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延遲滿足能力與情緒能力之關係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延遲滿足能力與情緒能力之關係

第一節 幼兒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定義、測量方 式與策略運用

本節旨在探討幼兒延遲滿足能力的相關理論與研究,以下將分為三個部分來探 討,分別是:延遲滿足的重要性、延遲滿足的定義、延遲滿足的測量方式與策略運用,

茲分述如下:

一、 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Mischel(1999)認為,自我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指一種自願等待為 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過程中展現自我控制能 力。屬於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現。以延遲滿足概念發展來看,

為最初兒童早期自我控制的一種表現,關於自我控制的本質。延遲滿足也是人類個體 進化過程中的基本心理能力。Li-Grining(2007)亦指出幼兒延遲滿足能力主要指的是 幼兒控制自己衝動及注意力的行為。然而,抑制行為的能力來自前額葉皮質,當你有 衝動馬上要得到報酬時,前額葉會使你緩下來,使你看到未來,所以你可以做計畫及 一些長遠的打算。如果抑制的機制完全壞掉,就會出現臨床上稱之為「衝動控制失常 症」(impulse control disorder),它和上癮很相似;只是對上癮者來說,他的多巴胺 系統被毒品劫持了,而衝動控制失症則是被外在的刺激所劫持,或是說,他的報酬價

值高到變成自我毀滅的行為,這個行為會傷害到自我的長期利益(洪蘭譯,2007)。

幼兒到了四歲左右,延遲滿足能力開始出現明顯的個體差異(Cournoyer & Trudel, 1991),兩種反應的孩子在情緒與社會方面的差異非常大。在 Goleman (1995)EQ 一書也提到四歲時就能抵抗誘惑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顯得社會適應能力,較具自 信,人際關係較好,也較能面對挫折,在壓力下比較不會崩潰、退卻、緊張或亂了方 寸,能積極迎接挑戰,面對困難也不輕言放棄,在追求目標時,也和小時候一樣能抵 抗立即得到滿足的衝動(張美惠譯,2006)。由延遲滿足可預測他們在少年時期、青年 時期、以及大學時期的認知能力與社會能力(Shoda., Mischel & Peake, 1990);以及幼 兒延遲滿足能力與青少年挫折忍耐力及高中大學之學業表現等有高度相關(Mischel, Shoda & Rodriguez, 1989)。

於國內本土心理學的說法,在華人社會裡以「忍」來代表「延宕滿足」的一種。 定(Goleman, 1995)。延遲滿足如經已被描述,此做法是該能力承受一個兩難的抉擇,

為被延遲的獎勵(Mischel, 1966)。個體在期間所展示的延遲滿足能力是一種自我強 加的延遲滿足。Mischel(1999)認為,自我延遲滿足是一種心理成熟的表現,指一種

自願等待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過程中展現 自我控制能力。屬於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現。Walter Mischel 同時發明了一個冗長的名詞:「目標導向的自發式延遲滿足」(張美惠譯,2006)。

綜合上述,延遲滿足可以簡單被定義為,是一種表現於內在心理想法,抗拒當前 誘惑與即時衝動的能力。

三、 延遲滿足的測量方式與策略運用

(一)測量方式

在延遲滿足共同的做法是,通常主要使用在強化刺激(蛋糕、曲奇餅等)。在這 個做法,參與者坐在桌前出示兩個數量不等或價值不等的獎勵物,參與者在這兩個獎 勵物之間做出偏好選擇(延遲選擇)(Mischel & Baker ,1975; Mischel & Ebbesen, 1970,引自 Brady & Ryan, 2005)。實驗者告訴參與者他現在有事需要離開房間一會兒,

同時告訴參與者,如果他能夠等到實驗者回來,那麼他就可以得到數量較多或價值較 大的獎勵物。一旦參與者選擇不願等待,可以按鈴讓實驗者回來,這樣他只能獲得數 量少或價值較小的獎勵物。參與者了解獲得獎勵物和等待之間的關係後,實驗者離開 房間,透過單向玻璃記錄延遲時間和延遲等待策略(延遲維持),實驗者在 15 或 20 分鐘後回來,或參與者按鈴後回來。如果參與者按鈴並且接受首選的選擇,他或她可 以不再接受最初首選的被延遲的選擇。在時間上的個人之間的區別,參與者能在按鈴 之前等待被採取反射在「自我控制」或「自我克制力上的個別差異」,當更短的延遲 期間被表示為衝動(Brady & Ryan, 2005)。

理論上來說,在自我延遲情境中,兒童面對的是令人難過的兩難選擇,如果受試 者想要獲得自己偏愛的獎勵,就必須面對充滿誘惑和干擾的等待任務,而無需等待就 可得到的即時獎勵又不是自己的最愛。而這種複雜的、相互衝突的情況是自我延遲任 務的主要特點。因此,自我延遲滿足方法測量的延遲行為反映的是個體在相互競爭的

壓力情景下的一種「自我調節能力」(Mischel, Shoda & Peake, 1988)。

以獎勵物品的數量和差異程度來區分,延遲滿足實驗室研究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 式進行。第一種方式就是建立稍複雜的延遲情境進行,受試者需要經過延遲滿足才能 獲得較大的獎勵,但是延遲獎勵和即時獎勵的相對和絕對數量都十分小(Funder&Block, 1983 ) 。 在 這 類 研 究 中 , 延 遲 滿 足 能 力 與 自 我 控 制 ( ego-control ) 、 自 我 恢 復

