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蘇偉貞論蘇偉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蘇偉貞論蘇偉貞"

Copied!
1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一○二學年度第一學期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陳芳明. 蘇偉貞論蘇偉貞. 學 ‧. ‧ 國. 立. 政 治 大.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歐陽千 中華民國一○三年一月. 1. v.

(2) 蘇偉貞論蘇偉貞. 摘要 七○年代末期的蘇偉貞:同時具備小說同業、編輯、研究者三員身分,引領 三重角度「張看」 。1歷經角色轉變的蘇偉貞,透過其觀看視野,從其評論文字又 是如何看待身為作家的蘇偉貞不同時期的文學創作。試圖用「研究者蘇偉貞」的 評論技巧及其提出的文學藝術、文學觀念如何反應在「作家蘇偉貞」的文本創作。 且檢證「作家蘇偉貞」的創作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貞」的審美規準。當這些 角色都是同一人時,彼此間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抑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便 是本論文欲探究多樣的蘇偉貞是如何看待自我,演繹自我。如何在文學舞台上展 演出屬於自我的獨特風格,建構屬於自己的島嶼。. 政 治 大. 先剖析八○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對蘇偉貞作品所造成的影響。藉由蘇. 立. 偉貞的博士論文《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評蘇偉貞為「頹廢美學代言人」. ‧ 國. 學. 為審視主軸,向外延伸探究其作品中的頹廢意識,分析文本中頹廢形象的塑造。 而「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不斷被提出討論,蘇偉貞是如何針對其文本剖析. ‧. 刻畫?文本中呈現出的主題是否符膺其所提出的美學論述。當蘇偉貞被當代定 義為張派系譜傳人時,又如何看待這樣身分的自己。希冀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y. Nat. n. al. er. io. 走?而蘇偉貞又是如何建構出自己的島嶼?. sit. 為主題,探究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是堅持走張愛玲路線亦從張愛玲出. i n U. v. 本論文欲對蘇偉貞如此多重身份的「張看」 ,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論述. Ch. engchi. 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偉貞,作家蘇偉貞的作品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 貞的評論美學規準。. 關鍵字:蘇偉貞、張派傳人、張學研究、頹廢美學、真實與虛構. 1. 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年版),頁247。. 2. 2.

(3) 蘇偉貞論蘇偉貞. 謝誌 終於來到這一頁,內心雀躍不已。回顧總總,所有的一切瞬間化成美好回 憶。縱使這當中屢屢放棄的念頭不斷,幸而身邊總有支持我的力量,讓我不毫 無畏懼,無後顧之憂繼續下去的勇氣。 感謝在我埋首論文撰寫時,幫我呵護兩個小寶貝的爸爸媽媽,讓我可以專 心沉浸在書堆中。感謝強而有力的後盾,在我最需要打氣時,喊著:老婆加油。 感謝我可愛的兩個寶貝武諺、侑希,我將你們寫入我的論文中,因為有你們讓 我產生無限的動力,每每在我最疲憊時,看到你們的笑臉,便有加倍的勇氣。、 最後最最最該感謝的是我最敬愛的芳明老師,因為有你,我為時五年的論. 政 治 大. 文得以完成,如同您所說的這五年我完成了人生中許多大事,結婚,生了兩個. 立. 寶貝,再來就是第三個,即是我的碩士論文。感謝芳明老師,在您身上,我真. ‧ 國. 學. 正看到屬於您獨有的學者風範,忙碌的您,總特地配合我的時間,在大家都下 班時,仍等候著我,且用溫柔的話語為我解惑,我何其有幸能身為您的學生,. ‧. 而這特殊身分,化為我永遠的驕傲。. 在此,我已完成現階段任務,未來,我將帶著滿滿的勇氣,朝著最幸福的. n. al. er. io. sit. y. Nat. 方向前進!. 3. Ch. engchi. 3. i n U. v.

(4) 蘇偉貞論蘇偉貞. 論文目錄. 蘇偉貞論蘇偉貞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4. 治 政 大 第四節 研究大綱…………………………………………………………8 立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14 學. 第一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5. ‧ 國. 第三節. 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14. 一、八○年代女性文學環境…………………………………………14. ‧. 二、蘇偉貞的文學成長背景…………………………………………17. y. sit. 蘇偉貞的創作歷程………………………………………………22. io. er. 第二節. Nat. 三、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21. al. 一、以《陪他一段》展露頭角………………………………………22. n. v i n C、h《離開同方》書寫眷村生活…………………23 二、以《有緣千里》 engchi U 三、以《沉默之島》、《魔術時刻》開創身體情慾…………………24 四、以《時光隊伍》探究生死議題…………………………………26 五、以《租書店的女兒》結合真實與虛構…………………………28. 第三章:頹廢美學代言人..………………………………………………31 第一節. 關於頹廢美學...…………………………………………………32. 一、頹廢意識的興起…………………………………………………32 二、頹廢意識的消極意義與積極意義………………………………34 第二節. 受苦也是種美……………………………………………………36. 一、玉石俱焚的清堅決絕……………………………………………36 二、離家出走的無奈脫逃 ……………………………………………41 I.

(5) 蘇偉貞論蘇偉貞. 論文目錄. 三、病態瘋癲的苦難磨練……………………………………………44 第三節. 自我頹廢或自我解放的兩性關係………………………………48. 一、婚姻外的情………………………………………………………48 二、情慾自主…………………………………………………………54 三、性別越界…………………………………………………………58. 第四章: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63 第一節 創作中的真實與虛構……………………………………………64 一、真實與虛構的角度………………………………………………64 二、戲劇性的文學本體………………………………………………66. 治 政 大 一、生活經驗中的小說情節…………………………………………70 立 二、筆下角色代為發言………………………………………………75. 以自我為主體的創作……………………………………………69. 學. ‧ 國. 第二節. 三、創作紀錄並反思自我……………………………………………80 第三節. 虛構的真實和真實的虛構 .…………………………………… 86. ‧. 一、歷史與記憶重合…………………………………………………87. ………………………………………97. er. 第一節. io. 第五章: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sit. y. Nat. 二、真實與虛構交映…………………………………………………91. al. 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98. n. v i n Ch 一、堅持走張愛玲路線………………………………………………98 engchi U 二、從張愛玲到蘇偉貞………………………………………………101 三、由張愛玲出走……………………………………………………106. 第二節:建構自己的島嶼…………………………………………………110 一、張蘇的書信因緣 …………………………………………………110 二、蘇偉貞的研究島嶼──張愛玲……………………………………113. 第六章:結論 …………………………………………………………………117 參考書目..……………………………………………………………………….123. II. II.

