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幸福感 幸福感 幸福感理論 幸福感 理論 理論 理論及相關研究 及相關研究 及相關研究 及相關研究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幸福感 幸福感 幸福感理論 幸福感 理論 理論 理論及相關研究 及相關研究 及相關研究 及相關研究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之一,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環境和身心需求的差異,

造成對幸福的界定也因人而異。本節對於幸福感的內涵與定義、幸福感之衡量以及 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做深度的探討。

一、幸福感起源與概念

西方幸福感研究的興起於西元 1970 年,當時學界興起研究正向心情、快樂取向 的心理學研究(Hedonic Psychology),幸福感(well-being)與快樂(happiness)即是此 一學派的重要課題(Die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不僅被學者們以倫理、神學、

政治、經濟與心理學等理論來加以定義,並將愉悅、生活品質或生活滿意度視為幸 福感的概念(Gilbert & Abdullah, 2004)。對於幸福感的概念,Argyle (1987/1997)認 為,幸福感包含了一個非常清楚的因子,為整體滿意度,這個滿意又可區分為一些 特定的範圍,像是工作、婚姻、健康或是自我實現,因此幸福感可理解為對生活滿 意的反應,或是對正向情緒的頻率及強度的感受。Willis 與 Campbell (1992/1997) 則認為心理的幸福感,有時也稱為主觀上的幸福感(subjectivewell -being),一般指的 是對生活、或是個人幸福程度的滿足。

二、幸福感定義

幸福感是一個廣泛的現象,包括個人的對於重要事件之滿意程度、情緒感受、

以及對整體生活滿意度的評價。每一個環結都需要透過個人的理解,然而這些因素 常高度相關而難以釐清(Diener,Lucas, & Richard,1999)。根據 Diener,Lucas 與 Richard 等人研究,認為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指的是個人對於整體生活的認 知性評價、正向情感的呈現以及負向情感的缺乏,是一種對整體生活層面整體評估 後的結果。Diener 強調幸福感是人類主動且專注地參與活動時的產物,個人可藉由 工作、休閒、運動、或人際互動的歷程,發揮潛能並滿足個人需求,進而產生愉悅 的成就感和價值感,此即為幸福的感受。Andrew 與 Withey (1976)認為幸福感是對

生活滿意程度及所感受的正負向情感整體評估而形成的一種感受,包含生活滿意、

表 2-5 國內學者對幸福感之定義與內涵 學者 幸福感定義與內涵

施建彬(1995) 幸福感為一種個人正向、主觀的感受,並非是一種外在的客觀 評判標準,幸福感的來源包含了「自尊的滿足」、「家庭、朋 友等人寄關係的和諧」、「對金錢的追求」、「工作上的成就」、

「對生活的樂天知命」、「過得比你好」、「對自己的控制與 實現」、「短暫的快樂」和「對健康的需求」九種。由此可知 幸福感概念是關聯到個人生活上的情感感受。

吳靜吉與郭俊賢

(1996)

幸福感之領域剛開始萌芽之時,"快樂"一詞幾乎是研究者唯 一的選擇。

林子雯(1996) 四種不同偏向之定義,一、著重「情緒層面」的幸福感:認為 幸福感是一種單純的情緒性反應,尤其著重在正向情緒的反 應。二、著重「認知層面」的幸福感:對生活進行一種整體性 的認知評估後所得的結果。三、著重「情緒及認知層面」的幸 福感:綜合、折衷前述兩種觀點、認為幸福感應該是在情緒與 認知兩層面總評價後所得之結果。四、著重「身心健康的幸福 感」:認為幸福感是一種近似於身心健康狀態,並以心理健康 的測量來代表個體的幸福感。

何瑛(1999) 個體知覺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以及理想得到實現時所產生的 一種情緒狀況,且是由需要(包括動機、慾望、興趣)、認知、

情感等心理因素與外部誘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複雜、多層次 的心理狀態。

陳騏(2001) 幸福感為一種個人主觀的經驗,可包含情緒、認知和身心健康 等的三個層面。幸福感之共通要素包括生活滿意、正向情感、

身心健康、良好的發展以及完整滿足感。

(續下頁)

