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廠商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進入模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廠商進行海外直接投資的進入模式

進行 FDI 的企業如何進入國外市場或是何時跨足其他產業、是以生產 導向為發展主軸亦或是以行銷市場為主要訴求,通常受到企業所擁有的資 源影響頗大。當組織進入陌生的經營環境初期,往往受限於企業所能夠提 供的資源及以往對外投資的經驗,而對於陌生環境的進入模式選擇將決定 著企業於初期在海外設立據點的成果,所以進入模式的選擇被視為是組織 跨足其他投資環境的重要決定因素。

一般而言,對外直接投資存在於發展中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已發展 國家間,同時扮演著技術、資金傳遞工具的重要角色(Dyker,1999),所以 低度開發及發展中的國家無不希望藉由政治關係、財稅政策、市場規模、

生產優勢等等利基吸引國際企業或是國內較具規模的工廠前往當地設立 據點。其中又以國內經濟與政治績效為最重要,所以政策制定者莫不以吸 引企業投資為主要考量方向。在Dunning (1993) 針對投資環境的因素評 估所建構的架構中可知,多國籍企業所擁有的優勢為資金、較先進生產 及管理技術,而被投資國所應擁有的利基應具備政策獎勵系統、自然資 源、創造資產及群聚效應…等等,所以無論是投資國或是被投資的國家,

其實皆必須具備相當多的特點,才有可能形成互惠。

在進入模式的類型研究中,Kogut & Singh 在 1988 年所提─新設立 子公司、合資、購併等進入模式,再加上其他學者的見解(如表 2.5),可歸 納出幾種進入市場的模式,將製表分述如下(如表 2.6),並且說明各進入 市場模式的優缺點(如表 2.7):

表 2. 5 市場及產業進入模式之研究

年別 學者 進入模式

1987 Root 1992 Kim & Hwang

將進入模式分為授權、合資及獨 資擁有等三種。

1990 Hill, Wang & Kim 將進入模式依控制能力分成出 口、契約合作及直接投資等三大 類。

1991 Erranmilli 將進入模式一控制能力分為共 享控制及完全控制等兩種。

1992 Agarwal & Ramaswami 將進入模式分為出口、授權、合 資及獨資等四類。

1988 Kogut & Singh 將進入模式分為新設立子公 司、合資、購併等三類。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2. 6 進入市場模式種類及說明 (joint venture)

由兩家或兩家以上的企業在具共識的基礎上,共同出 資成立新組織,雖然能夠分享相互的技術、資源及分 擔風險,但一面臨意見不同時,往往必須進行協商,

才有機會繼續合作下去。

獨資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表 2. 7 各種進入市場模式之優缺點

合資 1. 快速融入當地市場及

Johnson & Mattson(1987)以市場國際化程度與企業國際化程度兩個構 面進行企業國際化的方式分析,並以企業網絡的觀點分析不同的國際化模式 及其應採行的策略。

1.Early Starter-較早開始者(屬於企業及市場國際化皆低):缺乏海外 市場的經驗與知識,因此無法從國內既有網絡中取得企業國際化的相關 資訊,所以企業必須與外國的公司建立關係,通常是透過代理商。假如企 業擁有的資源頗多,亦可選擇直接投資或是透過收購等模式,進入海外 市場。

2.Lonely International-獨自國際化(屬於企業已國際化,但市場國際 化不高):獨自國際化的企業,已經建立起足夠的知識與經驗,能掌握不 同區域差異,其目的在於希望與海外供應商建立關係或是在市場上取得 優勢。

3.Late Starter-較晚開始者(屬於市場已為國際化,但企業國際化程度 不高):在此情況下,企業有可能會因為其供應商、海外廠商的助力而為 國際化。因此,企業在初期投資時也可以投入許多的資源,可以藉由購併 或合資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若企業本身規模較小,可以運用本身的優 勢,進入國外市場。較晚開始者必須擁有較高的適應顧客能力或是較高 影響買主的能力。

4.International among others-企業皆為國際化(屬於企業及市場皆為 國際化):當企業所屬產業均已高度國際化時,企業便必須整合所有的 資源並且 做出最有效的利用,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具備不同的適應 能力。

姚美慧(2000)研究台商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模式與經營績效,並以上 市、上櫃,及公開發行,且目前已至外投資的製造業廠商,研究的投資地 區包括大陸、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六國,涵蓋的期間 為 85-87 年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國際化經驗愈少、投資規模 愈大;研究發展密度愈大,營業收入成長率愈大,產業的營業收入成長率

愈高;地主國之基礎建設評比愈低、生產成本愈高,台商至海外投資時,

愈會採取高控制之進入模式,反之,則採取低控制進入模式。台商在進行 海外投資時,其持股比例愈低,國際化經驗愈豐富,台灣母公司的純益率 及營業收入成長率愈大;地主國市場潛量愈大,海外事業的經營績效愈 好。

郭育源(2004)研究台商赴越南投資進入模式與經營績效關聯性,探討台 商赴越南投資的進入模式之影響因素,並比較不同產業間,受影響程度有何 差異性及台商赴越南投資的進入模式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並比較產業間經 營績效的差異性。研究結果顯示,廠商規模、市場導向、分散投資風險、 及 市場競爭狀況此四項因素會顯著影響台商赴越南投資時之進入模式的選 擇。而在經營績效方面,發現不同的進入模式下其經營績效皆無顯著差異。

綜上所述,企業在選定具備優勢的市場後,進入市場的模式選擇便成為一 項考慮的要素,故投資者在進行 FDI 的經營策略時,便必須將當地的風險、

資金及相關投資條件一併考慮,將使得企業海外投資績效更為優異。

第五節 個案公司之簡介

本節將對於目前三家進入越南市場營運之知名航商做個案公司介紹。為 了維持個案公司的匿名性,將稱之為A公司、B公司、C公司以表2.8如下,

表 2. 8 個案公司於越南之簡介 A 公司

(獨資)

在1993 年時,A 公司即開始在越南地區委託當地代理行進行貨櫃攬 貨之業務;2005 年,由於越南與歐盟、新加坡與日本等三國簽署雙 邊協議,加速貨櫃運輸業執照申請的開放,因此A 公司也於 2006 年 順利取得第二家外資貨櫃運輸業者之獨資營業執照,目前則在胡志 明、海防、河內、峴港、歸仁等地區皆設有據點,為因應越南地區經 濟發展所帶動的貨櫃量能的成長。

B 公司

(合資)

在1995 年時,B 公司即開始在越南地區委託當地代理行進行貨櫃攬 貨之業務;而1998 年後,由於越南政府加速的開放政策,經濟開始 蓬勃的發展,貨櫃運輸量能也持續地增長;在 2004 年時成立 B 公司 之越南分公司。目前在越南各主要港口,例如:北部的海防與河內、

中部的峴港、南部的胡志明市,皆設有辦事處,而主要業務仍集中在 胡志明市。

C 公司

(代理)

以C 公司而言,自 1996 年進入越南至今,皆以透過代理的模式於越 南發展其業務。目前則在胡志明、海防、河內、峴港、歸仁等地區設 有據點,為因應越南地區經濟發展所帶動的貨櫃量能的成長。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