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幼兒的語文能力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首先說明幼兒語文能力與閱讀行為的理論,再針對眼動儀對於閱讀歷程的視覺 焦點施測方式與應用進行探討。

第一節 幼兒的語文能力

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其中最大的特點是人類天生具有語言發展的潛力,所以 很早就會利用聲音和符號來表達思想與情感,藉以達到溝通的目的,經過長期不斷的修 正改變和演化,文字應運而生,逐漸變成後來的語言和文字兩大媒介(左少興譯,2002;

陳淑琴,2000a)。

在中文的字義上,「語文」(language) 是口說語言 (spoken language) 和書面文字 (written language) 的統稱,用以傳遞溝通訊息,其中書面文字是將口說語言以「形象」

的視覺方式呈現,它是人類為了便於表達和溝通,所創造出來的一套複雜、抽象又變 化多端的符號系統(洪月女譯,1998;黃瑞琴,1993)。一般中文文獻常將「語言」

與「語文」兩個詞彙混用,也就是語言被廣泛的定義為包含口說語言與書面語言(文 字),因此本研究廣義的定義語言為包含聲音與文字的訊息溝通,僅在談及口語表達 時會以「口說語言」加以區隔,以下就幼兒如何學習語言的相關理論進一步探討。

一、幼兒語言學習理論

依據幼兒語言發展的各階段特徵來看,人類的語言發展是依循著一定的順序,但語 言如何發展,學者們的描述各有其著重點。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論述,可歸納出語言學習

10

有四個重要理論:天賦論、行為學習理論、認知理論、社會學習理論(白玉玲、王雅貞 譯,2006;林麗卿等,2005;陳淑琴,2000b;Chomsky, 1986

;Piaget, 1977;Skinner, 2002;

Vygotsky, 1978),如以下說明。

(一)天賦論 (Nativist Theory)

天賦論學者認為語言的習得與理解是與生俱來的能力。Chomsky (1986) 提出語言習 得裝置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的理論,他認為幼兒透過 LAD 的機制有能 力接受、分析、理解所接收到的語言訊息,並從所處的語言環境中歸納出語言所使用的 規則,進而發展出一種適用的文法,而這樣的能力是先天的,任何文化中的幼兒都具備。

(二)行為學習理論 (Behaviourist Theory)

與天賦論相反的,行為學派學者強調外在的學習動機能影響個人的學習進度或成果,

(三)認知理論 (Cognitive Theory)

認知學派的語文發展觀點主要以 Piaget (1977) 的理論為依據,強調語文能力受認知

11

(四)社會建構理論 (Culture Theory)

社會學習理論的學者認為語言發展是幼兒與社會中其他成員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Vygotsky (1978) 認為語言的獲得必須沉浸在社會的情境脈絡中,藉由實際生活中的社會 符號來創造並型塑意義,並提出「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的概念,

採用鷹架 (Scaffolding) 學習理論,透過提供協助的成人引導,讓幼兒在有趣、有意義 的情境中探索學習,拓展他們的最近發展區,若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支持鼓勵,他 的語言學習將能獲得成功的經驗,進而提升其語言能力。

二、幼兒語文能力的發展

如本節引言所述,語文的形式包含:口說語言 (spoken language) 和書面語言 (written language)。口說語言是聽和說的過程及行為的呈現,書面語言則是讀和寫的歷 程與表現,因此語文能力經由「聽」、「說」、「讀」、「寫」四大領域來呈現(李連珠、林 慧芬,2001;黃瑞琴,1993)。以下就口說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發展過程進行說明:

(一)口說語言之發展過程 香,2000;莊妙芬,2000;許碧勳,2003;靳洪剛,1994)。

12

人類語言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歷程,所有生理發展健全的幼兒在經過一段長時 間模仿、學習,從語音到語意、語法的發展才能逐漸學會掌控語用(吳敏而,1991)。

以下就口說語言的發展過程進行如下說明(王珮玲,1995;李丹、劉金花,1990;引自 汪榮才、汪宇琪,2007;陳淑琴,2000a;引自陳淑琴,2000a;張春興、邱維城,1974;

黃瑞琴,1993;董同龢,1998; Kaplan & Kaplan, 1971):

1.語音的發展

語音包含了聲調、韻母和聲母,是口說語言聲音的基本單位。嬰兒期除了啼哭外,

所發出的聲音並不能算是語言,因此從出生到一歲左右開始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聲音 前的這段時間稱為前語言期 (prelinguistic period)。這時期的嬰兒已能區辨語音的差別和 分辨不同人的聲音。依據前語言期的行為特徵可分為四個階段:啼哭期、咕咕期、牙語

13

14 於書面語言是個視覺的語言而非聽覺的語言(洪月女譯,1998;黃瑞琴,1993)。

書面語言是人類使用文字、符號為所要表達的事物訊息或相互關係等命名,使這些

15

表(林寶貴、林美秀,1996),適用對象為 3 歲到 5 歲 11 個月;(二)修訂畢保德圖 畫詞彙測驗(陸莉、劉鴻香,1998),適用對象為 3 到 12 歲;(三)學前兒童語言發 展量表(張正芬、鍾玉梅,1986),適用對象為 2 到 5 歲。上述語言發展評量主要以 評量圖像閱讀為主,讓幼兒透過口說語言回答問題,亦即透過圖卡讓幼兒找出施測者口 述題目的答案、或出示圖卡請幼兒說出圖卡中內容以評量幼兒的理解表達及語音、構音、

語暢等方面的表現,且具標準化常模、工具取得及施測容易。其中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 測驗雖主要為測量幼兒聽、讀的能力(鍾鳳嬌、王國川、陳永朗,2006),但許多文獻 都指出其施測結果與閱讀理解之間具有顯著的關連性,亦即測驗得分高者,其閱讀能力 通常也較高(宣崇慧、林寶貴,2002;劉惠美、張鑑如,2011;劉美芳,1998;Chang, 2006),因此本研究以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做為篩選不同語文能力幼兒之工具。

1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