表 2-5 國內學者對幸福感之定義與內涵(續) 學者 幸福感定義與內涵

謝青儒(2002) 認為「幸福感」之意義取向於「Subjective well-being」(主 觀之幸福感)之內涵,認為幸福感是個人主觀之感受,幸福 感的獲得並不受外在控制,而是個人內在對外在事物的闡 釋,所以幸福感是認真投入後所伴隨而來的感受。

詹喬軍(2004) 儒家、道家、釋家,也同意幸福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愉樂安適 之狀態。

陸洛(2005) 幸福感主要來自於內心的幸福和滿足與外在世界達到平衡 時的一種感受,此感受是一種信任、安全與穩定的感覺,故 此幸福感是內心主觀的感受,不是外在世界物質的滿足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對於幸福感的定義可分為主觀與客觀、廣泛與狹隘,我們可以從上表得知大部 分學者認為幸福感是主觀的感受、主觀的經驗,而幸福感包含的層面由學者的定義 來看是廣泛的,大部分的定義是從過去到現在、心理到生理及生活各個層面,因此 幸福感的定義較多是廣泛的。因此本研究之幸福感定義將會以主觀及廣泛的為主,

是指個人主觀的經驗,可包含情緒、認知和身心健康等的三個層面。幸福感之共通 要素包括生活滿意、正向情感、身心健康、良好的發展以及完整滿足感。

三、幸福感衡量

關於幸福感的衡量,Argyle(1987/1997)認為,幸福感的測量除了在整體滿意度 之外,亦著重幸福的情緒層面,像是興高采烈的感覺以及其他正面的情緒,通常測 量的方式,是請受試者描述過去幾週內大致的心情,或是描述過去感到幸福的時間 有多少。然而在幸福感的定義與相關名詞上,Carter (1977) 使用非常快樂(very happy)、很快樂(pretty happy)和不快樂(not too happy) 來衡量幸福感程度。

Argyle(1987/1997)認為,無論幸福感要用何種方式衡量,快樂(happiness)絕對是 幸福感重要的一個部份。Csikszentmihalyi 與 Wong (1991)認為,若要選用一種方式

衡量主觀幸福感,快樂絕對會是一個被選擇的概念,由於所有人都可以瞭解這個概 念的意涵,並且在幸福感的概念上,快樂是在許多的概念中,最適當的一個呈現方 式。Diener, Sandvik 與 Pavot (1991)認為,衡量幸福感的基本要素是快樂(happiness),

快樂被定義為經常性的正面影響和少見的負面影響,它是一種頻率,並非是一種強 度。Argyle 與 Martin (1991)認為,快樂被給予兩種意義,被描述為一種歡樂(joy) 的情況或是滿意(satisfaction)的狀態,前者為情感、後者為認知;衡量快樂上有些使 用歡樂,有些使用滿意,有的則是把兩者合併衡量,然而在衡量上均是使用自我評 比的方式,加以詢問他們的感受。Synder 與 Spreitzer (1974)對於幸福感的衡量,使 用生活滿意度(life satisfaction) 和自稱的快樂(avowed happiness)程度來進行研究。

Andrews 與 Withey (1976)提出,幸福感為整體生活品質的理性評估,是一種生 活滿意的評判,因此在衡量上,可使用九點的滿意量尺、臉型感受圖形、圓形尺度 和愉快-嚴重尺度表加以測量。然而 Yau 與 Packer (2002)在幸福感的測量上,使用 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概念加以衡量健康和社會態度。Lee 與 Russell (2003)對於 銀髮族幸福感的測量,使用身體健康構念量表(physical health component scale)中的 SF-36 量表,以測量其身體健康為其幸福感的分數。此外,Ruuskanen 與 Ruoppila (1995)使用生活意義(meaningfulness of life)的自評方式來衡量幸福感。

