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自己的島嶼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15-122)

第五章 :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第二節 :建構自己的島嶼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五章 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第二節:建構自己的島嶼

多重身份的蘇偉貞從調性獨異的書寫創作開始,展開一連串生命情態的展 演,無論是編者、評論者、研究者,均有其獨特的觀看角度,創作者展現出與讀 者間的接受美學,而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影響讀者,即是編者蘇偉貞所追求的雋 永,從評論者的角度出發,甚或是研究者,不斷循著張愛玲的足跡前進。其角色 位置一直轉變,不變的是:追蹤張愛玲。從其丈夫過世後,完成《時光隊伍》, 暫拋小說創作,靜待關口自動移開或將我掩埋。51由此暫拋小說家身分,朝研究 路線發展。近期的論文集《長鏡頭下的張愛玲》,集結所有蘇偉貞筆下的張愛玲,

蘇偉貞論蘇偉貞以「封閉」向張愛玲致意。52從模仿到抗拒,走向自我內在的發 現,蘇偉貞走出自己的路線,探究出屬於張愛玲的後場演出──書信展演。而蘇 偉貞自我的後場演出即是張愛玲夢魘,研究張愛玲的路線,不斷「張看」、「看張」。

一、張蘇的書信因緣

「書信,是張愛玲的另一舞台,另一形式的演出。」53

蘇偉貞與張愛玲的書信因緣,開始於蘇偉貞進入聯合報副刊工作,蘇偉貞不 斷向張愛玲邀稿,不斷的持續寫信,終於有了回應,在與之通信的往來對象中,

蘇偉貞比起其他研究張愛玲者而言,距離即進了許多。「終其一生張愛玲都在自 誇與自鄙的劇場上擺盪,換個角度,那也是一種拒絕與放棄的姿態,在後場演出 的模式裡,她的信件則是最微觀的劇本。」54隨著張愛玲的過世後,大量的書信 開始被發表,而最早系列性披露張愛玲書信的應是蘇偉貞,張愛玲過世消息傳出 當天,蘇偉貞箋注張愛玲信件寫成〈張愛玲書信選讀〉發表,文中提到:「如果 要說這些信件不是張愛玲近年來的創作及以小說形式之外觸碰世界的方式,我實

51張淑惠:〈蘇偉貞小說研究訪問稿〉《蘇偉貞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 文,2009 年),頁 169。

52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 (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年),頁,259。

53蘇偉貞:〈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

2011 年),頁 264。

54同 53 註,頁 26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在無法相信。」55

論者蘇偉貞指出這是最早指出書信是張愛玲創作的觀點。蘇偉貞在〈生成─

─書信:張愛玲的創作──演出 〉,延引書信的「即時創作」特質,潛伏著書信 者的心理狀態,可作為真實文本與潛在文本解。56蘇偉貞即藉由張愛玲的書信往 返,探索出一條逃亡、游牧路線。「游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 愛玲離開上海後就未曾回去,赴美後創作於今看內容赴美後的創作不脫重寫、自 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57每一 個發信對象,發信時間、發信地點,均有其特定的意義。而書信內容更顯現其當 時所處的心境及心理狀態。因這我們可以從蘇偉貞在梳理這些信件的過程,也再 次的循著張愛玲逃亡、游牧的路線行走。

蘇偉貞在〈張愛玲的書信演出 ──自誇與自鄙 〉提出張愛玲在與其友人通 信的過程中不斷的自誇與自鄙的演出,面對家人般的宋淇夫婦,如小女孩般的希 望宋淇夫婦「一有空就寫信」。這不就是個小女孩的「自鄙」表現。而當夏志清 為其小說改編電影的進度表示進言時,張愛玲拒絕,她掙扎著。一切指向自誇又 自鄙:「我不是不願意求人,但是總要有點可能性。」58蘇偉貞從張愛玲的書信觀 其獨特的書寫性格,有其堅持之處,亦有如小女孩般對家人的需求。從蘇偉貞論 張愛玲的書信展演時,戲劇性的書寫描述不斷出現。論述張愛玲以信件建構她的

「小舞台」,這樣的舞台形式,除了可與角色(受信者)保持距離,演員的表演 方式……。張愛玲有她的「演員」性格,這種性格,我們必須說,絕對是複雜的。

59

對於自己與張愛玲的書信演出,一九八五年九月我,她成為我主要約稿作 家,持續寫著信,把自己走成一條(遊牧)單行道,又不如不拔線訊號燈,說著:

「我在這兒……這兒。」60感覺是單行道,但就蘇偉貞而言,當身為編者時,從

55蘇偉貞:〈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

2011 年),頁 81。

56蘇偉貞:〈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作─演出〉《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

2011 年),頁 78。

57蘇偉貞:《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2011 年),封底。

58蘇偉貞:〈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

2011 年),頁 268。

59同上註,頁 270~277。

60蘇偉貞:〈遊牧路線〉《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2011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五章 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沒放棄把她從後台拖到前台:

編輯的信也是一個創作,我要怎麼樣寫得讓張愛玲動心,當然除了作家 的身份之外,也涉及到寫信的內容,比如說王禎和,我知道王禎和和她的關 係,我寫信給她,她才會有適當的回應。如果對張愛玲一無所知的編輯,不 會知道王禎和可能觸動她情感的。所以編輯這個上面,我覺得我是一個成熟 的編輯,我覺得這件事情上面,我還算是一個成功的編輯吧。 61

由此也再次印證蘇偉貞堅貞決絕的性格,不斷堅持重複的寫信、寄書、寄稿紙、

寄《紅樓夢》新出土的考據……。我無法想像自己有那麼強烈的使命感,像個寫 信機器。62蘇偉貞論述自己因著這份強烈的使命感,終於得到張愛玲的回信,一 開始還沒反應過來,只淡淡地「哦」了一聲,直到這使命的秘密通道終於被打開,

十年的通信,總共收到十二封,最大的收穫,當然是能與她對話,在對話的歷程 裡,不僅親身參與某些她「出土舊作」正名工作,還有向她生日求證之類的經歷,

但我們仍處在並時又不並時的狀態中。63彼此距離時遠時近,而這也顯出張愛玲 捉摸不定的性格。在蘇偉貞與王安憶的對談當中,如王安憶所言:「你們目前看 到的這個人和張愛玲有接觸,很神奇。有時候我們把傳統看得非常抽象,但是我 想這就是傳統,你看見了誰,他又看見了誰,這就是一種傳統的連接方式。如果 蘇偉貞和張愛玲沒有通信,我們會覺得張愛玲是遙不可及的,可是有了這個通 信,我們就有了線索。」64因為這一層關係,彷彿將看似不並時的距離,拉近的 些。此時的距離近了。於此種種,蘇偉貞更堅定的以此路線前進,除了珍視彼此 的這段書信因緣。在張愛玲過世後,當時發行人廖志風提出新編《張愛玲的世界•

續編》建議,鄭樹森轉頭問道:「偉貞你說呢?」蘇偉貞論說原來那句「偉貞你 說呢?」的同意詞是「就你了!」因而這本選集顯然再度落入「把我包括在內」

61〈與張愛玲通信——臺灣知名作家蘇偉貞對話王安憶〉

網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42501/),(2013/10/7 上網)。

62蘇偉貞:〈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

2011 年),頁 272。

63同上註,頁 273。

64〈與張愛玲通信——臺灣知名作家蘇偉貞對話王安憶〉,

網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42501/),(2013/10/7 上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窠臼。65蘇偉貞對張愛玲的研究,別於一般的張迷,而是有往有來,透過信件,

更深入了解張愛玲不斷遷徙的面貌,也更能從書信中理解反映出其生命境況。蘇 偉貞也藉由書信探究出屬於張愛玲的後場演出:整個人生都是用小說在寫,整個 傳記事實上就是她自己個人的一部小說史。整個人生是一個完全沒有完成的人 生。 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面任何一個作家和其他的作家,在某個時刻都會有一個 看不見的、隱性的千言吧。 66這是身為張派作家,張學研究者最真誠的感慨,因 為生命的不完整,因此不斷尋求完整。因為出名要趁早,出名後卻飽受不斷被偷 窺之擾,這惘惘的威脅不僅威脅著張迷、張派作家,影響最深即是張愛玲自己。

蘇偉貞追蹤張愛玲,探究張愛玲,與張愛玲通信,最終成為其所建構的島嶼──

張愛玲。

二、蘇偉貞的研究島嶼──張愛玲

遊牧者上路,靠得正是記憶,記憶一種,走的是遊牧路線。蘇偉貞不斷遊走,

從《時光隊伍》中所描述的流浪者上路,這游移、遷徙的因子如同蘇偉貞說「張 愛玲身體長期投擲游牧路線如同成癮,是外在事實,張愛玲不由自主無法戒除的 上路。」67蘇偉貞對於張愛玲也如同無法戒除的游牧路線。時而依附,時而游離。

知道自己不可能不為什麼而上路。68蘇偉貞知道自己上路的原因,總有個所以然 的目標,或與其說與生長背景相關:

在我還沒有成為小說家之前,其實跟張愛玲是同一種人,但我並不是她張愛 玲以其天才成為華文世界十分重要的作家,我則是憑藉三個法則「練習!練 習!練習!」練習如何成為作家的過程,與台南這片土地息息相關。小時候 住在永康一個眷村之中,讀的是復興國小,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母地」不

65蘇偉貞:〈照見張愛玲〉《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3 年版),頁 256~257。

66〈與張愛玲通信——臺灣知名作家蘇偉貞對話王安憶〉,

網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4642501/),(2013/10/7 上網)。

67蘇偉貞:〈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作─演出〉《長鏡頭下的張愛玲》(臺北:印刻出版社,

2011 年),頁 96。

68蘇偉貞:〈靜靜的午後〉《歲月的聲音》,(臺北:洪範書店,1984 年版),頁 2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五章 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停地改變,先是我的父母因為眷村改建被迫遷出,復興國小前兩年也搬遷

停地改變,先是我的父母因為眷村改建被迫遷出,復興國小前兩年也搬遷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15-1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