(6)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崛起於七○年代末期的蘇偉貞,與女性情愛小說畫上等號,隨著八○年代 女性意識逐漸抬頭,女性創作家亦在文學獎項奪得佳績。伴隨這股風潮而起, 蘇偉貞如何從租書店的女兒到政戰學校忠貞教條下的巾幗英雄,進而成為女子 情愛小說文學獎常勝作家。這樣角色如何轉變,而背負女子情愛小說作家的形. 治 政 大 研究者的蘇偉貞,透過其觀看視野,從其評論文字又是如何看待身為作家的蘇 立 偉貞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而研究張愛玲與一般書評的評論標準中,蘇偉貞又 象,又是如何漸漸走向追蹤張愛玲研究的評論學者之路。身為編者、評論者、. ‧ 國. 學. 是如何建構出其審美的評論規準。. 本論文試圖用「研究者蘇偉貞」的評論技巧及其提出的文學藝術、文學觀. ‧. 念如何反應在「作家蘇偉貞」的小說創作。且檢證「作家蘇偉貞」的創作是否. sit. y. Nat. 服膺於「研究者蘇偉貞」的審美規準,而其研究評論與創作作品是否有相應之. io. er. 處。當這些角色都是同一人時,彼此間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抑會激盪出什麼. al. 樣的火花,便是本論文欲探究如此多樣的蘇偉貞是如何看待自我,演繹自我。. n. v i n Ch 如何在文學舞台上展演出屬於自我的獨特風格,建構屬於自己的島嶼。 engchi U 蘇偉貞七○年代末崛起於文壇,歷年來作品已獲得多項文學獎之肯定。其小 說創作涵蓋範圍亦十分廣泛。從早期女子情愛、軍旅生涯、眷村生活等,延伸對 兩岸的關懷及生死議題的探討。目前對於蘇偉貞的研究已頗多,但仍多偏重其小 說文本的探究,其研究主題多以「情愛」 、 「眷村」為主,故本論文欲從另一觀看 的視野再次剖析多重身份的蘇偉貞。除身為作家之外,對於編者、評論者、研究 者,這樣多重的身分又是如何影響著當代的文學,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身為研究者的蘇偉貞在其博士論文《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 〈第二代 1. 張派作家〉 中提出:. 1. 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版) 。 1.

(7)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同時具備小說同業、編輯、研究者三員身分,引領三重角度「張看」: 一是,作家身分:蘇偉貞以小說名,日後如何被劃歸張派;二是,編輯身分: 任職《聯合報》副刊,工作立場與張愛玲展開長期通信,掌握第一手信件及 資訊管道;三是,研究者身分:輔以小說家、編者視景,進入張愛玲研究。 2. 蘇偉貞以多重身份的角度「張看」,進入張愛玲的文學世界,探究張派系譜 劃歸,以編輯身分的工作立場,與張愛玲建立特殊關係,並以研究者角色深入剖 析張愛玲香港時期小說的寫作特色及臺灣張派作家論述。作家在作品中如何詮釋. 治 政 大 我。然評論後,評論中的「我」與小說中的「我」,或是小說中的「我」和評論 立 中的「我」,又產生了什麼樣的撞擊,激發出怎麼樣的「我」?. 自我,如何評定自我,已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要以研究者的身分客觀的評論自. ‧ 國. 學. 因此身為研究者的蘇偉貞,提出本身具有如此多樣的角色,並以研究者身 分,輔以小說家、編者視景,進入張愛玲研究。也在其博士論文中稱自己為「清. ‧. 堅決絕的蘇偉貞」。而此清堅決絕也承繼張愛玲而來。由此似乎肯定自己為張派. sit. y. Nat. 作家。而王德威在〈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3此篇論文中,. io. 4. er. 是最早將張派系譜化的學者,也是他個人對港、臺張派女作家系譜研究系列首. al. 篇。 當張派系譜化的的出現,不同的世代、不同的環境背景,張愛玲及蘇偉貞. n. v i n Ch 兩人的名字卻不斷同時出現,又不斷同場演出。不免令人有所聯想,是什樣的時 engchi U 代,什麼樣的因緣造就出影響著當代文學世界的兩人。 七○年代末期,「張愛玲風」席捲台灣。邱貴芬指出:. 「張愛玲的台灣奇蹟,台灣愛慕張愛玲,幾乎已到達「傾城之戀」的地步。 文藝界名人(如胡蘭成)的歌詠,報社編輯(高信疆、桑品載)私人的憶述 2. 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年版),頁247。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 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 年初版),頁223~238。 4 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版),頁 250。王德威 則是最早將張派系普化的學者,早在一九八八年,王德威即以〈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 愛玲到蘇偉貞〉交出他個人對港、臺張派女作家系譜研究系列首篇;接著在一九九二年以〈張 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及一九九五年〈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 家超越之路〉,這三篇文章可說組成了的「臺、港、滬張派作家普系三部曲」。 3. 2.

(8)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及出版界鉅子平鑫濤的促銷、學者評論家的評介、加上圖像照片,塑造了「張 愛玲」在台灣文化工業裡獨領風騷的「拜物」(fetish)地位。陳芳明(一 九九五)說得沒錯,除了張愛玲,「從來沒有一位作家可以在特定的社會缺 席,卻能產生旺盛的影響力。」5. 於是當代為數不少的作家莫不受張愛玲寫作風格影響。而蘇偉貞因《聯合報》 編輯的工作,與張愛玲有進一步接觸的機會。從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五年的魚雁 往返,使得彼此之間有更深層的交流。當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蘇偉貞為張派傳人 時,不禁令人期待著蘇偉貞又是如何看待這個文學傳承系譜?因而同具當代影響. 治 政 大 如何看待具有這樣身分的自己呢? 立 由此蘇偉貞不僅只是純粹的情愛小說創作家,必須將其各種不同身分逐一探 讀者心事的兩人,對身為張派作家傳承人的蘇偉貞而言,又是如何和張派拉扯且. ‧ 國. 學. 究,彼此角色之間是如何影響或有所應照的關係。蘇偉貞小說創作可能影響其文 學評論,而蘇偉貞提出的文學評論觀念、形塑出的美學標準,又是如何評論其作. ‧. 品,其中是否有相對應的關係。以研究者蘇偉貞來論作者蘇偉貞本身作品,即是. sit. y. Nat. 本論文想更進一步探究的動機?. io. er. 基於前述的研究動機,身為研究者的蘇偉貞有兩本論文著作,希望透過蘇 偉貞的兩本論文為主要論述觀點,來評界其創作文本。蘇偉貞在《描紅 : 臺灣. al. n. v i n Ch 張派作家世代論》中所言:「以研究者蘇偉貞審視張派蘇偉貞」 。因此再以作家 engchi U 蘇偉貞的創作檢驗是否服膺研究者蘇偉貞的美學標準,達成此論文研究的目的: (一)本論文先剖析八○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對蘇偉貞作品所造成的 影響。接著從蘇偉貞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切入,探究其內在心靈如 何因外在環境的改變,並進一步探究蘇偉貞被稱為近似張派的中生 代女性小說作家,她們親近與背離張的道路之異同。及其在八○年 代女性文學的定位。 (二)藉由蘇偉貞的博士論文《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評蘇偉貞為 「頹廢美學代言人」為審視主軸,向外延伸探究其作品中的頹廢意. 5. 邱貴芬: 《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3.