(ego-resiliency)、智力以及其它一些認知因素有關。然而如果獎勵物小到不能激起 受試者對即時獎勵物的興趣,那麼這種相關就不存在了。第二種方式,創造一個極大 誘惑的即時獎勵情境,而延遲等待並不能使受試者獲得特別的獎勵。這種方式純粹為 了研究而過度自控(over control)個體的反應。這種人即使在能輕易不費力就得到獎 勵的時也寧願延遲快樂或延遲獎勵。第三種方式,是向受試者提供非常具有誘惑力的 即時獎勵的吸引,這就創設了一種兩難情境,受試需要更複雜的認知過程(Funder, Block & Block , 1983)。

以自我延遲任務為例,在幼兒選擇了延遲的情況下,未必是因為兒童喜歡得到延

還可以延遲更長的時間(胡興旺等人,2006)。 三歲和四歲時變得愈來愈複雜、有效(郭靜晃、吳幸玲譯,1993;Vaughn et al, 1986)。

Sethi, Mischel, Aber, Shoda, 與 Rodriguez(2000)等人更提到 18 個月大的幼兒即 具備使用策略轉移注意力以增進其延遲滿足能力,在研究中,部分18 個月大的幼兒在 媽媽暫時離開的不愉快實驗情境下,已經懂得以讓自己較好過的方式來減低自己的壓

力。甚至,這群一歲半懂的使用策略的學步兒在三年半後(約五歲),與當時媽媽離

Mischel 與 Mischel(1983)另一個有趣發現有效介入的自我調節的策略的發展(引 自Reynolds & Schiffbauer,2005)。在延遲滿足做法時的延遲期間,當 4 歲的孩子被給 予遮閉物或不遮閉物刺激的選擇時,他們典型的選擇為不遮閉的禮物,因而破壞他們 al., 2000)(引自 Reynolds & Schiffbauer, 2005)。

綜合上述,幼兒在延遲滿足過程中策略的運用兩歲時就能以視線轉移、玩雙手、

的心理衝動控制住,使之不外顯;(2)「堅心」指行事時受到阻擾,仍不改其意志力,

堅持到底;(3)「容受」指包容他人不適當的對待行為,不予以相對性的回應;(4)

「退讓」指將自我本身的利益或權利退讓他人。研究顯示,上述四種忍的機制中,壓 抑式忍讓為最多人使用的心理機制,接著是容受、堅心、退讓。

但就忍的原因或認知上的推理而言,個體可以讓忍有不同的作用。另外,黃囇莉

(2002)進一步指出:忍有四種機制:(1)「壓抑」或「抑制」的機制(inhibition process):

指「強壓住自己的某種欲望、意見或不滿、生氣、痛苦、衝動等負面情緒」;(2)「滿 足的延宕」(delay of gratification)意指「拒絕暫時的誘惑,以換取未來更大的酬賞」;

(3)認知轉化(cognitive transformation)或「容受」的歷程指「在忍的歷程當中,藉 由認知的轉化,對忍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加以容受或增益忍受」;(4)「持久」

(enduring)或「策略性反應」(strategical response)指有目的性的自我犧牲,視忍耐 為達成目的之手段,黃囇莉同時稱為「順勢迂迴的策略式反應」,指的是「盯著目標 迂迴前進,在忍讓中培育實力並加強耐性、韌性,最後迎刃解決問題」。

綜合上述,以李敏龍與楊國樞及黃囇莉的研究中說明「忍」在心理層面是一種策 略性的自抑機制或歷程,具有目的性,自抑性,情緒面,和策略面,強調在情緒與認 知的調節機制,進行一連串認知與情緒調適,創造出擺脫困境的可能性,達到目的性 與策略性的忍。與本研究的延遲策略來看,除了上述文獻提出外在行為的延遲策略外,

透過在心理的機制裡以自我控制、情緒與認知的調節機制的加以運作,以培養幼兒內 外化行為達到預期目標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節 幼兒延遲滿足發展與影響因素

本節旨在探討幼兒延遲滿足發展與影響延遲滿足能力的相關研究,以下將分為兩部 分來探討。分別是一、幼兒延遲滿足發展;二、幼兒延遲滿足影響因素,包括性別、社 經地位、智力等相關研究分述如下:

一、幼兒延遲滿足發展

以Clair kopp(1982)研究指出,兒童發展自制力的過程,可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一)神經生理調整階段(Neurophysiological modulation phase)

Kopp 認為,人類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始於生命最初的一段日子裡。在神經生理 調整階段,嬰兒開始對本身的生理功能產生一種控制能力,這時,照顧他人的大人,

應該提供規律的生活與社交方面的活動,來協助幼兒們走過這一段自我調整的成長歲 月。

(二)感覺動作調整階段(Sensori-motor modulation phase)

三至九個月大的嬰兒屬於這個階段,這時嬰兒對於神經生理機能,具有某種控制 能力,進而開始調整感覺與動作方面的活動。

在這一階段,嬰兒尚未意識到自我控制,但他們已能運用動作技巧,以吸引父母的 注意,並藉著父母與周圍環境事物互動中,得到啟發與激勵。漸漸地,嬰兒的行為開始 產生自我意念,並發展為自我意識的雛型,此刻嬰兒的自制力,終於開始萌芽。

(三)控制階段(control phas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