石版,確 認其頭目身分。當時因為只有 53 戶搬到現居地,所以每一戶都有居住的土地,

但還有部落東南方的空地,沒有分配完成。那塊空地,原先是要作為設置學校的

地點,但因為後來學校設置在部落另外一邊,所以這塊土地就閒置下來,目前登 記在泰武鄉鄉公所內。

目前平和部落的人口逐漸增多,原先的土地已經不敷使用,但平和部落四 周已沒有其他可利用的土地。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要進入平和部落之前的平 地,已經被居住在武潭村父母親為平和人的C2F1 登記。第二,平和部落前方有 一大片山坡地,部落的人想要利用,但早在十幾年就已經由一位平地人所承租。

部落居民多次想聯繫此人,但因時間久遠,此人的資料已無法尋找。這使得目前 平和人,憂心未來聚落的空間發展不足,會使的人口大量遷往平地。

平和部落居民的年齡層類似台灣其他的偏遠聚落,主要是以老年人與尚在受 國民義務教育的兒童、青少年為主。學齡內的兒童就讀於武潭國小平和分校,但 近幾年來面臨少子化及人口外流的影響,就讀的學生人數逐年下降。青少年則是 因為近幾年來家長注重教育,除少數就讀位於佳平村的泰武國中外,大多將孩子 送往鄰近萬巒鄉的萬巒國中就讀。部落的中壯年人口,因平和村交通便利大多在 屏東、高雄等鄰近地區就業,但筆者也觀察到,隨著大環境經濟的不景氣,許多 中壯年人口面臨失業的問題,大多回流部落,從事打零工的工作,經濟收入並不 穩定。根據泰武鄉戶政事務所提供之資料,至97 年 5 月為止平和部落計有 151 戶702 人。筆者於本章節用多方面的角度,呈現平和部落過去與現在的變化。由 於平和部落在時間上,是屬於較晚期才遷移的部落。許多關於舊部落生活空間的 傳統知識,仍存在於部落耆老的記憶中。因此平和部落時常透學校、教會及社區 發展協會舉辦關於傳統文化認識、體驗的活動。第三章,筆者將以平和部落,近 幾年來推動的一項「攀登北大武山」活動為主要內容。北大武山為平和部落的傳 統生活領域,因此筆者將第三章訂名為北大武山舊部落領域踏查,強調其傳統生 活之空間。

圖4 平和部落遷徙示意圖11

說 明:本圖摘錄修改自屏東縣泰武鄉公所網站 下載網址:(http://www.pthg.gov.tw/towntto/Default.aspx)

11 A 路線為民國 34 年(1945)第一批 13 戶的族人遷移至瑪家鄉佳義部落。

B 路線為民國 36 年(1947)30 餘戶的族人,大舉遷移至至潮州第二林班。

C 路線為民國 43 年(1954),40 戶遷徙至泰武鄉武潭部落,

D 路線為民國 57 年(1968)三月二十三由僅存的 53 戶,到達了目前的平和部落。

B C D

平和舊部落

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