(9)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識,分析文本中頹廢形象的塑造。亦即藉評論者蘇偉貞自我剖析的 頹廢美學技巧及文學概念,以作家蘇偉貞創作文本作為全面觀照, 進而闡釋兩者間的應照關係。 (三)文本中「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不斷被提出討論,蘇偉貞是如何 針對其文本剖析刻畫?文本中呈現出的主題是真實生活的刻畫或是 虛構出來的人生。由蘇偉貞文本所透露出的線索,剖析其書寫策略, 與其評論與創作文本間的關係。 (四)探究當蘇偉貞被當代定義為張派系譜傳人時,蘇偉貞如何看待這樣 身分的自己。希冀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為主題,探究蘇偉貞與張派. 治 政 大 是如何建構出自己的島嶼? 立 本論文欲對蘇偉貞如此多重身份的「張看」 ,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論述 的承繼與背離,是堅持走張愛玲路線亦從張愛玲出走?而蘇偉貞又. ‧ 國. 學. 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偉貞,作家蘇偉貞的作品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 貞的評論美學規準。. sit er. io. 一、 研究範圍.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y. ‧. Nat. 第二節. al. n. v i n Ch 多重身份的蘇偉貞,作品題材與性質包羅萬象, e n g c h i U其創作包含了小說、散文、 劇本等。本論文以蘇偉貞的兩本論文《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 、 《描 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為軸心,蘇偉貞創作文本為半徑,向外延伸,將此 作一對照結合,檢證蘇偉貞論蘇偉貞,探究兩者間的對應關係。其作品範圍牽涉 甚廣,其層面從女子情愛、眷村書寫、兩岸關懷,甚而至生死議題等。在研究過程 中,以小說為主要文本討論,加以部份散文作品佐證。因此即是從蘇偉貞一九七九. 至二○一二年之間所發表、編著的作品為研究文本。.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擬先採取「全集式閱讀」 ,將蘇偉貞不同時期的創作全數讀過,此閱 讀將有助了解其作品各時期所呈現的書寫類型特色。另回顧文獻參考相關的文 4.

(10)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學史料,以了解與作者相關的研究重點與發展方向,並藉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 相互參照檢證,利用比較不同作品的特色,來突顯作品在不同的閱讀視角上的 轉換,且進一步找尋議題的同異點。並「延伸閱讀」與蘇偉貞同時期的作家, 及探究此一時期的文學史與蘇偉貞前後期的作家發展。並參引女性主義研究或 後現代主義,及布魯姆影響的焦慮等觀點,解讀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 偉貞的創作,從蘇偉貞的評論如何自我詮釋與建構自身的文本創作,又其文本 創作是否服膺於其評論所建構的審美原則。因此透過蘇偉貞的論文來評論蘇偉 貞的創作文本,再從其創作文本檢驗其評論,期能從中發掘研究者與作者間更 多的對話空間。因此除研究蘇偉貞小說作家這個角色外,更能發掘其多重身分. 政 治 大. 所呈現的多元面貌。而本論文研究步驟如下:. 立. (一)在研究方法上,本文擬先使用「全集式閱讀」 ,將其各時期作品全面. ‧ 國. 學. 閱讀通透,透過此一全面的閱讀,將能全面了解蘇偉貞的創作主題、 書寫特色。. ‧. (二)進而以「文獻探究法」 ,回顧有關論析蘇偉貞的作品等相關資料並歸. sit. y. Nat. 納分析整理,冀能以前人既有之基礎,做一綜整,試將學者已探究. io. er. 的論說融合本論文所發掘論點相互驗證探究。. al. (三)另採「延伸式閱讀」 ,閱讀蘇偉貞同時期的作家作品與文學史,透過. n. v i n Ch 此閱讀及參考相關的文獻資料,探究蘇偉貞早期模仿張愛玲後又如 engchi U 何開展出個人風格的美學建構,梳理出蘇偉貞從模仿、抗拒到寫出 自己風格作品的軌跡。. (四)再參考女性主義研究、現代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方法及布魯姆影響 的焦慮等觀點與後現代主義相關文論佐證,作為本篇論文思維基 礎,藉以解讀蘇偉貞論蘇偉貞所建構的審美原則。.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檢討. 身為文學獎常勝軍的蘇偉貞,在小說的文學成就已是有目共睹,也因此不少 研究者對其小說創作的解讀,也累積了相當的研究成果,為後來研究者提供相當 5.

(11)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紮實的研究基礎,印證了其小說創作內涵極具研究價值。然也因其小說創作極具 研究價值,歷來學者多以其小說創作為剖析對象。而研究主題大多不脫離女性觀 照、眷村題材、家園書寫等相關議題。. (一)單篇期刊論文: 在單篇期刊論文上,經研究整理後,蘇偉貞小說作品在專家學者的評論不 勝枚舉,在此整理與本論文較為相關的論述。其單篇論文主題可歸納為以下四 項: 1.具評論者身分的蘇偉貞相關文章:各單篇論文均為蘇偉貞身為評論著的角. 政 治 大 個人小說創作經驗的書寫。 立. 度出發,針對女性的出走與回歸而言,另有關張愛玲小說的評論及談論對. ‧ 國. 學. 2.探究女性小說文章:各篇論文多以探究女性情愛方面議題切入書寫,從小 說中的思路、女性意識、感情類型、悲劇記憶等多方探究。. ‧. 3.探究眷村小說文章:多為以眷村議題的探究為主,論者以《有緣千里》 、 《離 開同方》、《沉默之島》至《時光隊伍》為文本,探究眷村不同階段的環境. y. Nat. sit. 變化,及眷村族群面對這樣的環境變化,所衍生出的情感認同所做出的回. n. al. er. io. 應。透過個人對歷史的記憶,揭示眷村真實的生活變遷。. i n U. v. 4.針對各創作文本分析的文章:此評論多針對其創作文本分析的文章,可以. Ch. engchi. 看見蘇偉貞的創作,採用多元創作,跳脫傳統書寫模式,呈現較多層次的 情感探索,幽微隱喻的書寫,冷筆寫熱情在真實與虛構間游移。 因之,整理前人研究的文獻資料時,發現蘇偉貞的小說創作主題,無論在 女性觀照、眷村題材、空間探討、家園書寫等均有研究者提出相關的研究資料, 其中歸納整理之議題,提供本論文探究近年來研究者對蘇偉貞研究關注的面向 及所採取的觀察視角,也因此可作為研究參酌檢證的基礎文獻。亦由此發覺, 現有之文獻資料多由「作家蘇偉貞」的角度出發,進而剖析探究其小說創作議 題。然除了以作家蘇偉貞的身分為研究對象外,身為研究者、評論者的蘇偉貞, 卻無相關論述研究。對於張派系譜的劃歸,雖有論述,但也未提及蘇偉貞個人 之評論。因此冀能以前人既有文獻資料,進而探究出當蘇偉貞身為研究者、評. 6.