Gill 等人(1997)在幸福感的衡量上,使用健康和幸福感的評比(health and

well-being, HNB)與一般幸福感列表(general well-being, GWB)加以衡量,一般幸福感 列表,包含六個子量表有焦慮(anxiety)、沮喪(depression)、正面幸福感(positive well-being) 、自我控制(self-control)、活力(vitality)和健康(general health)等六個衡量 部份。

由此可知,幸福感的衡量上,過去學者所使用的方式各不同。Diener (2000)對 幸福感的衡量,認為在早期的衡量上,是使用真實快樂的狀況,通常根據個別的自 我評斷來衡量,然而他認為幸福感被分為許多的要素,包含生活滿意(life

satisfaction)、重要專業領域的滿意(satisfaction with important domains)、正面的影響 (positive affect)和低層次的負面影響(low levels of negative affect);在衡量幸福感

上,除了使用多樣衡量的研究方式外,由於幸福感的要素主要包含愉快的(pleasant) 和不愉快(unpleasant)影響,因此需要加以衡量這兩個構面的知覺狀況。

國內部份有林子雯(1996)「幸福感量表」以 Argyle(1987)所編的「牛津幸福 感量表」為依據加以修訂而成「幸福感量表」,量表採四點評分方式,分為不符合、

有些符合、大部份符合、完全符合等四類,分別給予 1、2、3、4 分。經項目分析 與因素分析後,正式量表包含「生活滿意」、「人際關係」、「自我肯定」及「身 心健康」等四個分層面,全量表共計 27 題,Cronbach’s α 分別

為.872、.844、.820、.791,全量表為.933。

陸洛與施建彬的「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施建彬(1995)所編的「中國人幸福感量 表」之完整版共計 48 題,內部一致性信度 Conbach a 值為.95,再測信度為.66。本 量表中 28 題為陸洛修訂自 Argyle (1987)牛津幸福感量表(Oxford Happiness

Inventory),另 20 題題目為陸洛與施建彬訪談高雄市社區民眾後所自編的本土性題 目,因此,本量表包括世界性與本土性的幸福感來源。陸洛(1996)將「中國人幸 福感量表」完整版中因素負荷量達.55 者選取出來,共計 20 題,編為「中國人幸 福感量表」精簡版,其與 48 題完整版幸福感量表相關達.97。陸洛(1997)以「中 國人幸福感量表」精簡版研究已婚成人不同角色滿意度對幸福感之影響。陸洛(1998)

重新建構「中國人幸福感量表」之信、效度,修正後之「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共計 47 題, 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95,折半信度為.92。同時在效度方面,

其與「快樂」的相關為.52,而與「生活滿意」的相關為.67。

顏映馨(1999)的「幸福感量表」參考 Argyle(1987)所編的牛津幸福感量表、

Dupuy(1970)所編的「全國健康統計整體幸福狀況表」、林子雯(1996)所編的

「幸福感量表」,並根據高雄地區大學生的生活概況編製而成「幸福感量表」。正 式量表經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後,包含「自我肯定」、「生活滿意」、「人際關係」、

「身心健康」等四個分量表, 各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值為.5716 至.8285 之間,全量表的 a 係數為.8833。正式量表共計 20 題,以四點量表計分,

題目選項依次為「不符合」、「有些符合」、「大部份符合」與「完全符合」。

胡家欣(2000)亦以此量表研究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考驗出「中 國人幸福感量表」精簡版之內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 值為.92。黃正鵠、楊瑞珠 的「生活感受量表」黃正鵠與楊瑞珠(1980) 編譯自 Campbell,Converse 與 Rogers 等人(1976)所編製的「整體情感與幸福指數」(Indices of General Affect and

Wellbeing),研究大專生的幸福感。本量表為七點量表,共計八題,再加整體滿意 度的單題,計分方式為前八題的平均數加上第九題(乘以 1.1),所得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值為.88(巫雅菁,2000)。

Wellbeing),研究大專生的幸福感。本量表為七點量表,共計八題,再加整體滿意 度的單題,計分方式為前八題的平均數加上第九題(乘以 1.1),所得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 值為.88(巫雅菁,20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