(12)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論者時,所提出的美學建構原則是如何評論作家蘇偉貞,而作家蘇偉貞是否符 膺於研究者、評論者蘇偉貞的批評論述。. (二)學位論文: 蘇偉貞的創作小說主題多以情愛書寫、眷村生活為探討對象,因之相關學 位論文評論也多著墨於此。如廖美珍《現代才女的舊魂新面貌──論蘇偉貞的小. 說》、周淑嬪《蘇偉貞小說研究──以女性觀照與眷村題材為主》、張淑惠《蘇 偉貞小說研究》 、 韓莉紅《蘇偉貞小說的愛情書寫研究》 、吳淑音《人生若夢誰 非寄──論蘇偉貞長篇小說人物的眷村經驗》等,多以此兩大主題探究蘇偉貞 的小說創作。在女性旅行及空間遷移書寫議題方面有:傅素春《旅行理論與理. 治 政 大 貞的作品為例》及許婷雅《女性與遷移──蘇偉貞小說的家園書寫》 。另從歷史 立 脈絡背景角度出發的則以施佳瑩《論蘇偉貞小說與戰後台灣文學史建構的關 論的旅行──蘇偉貞小說的旅行閱讀》 、王韻涵《小說中的空間研究──以蘇偉. ‧ 國. 學. 係》 ,此論文從不同閱讀視野探究蘇偉貞與台灣文學建構的關係。在生死議題的 研究上有郭芳雯《生死手記──蘇偉貞《時光隊伍》研究》 ,此一議題較以往不. ‧. 同,藉由《時光隊伍》探究其生死的意向,及如何跨越生死的鴻溝,發掘生命. sit. y. Nat. 不同的價值。. io. er. 除了上述以蘇偉貞為主要研究對象外,另有與其他作家作品比較研究的論. al. 文,以情慾書寫為探究有林榮昌《航向情色烏托邦──論蘇偉貞《沉默之島》. n. v i n C h ;在眷村小說比較上則有黃暉凱《台灣眷村 與朱天文《荒人手記》的情慾書寫》 engchi U 小說研究──以朱天心《未了》 、蘇偉貞《有緣千里》 、袁瓊瓊《今生緣》 、柯雅 文《眷村文學之認同困境與鄉愁意識──以蘇偉貞與張啟疆作品為主》 ,在張派 傳人的比較研究中有以樊蕙蓉《張愛玲〈金鎖記〉與蘇偉貞《沉默之島》的人 物心理與女性意識》 ,陳佩凌《女作家小說中的自我追尋與成長──以蘇偉貞及 袁瓊瓊的小說為例》 ,梁少珊《「叛徒啓示錄」 :袁瓊瓊、蘇偉貞、朱天文和張愛 玲的文學關係》。. (三)專書: 而就專書部分除王德威所提之〈「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 蘇偉貞〉 、 〈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 、 〈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 7.

(13)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等張派系譜建立三部曲外6。再者有李仕芬《女 性關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7,有部分篇章提及蘇偉貞創作文本的析 論,然就目前研究的學術論文來看,仍多以蘇偉貞小說中的主題進行研究,因 之若以蘇偉貞自我評論的角度剖析自我的創作,將是本論文主要探究之議題, 也一脫前人僅就文本分析的研究所產生的侷限性。. 第四節. 研究大綱. 本論文針對蘇偉貞論蘇偉貞的架構探究其作品的書寫。在研究架構上,第二. 治 政 大 特色;第三章則論述蘇偉貞作為頹廢美學代言人,小說作品中的頹廢形象;第四 立 章以真實與虛構間的距離探究蘇偉貞創作;第五章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探究對 章將分析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並探索其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階段. ‧ 國. 學. 於張派傳人的承繼與悖離及如何構築自己的島嶼,而成為多重身分的蘇偉貞。第 六章結論,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成果,歸結蘇偉貞身為小說同業、編輯、研究者三. ‧. 員身分,如何用研究者的角度驗證自己的創作作品。. er. io. sit. y. Nat. 第一章:緒論. al. 本論文在第一章序論中,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說明研究範圍與方. n. v i n C《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 法,以蘇偉貞的碩博士論文── 、 《描紅 : hengchi U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為軸心,蘇偉貞創作文本為半徑,向外延伸,將此作一對 照結合,檢證蘇偉貞論蘇偉貞,探究兩者間的對應關係。. 第二章: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本章擬分析蘇偉貞的文學創作背景與創作歷程,援引蘇偉貞:《孤島張愛 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中提及:要解答「張愛玲的香港時期小說」矗立. 6. 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 年),頁 223~237。〈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臺北:麥田出版社,1993 年),頁 229。 〈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的超越之路〉, 蔡鳳儀編,《華麗 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1996 年),頁 210 。 7. 李仕芬: 《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年版)。 8.

(14)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起的課題,就必須先了解她的創作背景及作品。」8因此要了解蘇偉貞的創作, 就必須先了解她的創作背景及作品。首先說明八○年代女性文學環境的發展, 並探討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上的定位,從三三集團中叛逃或擁抱,亦或 是從頭到尾「堅持走張愛玲路線」。 以寫作風格來看蘇偉貞小說文本是有其階段性的,早期的作品以女子情愛的 角度書寫,呈現女子為愛玉石俱焚的堅決風格。後來的有關眷村主題的書寫,對 所生所長的竹籬笆所見所聞有所感嘆,創作風格特色為之一變。至近期則走向「後 現代」,各種的不確定性的手法,兩岸空間的對話交流、情慾政治、生死議題等 多變的創作。無論在主題上、在人物的刻畫、寫作手法上,都可明顯對照出蘇偉. 政 治 大. 貞跳脫女子情愛發聲的創作,這樣堅持自我的創作意圖,也成就了她在文學定位 上自成一格的書寫。. 學. ‧ 國. 立. 第三章:頹廢美學代言人 第一節. 關於頹廢意識. ‧. 「頹廢」 ,看似負面意蘊的詞語,自中外以來的文學上而言,被認定是墮落、. sit. y. Nat. 沈淪、黑暗的負面書寫。因此先探討頹廢意識一詞為首要重點。進而分析研究. io. n. al. er. 者蘇偉貞所言作家蘇偉貞為「頹廢美學代言人」的頹廢意識書寫是如何完成?. 第二節. 受苦也是種美. Ch. engchi. i n U. v. 在〈陪他一段〉透露社會裡不能說也說不清的情愛禁忌。《世間女子》、《紅 顏已老》等作品,反覆實驗情慾形式之「永遠有不同的細節可以試探,永遠有它 的猶豫性。」更深層確立了其刻劃愛情的作者形象。她的作品角色不乏視情如歸、 玉石俱焚的剛烈女子。蘇偉貞作品中的女主角大多對愛情抱著極為堅定的態度, 縱然外表冷淡,仍難掩其內心熱情。9 「受苦就是美,人喜歡看人家受苦。所以,我儘量讓筆下的人物折磨到極 10 點,而創造出各種人物。」 因此蘇偉貞筆下的的女子對於情愛的執著,犧牲奉. 8.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台北:三民出版社,2002 年版),頁 11。 李仕芬, 《愛情與婚姻:臺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5),頁 26。 10 陳惠美、陳彥中,〈作家雙向訪問:蘇偉貞的另一個天空〉(《文化貴族》第 1 期,1988.2), 頁 41。 9. 9.

(15)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獻到死而後已也在所不辭的堅決,呈現出的頹美是對於這樣的生死付出不感到 苦,而是淒美絕決的奉獻。. 第三節. 自我頹廢或自我解放的兩性關係. 從不觸及身體情欲的精神滅絕到自我頹廢或自我解放的兩性關係書寫。蘇 偉貞的頹廢風格不是自甘墮落、放蕩自我,而是另一層次的尋找自我。因為不 斷的的墮落後,反之將會是一躍而起的感動。. 對於創作的情慾一闕,我感覺我彷彿面對一個難以捉摸的敵人,我無. 治 政 大 命……。情慾寫作初期,我在這裡頭找到一個中心思考,就是「自戀」 ,一 立 次又一次的以自己為中心,既愛又恨,既自由又綑綁、既殘忍有溫柔,像 意高估它,但的確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捕捉它」,變成我創作的宿. ‧ 國. 學. 一個天使又像一個魔鬼,彷彿具有神力又如此低能……,對我的作品而言, 情慾的部分就是自戀的部分。11. ‧ sit. y. Nat. 在這情慾的自我放逐中,在《沉默之島》、《魔術時刻》中,蘇偉貞勇敢追尋自. io. al. er. 我身體的欲望,展演出情愛的自戀,因為有自由有綑綁,既殘忍且溫柔,才可. n. 以追尋更深層的自我,讓自我頹廢,是對自我的無限探索,從中獲得解放後, 才是生命無限可能的演出。. Ch. engchi. i n U. v. 第四章: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 第一節. 創作中的真實與虛構. 小說中「真實與虛構的距離」是不斷被提出討論的議題,然蘇偉貞是如何 針對其作品剖析刻畫。作家的人生經歷,是他的寫作泉源,將自己的人生經歷 化為寫作的素材。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指出:「小說的基礎是事實 12 「小說與 加 X 或減 X,這個未知數 X 就是小說家本人的性格。」 楊昌年認為:. 11. 蘇偉貞、朱天文:〈情慾寫作──身體像一件優秀的漆器〉,《中國時報》1994.11.10,第 39 版。 12 Forster,Edward Morgan(愛德華.摩根.佛斯特),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 (臺北:志文 出版社,1990 年),頁 65。 10.

(16)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作家間的問題是──作家的經驗、作家的思想、作家的情緒、作家的想像、作 家的素質。」13 因之本章節便針對此議題探究小說的真實與虛構,真實的角度 是由作者自我背景所發所感,然虛構的角度也是作者自身所欲記憶或遺忘的部 份,在這樣的真假置換中,透露著又隱藏著何種的意涵,值得深入探究。. 第二節. 以自我為主題的創作 蘇偉貞的小說創作背景,由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生活經驗化為小說情. 節。在《倒影台南》小說選當中,其故事情節上演舞台均以台南為背景,讓人 不難將其生活經驗有所連結。而小說的真實與虛構也由此產生,其筆下角色也 代為之發言。. 立. 政 治 大. 一個人活著,有歷史,就有自我,這次,我決定的方式,穿越自己,. ‧ 國. 學. 呈現我;如果它成為一篇自傳,如一篇愛的告白,那麼,這些年來我活著, 為記錄自身,我願意領受浸洗,甚至接受誤解。再這一刻,小說就是小說,. ‧. 而小說離我的心境不遠。14. sit. y. Nat. io. al. n. 法,保有自己特有的理念,便是此節所欲探究的。. Ch. 第三節 虛構的真實和真實的虛構. engchi. er. 所以蘇偉貞選擇用小說紀錄她與眾不同的創作理念,勇敢誠實面對自己的想. i n U. v. 生長於眷村,有著歷史與記憶上的重合,蘇偉貞的《有緣千里》是「以民國 三十八年東港空軍眷村裏的生活為發端,綿綿延續。」15描繪在眷村「相聚」的 各方人物。 《離開同方》 「雖然書名《離開同方》 ,寫的卻是回到同方的故事。」16 則是書寫相聚後的「離開」。《離開同方》名為「離開」卻寫出了「未曾離開」, 寫著過去的同方新村,搬演真實的眷村生活。由此議題展演出的是蘇偉貞舊有的. 13. 楊昌年, 《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頁 5~6。 蘇偉貞,《熱的絕滅》(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年版),頁2。 15 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版),封底文字。 16 李有成,〈眷村的童騃時代〉,收入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11), 頁XI。 14. 11.

(17)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記憶與歷史的重合,以真實的歷史眷村背景,加入個人創作的小說情節。描述當 代的歷史事實,虛構眷村真實的生活寫照。劉介民: 「情感的凝聚、個人的表現、 生活的重鑄、歷史的透視、人類的關照,這種啟示在蘇偉真小說中的介入與深化, 使小說的敘述和表現具有突破性意義」。17 因為有這一深層的意義,蘇偉貞筆下的眷村人物,躍然紙上,透視著隔在眷 村中的竹籬笆中的真實生活。街頭巷弄裡緊密相依的生活型態,虛構與真實間的 距離都在此上演著。. 第五章: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治 政 大 王德威在〈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超越 立 之路〉中提到: 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 學. ‧ 國. 第一節. 蘇偉貞自《陪他一段》以來,一直有一型女性角色,不斷出現,她們欲力. ‧. 強大,卻兀自有著冷凝寡歡的外表。她們一次又一次為愛鋌而走險,玉石. sit. y. Nat. 俱焚,在所不計;但她們又都是「清貞決絕」的剔透人物,尋常悲喜,近. io. er. 步得身。以無情的方式寫有情,蘇因此深得張愛玲三昧。18. al. n. v i n Ch 蘇偉貞深得張愛玲三昧,承繼張派風格是歷來論著的評論,只要提到張派 engchi U 作家蘇偉貞不難不與之有所聯結,然蘇偉貞卻認為: 自有張愛玲以來,他所創造的文學世界,便依附著她這個人。對張愛玲所謂 拒絕傳人,不一定能避免,對模仿者在搏鬥的過程裡,也必須要搏鬥硬碰硬; 張愛玲可以以幽祕的沉默拒斥,私淑者可以像蘇偉貞以「封閉」演繹出自己 的書寫生命。」19. 17. 劉介民,〈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絕滅》的思索〉 ( 文訊月刊 革新 62 期 1994.3),頁 9。 18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超越之路〉蔡鳳儀 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頁 210。 19 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 9 月)。 12.

(18)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蘇偉貞不否定依附張愛玲而開始其創作,如同伊萊恩.蕭瓦爾特(Showalter, Elaine)女性主義觀點提到:女性寫作初由「女性」 (feminine)到「女權」 (feminist) 再到「女人」 (female)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各自的特徵:從對主流傳統流行模 式的「摹仿」到「反抗」 ,並從此「摹仿」和「反抗」的過程後,逐漸發展成「自 我探索」的女人階段,即追求女性的自我和藝術的自主。20因此本節欲從此一角 度出發,探究蘇偉貞如何從摹仿張愛玲到抗拒張愛玲轉而寫出屬於自己蘇偉貞藝 術風格的創作,演繹出自己的書寫生命。 第二節:構築自己的島嶼 蘇偉貞從模仿張愛玲到抗拒張愛玲演繹出自己的書寫生命,雖不能拒絕為張. 治 政 大 獨異的創作。蘇偉貞堅持獨特自我的風格亦展現在身為編者、評論者、研究者的 立 身分上。雋永追求的傲岸編者,有其獨特的觀看角度,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可以影 愛玲傳人,然筆調逐漸由模仿轉變為抗拒,走出張派的書寫,寫出屬於自己調性. ‧ 國. 學. 響讀者,即是身為編者的蘇偉貞所追求的雋永。研究者蘇偉貞的論文探究,循著 張愛玲的足跡,亦步亦趨的緩緩前進,以研究者的角度追蹤張愛玲,且如何力求. ‧. 以客觀的視野評論作家蘇偉貞。其角色的轉變,不也是背離張派小說創作者的角. n. al. er. io. sit. y. Nat. 色出走,進而構築自己的島嶼。. Ch. engchi. 20. i n U. v. Showalter, Elaine(伊萊恩.蕭瓦爾特),金莉〈導讀〉,《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 的英國女性小說家》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頁1~7。. 13.

(19)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第二章: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前言. 本章擬分析蘇偉貞的文學創作背景與創作歷程,援引蘇偉貞: 《孤島張愛玲: 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中提及:要解答「張愛玲的香港時期小說」矗立起的課 題,就必須先了解她的創作背景及作品。」1因此要了解蘇偉貞的創作,就必須 先了解她的創作背景及作品。作者對於其創作作品中獨特的選擇取財,往往因其 成長背景與所接受的文學刺激有關,因此蘇偉貞小說文本具階段性,早期作品以. 治 政 大 種的不確定性的手法,兩岸空間的對話交流、情慾政治、生死議題等多變的創作。 立 如此多變的創作面向,亦是本章所欲探究的主題。因此本章將分成以下幾個部份 女子情愛的角度書寫,後以有關眷村主題的書寫。至近期則走向「後現代」,各. ‧ 國. 學. 探究,探究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及其文學成長背景而產生的文學 創作。. ‧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 n. a一、八○年代女性文學環境 iv l C n hengchi U. 在急遽變動的八○年代中,外在的政治變化隨之而起的各項變遷,逐一影響 當代的文學,多變的的語言,多感的聲音隨之而起,眾聲喧嘩的言論迴盪不已。 每一世代因環境的變遷,影響著當代的文學,彼此間定有必然之關係,也因之可 以容納多元的議題。蘇偉貞在此環境崛起,也產生多變的書寫風格,要了解蘇偉 貞的多項角色轉變,需從其所處的的文學環境談起。 隨著社會風氣改革開放的到來,使得加諸女性身上的束縛亦得以掙脫。此時 期的女性作家,或過去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學所發出的不平之鳴,或為新女性的出 走,也得以從愛情、婚姻、父權的禁錮中得到解放。兩性平等的意識漸漸推動,. 1. 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臺北:三民出版社,2002 年版 ),頁 11。 - 14 -.

(20)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女性主義漸漸抬頭。因而邱貴芬在此提出,台灣女性文學分別可說經歷了三個時 期:1.一九七○年中葉到一九八○年初期,是所謂「閨秀文學」席捲台灣文壇的 時期。2.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女作家紛紛推出標榜族群立場歷史記憶小說的時 期。3.進入一九九○年,性別與國族認同互相嵌入的女性小說創作時刻。2每一時 期均有不同的創作特色,而綜觀以上所言,女性意識覺醒,女性文學在此時期開 始蓬勃發展,女性情欲自主逐漸受到重視。 齊邦媛在〈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中亦提及:最近五六年來,真 可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台灣年輕女作家的作品。……許多作家固然似曇花一現, 而成長茁壯的女作家人數仍是令人欣喜的。小說方面最傑出的袁瓊瓊、蕭麗紅、. 治 政 現的才華和認真的創作態度應可預期更好的成就。大 廖輝英在〈八○年代女性創 立 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中探討此時期女性作家崛起的社會因素,歸納出以下四. 蕭颯、蔣曉雲、蘇偉貞、廖輝英等人……現在都是三、四十歲年紀。由她們所表 3. ‧ 國. 學. 點:1.戰後嬰兒潮出生者趨向成熟。2.國外思潮傳入,激盪國內女性主義之萌芽。 3.大型文學獎設立,鼓勵創作,給予女性新秀出頭機會。4.女性文學,特別是女. ‧. 性小說,反應並帶動了婦女運動,也直接間接影響了社會變遷,二者互動刺激女. sit. y. Nat. 性小說之運動。4大體而言,八○年代台灣女作家的創作,其女性形象已經逐漸. io. er. 擺脫傳統的悲劇命運,靠著自己的力量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她們在作品中. al. 所呈現的女性意識,已逐漸由對抗傳統父權體制,進而轉向女性自身自主意識的. n. v i n Ch 建構,讓女性呈現出獨立自主的精神,擺脫第二性的角色。 engchi U 因之八○年代的文學創作環境中,女性作家有更開放的寫作自由,也在此時 5. 《聯合報》、《中國時報》文學獎的設立,女性作家更大放異彩,屢次奪下獎項。 蔣曉雲、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蕭麗紅、袁瓊瓊等,寫作主題多以情愛、婚 姻為背景,藉此為女性打破沉默,翻轉過去以男性為中心,父權社會的壓迫下, 尋求表達女性自身的真實感受。於是「台灣文壇出現了第一個大規模的流行文 學」。6因此這些女作家被冠上「閨秀文學」作家。並認為女性文學多乏現實感, 2. 邱貴芬: 《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7.6), 頁 37~38。 3 齊邦媛: 《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7),頁 128。 4 廖輝英: 〈八○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 《文訊雜誌》,1996.5),頁 42~43。 5 樊洛平: 〈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6.1) ,頁 99。 6 呂正惠: 《戰後臺灣經驗》 (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 年版),頁 140。 15.

(21)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將之定義為「閨秀文學」,即女性寫給女性看的文學。7 而這些女作家中,又以與「三三集刊」過從甚密的作家群,如朱天文、朱天 心、蔣曉雲、蘇偉貞、袁瓊瓊、蕭麗紅等為主流,也可從這樣的兩者關係得知, 她們一方面受各項文學獎青睞,另一方面與「三三集刊」有所連結。並在此影響 中以積極的創作奠定出個人的文學領域。王德威亦將這群女作家歸入張愛玲的文 學譜系中,形成一派「私淑張腔」的作家。並指出:「朱天心、朱天文善長描寫 曲折婉轉的人際關係,朱天文把張愛玲的頹廢及世紀末風情,推向極端;而在朱 天心最好的小說與散文中,可以看見張愛玲的潑辣與諷刺。袁瓊瓊則發揮了張愛 玲作品中較不為人注意的黑色喜劇氣氛,嘲人自嘲之餘,有時更能賦予其荒謬向. 治 政 大 「閨秀文學」作家,與張愛玲的關係如張誦聖認為一九七○年代中期到八○年代 立 中期之間,當時對中國大陸而生的文化鄉愁,是助長張愛玲吸引力的助力,「張. 度。蘇偉貞傳播張家「鬼話」 ,淒清冷艷,不做第二人想。」8因此這一派被稱為. ‧ 國. 學. 愛玲對於自尊心受損的中國人性格的描繪以及批評,都帶著當時已然瓦解過程中 的舊中國的感傷情懷。這個特點對戰後出生在台灣的作家──特別是外省第二代. ‧. 所具有的魅力是不難理解的。」9邱貴芬亦認為鄉土文學論戰「再度演練了『失. sit. y. Nat. 落中國』的威脅及其引發的焦慮」,造就「張愛玲」、(潛意識地)複製張愛玲,. io. al. er. 讓「張愛玲」行成一個文學網路,讓繼承她衣缽的子子孫孫在台灣繁衍不息,卻 10. 是繼續「想像中國』的一條活路。. n. v i n Ch 八○年代除了女性寫作意識抬頭,再加上「張愛玲風」的熱潮,蘇偉貞處 engchi U 在這樣的文學創作環境中,很難將其由張派系譜中脫離來談。也因為這樣文學環 境中,蘇偉貞認為:「做為公認的張派及論文撰寫者,這樣的身分的確很難「置 身事外」,但創作者角色既發生在前,研究者的角色在後,本人惟有嚴格掌握「把 關者」分際,即以論文者蘇偉貞審視張派蘇偉貞,必須說我並不相信絕對客觀,. 7. 呂正惠: 《台灣閨秀文學的社會問題》《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頁 136~137。 8 王德威:〈張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 1993.6),頁 339。 9 張誦聖: 〈袁瓊瓊與八○年代臺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 〉 , 《文學場域的變遷》 (臺北:聯合文 學出版社,2001),頁 54~82。 10 邱貴芬:〈從張愛玲談台灣女性文學傳統的建構〉《仲介台灣•女人》 (臺北:元尊文化出版社, 1997.9.1)。 16.

(22)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能做的,是相對客觀。」11藉此自我評論,因在一片「張愛玲風」中,很難置身 事外,因此只好縱身一跳,將自己納入其中,冀以相對客觀的方式,以評論者的 角色評斷己身的創作,由此尋找自我定位。而這些外在的環境影響也都提供蘇偉 貞日後創作意圖的養分,也產生日後多變的角色。. 二、蘇偉貞的文學成長背景. 所謂「文如其人」,由作品的風格可反映出一位作家的個性、精神及其審美 特質。而作家的生活經驗、思想情感、性格特徵、心理結構、文化教養、師承關. 治 政 大 成很大的影響。 「把作品與作家完全分割開來,也未必能做到客觀。因為作品 立 是作家寫的,不了解作家的身世、世界觀、文學觀和創作意圖,就難於更好把握 係、語言習慣、時代、風俗、階級的特點及民族傳統等等,都會對風格的行成造 12. ‧ 國. 學. 作品的內涵,更全面地判定作品的價值」13。所以我們在閱讀蘇偉貞小說前,對 其創作主題不免產生研究興趣,是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這樣的女子,得以創作. ‧. 如此多元的小說主題。. sit. y. Nat. 「在台灣,提到上海時,很多人想到張愛玲;同樣的,提到張愛玲時,聯想. io. er. 到的也是上海」14然而提及蘇偉貞,聯想到的是台南,蘇偉貞眼中的台南,往往. al. 15 成為小說中的空間背景,在《倒影台南》 中的多篇文章,即是以台南為背景。. n. v i n Ch 因而生長於「台南」的大灣眷村──影劇三村,由此造就了 「租書店的女兒」 engchi U ──蘇偉貞。蘇偉貞的父親黃埔出身,從砲校中校副指揮官階退役,開了間名為 「日日新」的租書店,取《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旨。「我上小學後, 成了租書店的女兒」。16 環境影響人至深,蘇偉貞從小被「充當父親偶爾出門補書喝酒陪客人下圍 棋,看店候補的租書店童工」17得以接觸到各類書籍,再加上父親壓根沒想到「分 11. 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 9 月),頁 10。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 年版),頁 134。 13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臺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版),頁388。 14 蘇偉貞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 年版),頁 121。 15 蘇偉貞編選:《倒影台南》(臺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4)收錄〈紅顏已老〉、〈舊愛〉、 〈矮牆〉、〈離家出走〉、〈離開同方──燃燒的么么拐高地〉、〈倒影小維〉、〈侯鳥顧問〉。 16 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 (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10 年版),頁 16。 17 同上註,頁 16。 12. 17.

(23)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級閱讀」。於是不管什麼類型的書籍,都落入蘇偉貞手中,面對如此龐大的書庫, 恨不得多長出幾對眼睛。因此身分,得以有機會接觸到同年紀的人所無法接觸到 的書籍,在這樣的廣泛閱讀下,對小說也悟出其中公式。. 「小說摸熟了,自然也瞧出了個門道,言情小說有基本公式,人物缺少理想 性,情節忌拖泥帶水沒勁兒,最重要事件發展,節奏得快,否則讀者會失去 耐性(我性子急,準不定就如此這般被養成的)」。18. 從小便和父親沉浸在書海中,進而影響其後來的創作經驗,父親的租書店功. 治 政 大 《紅樓夢》等古典文學。考進台南德光女中後,蘇偉貞接觸到不僅只是所謂的言 立 情小說,在這開啟她前所未有新的閱讀視角。學校書架上沒有日日新書店裡的人. 不可沒。高中聯考完後,相繼閱讀《老莊》、《孔孟》、《史記》、《西遊記》、. ‧ 國. 學. 氣小說,有的是各式文學大家的經典著作,舉凡張愛玲、司馬中原、朱西甯、郭 良蕙、孟瑤、蘇雪林、張秀亞、白先勇,於此開始站生命中的另一列書架。大學. ‧. 後,漸漸接觸外國翻譯小說,也陸續看了莎士比亞、德國雷馬克等作品。正因為. sit. y. Nat. 身為「租書店的女兒」 ,有多方管道閱讀的機會,此一時期的蘇偉貞,漸漸建構. io. 作、亦能評論的領域。. er. 出閱讀的美學價值,文學評論的因子也漸漸產生,引領自我到除了閱讀,亦能創. al. n. v i n Ch 蘇偉貞的創作緣起,除父親開租書店,使其自小養成了閱讀的習慣,還有林 engchi U 懷民的舞蹈演出,激起蘇偉貞的創作意圖。七○年代初期,剛回國的林懷民到各 地展開巡迴演出,現代舞的肢體展演,有別傳統的思維模式,直至巡迴到台南美 新處時,台下的蘇偉貞拼命擠到台前,一睹林懷民的的精湛演出。當林懷民開始 以文學的語言敘述自己舞蹈生涯,逸出小說與另類藝術結合的形式,滿場立刻鴉 雀無聲。此時蘇偉貞心底湧現一道微小之聲: 「如果,我也能寫小說呢?」19蘇偉 貞在此似乎聽到內心真實的吶喊,內心真實的悸動,是否可以因為書寫記錄下 來,透過書寫將靈魂深處的感動,化作文字,向眾人展示,揭開與讀者間最近的 距離。另在其〈今生執筆〉中亦提到:面對特殊的場景,動容的情感,悚然而驚! 18. 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 (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10 年版),頁 17。 同上註,頁 20~21。. 19. 18.

(24)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為什麼不?寫下來!人生裏並不完全是多愁善感!那麼,寫下來吧!誰教自己是 字痴呢?20在此時因窺見原來美學是可以以多種不同形式呈現,而文學也有如此 多的展演面向,舞蹈可以感動人心,文學語言亦然。就連背頌著生澀的翻譯句子, 也有深刻的體現。於是蘇偉貞內心蠢蠢欲動的寫作因子,開始啟動。 蘇偉貞的軍校背景,也豐富其創作風格。從考上政戰學校,進入影劇系,到 畢業分發到第六軍團,開始八年的軍官生涯。四年的軍校生活及八年的軍官生 涯。因為有著這樣特殊軍旅經驗,接受過教條式的磨練,有著不同一般老百姓的 思考模式。對於國家、對於個人堅貞奉守著鐵一般的紀律,軍事化的訓練,有著 律己甚嚴的態度,因此內化的「親愛精誠」,「國家、榮譽、責任」,也間接影響 其小說人物的性格。. 立. 政 治 大. 上大學後,讀的是軍校,學校嚴格規定男女同學不能倂肩走步,教室裏有男. ‧ 國. 學. 同學時,女生絕不單獨進入。「我所受到的暗示都是好女孩要清心寡欲,這 種教條的影響,使我一直到大學畢業還排斥男女感情,看到一對男女倂肩走. ‧. 在一起都覺肉麻,認為那種交往是情與慾的結合。我喜歡『君子之交淡如水』. er. io. sit. y. Nat. 的方式,……我全然相信人與人之間只有愛,愛是忠誠。」21. al. 因此蘇偉貞早期小說筆下的人物,對於男女情慾處理,均保持「君子之交淡. n. v i n Ch 如水」,蜻蜓點水似的點到為止,令人有無限想像空間。另秉持著「忠貞」 、「忠 engchi U 誠」的愛情觀。其筆下亦有「以愛欲與亡為已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的女戰士。 軍人對國家的忠貞與真誠,已成為其堅貞奉守的教條,也內化為處理感情的圭 臬。因這深層的影響,蘇偉貞的女子也奉行著不悔的使命,勇敢追求內心忠貞的 愛,不容有一絲絲的瑕疵,縱使赴湯蹈火,付出生命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蘇偉貞 的「堅貞決絕」。 蘇偉貞自軍中退役後,第二天即到聯合報上班,擔任聯合報副刊編輯。一九 九三年接編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一九九六即以主編《讀書人周報》獲得新聞. 20. 蘇偉貞: 〈今生執筆〉《歲月的聲音》(臺北:洪範書店,1984 年版),頁 142~142。 蘇偉貞: 〈用小說來反應人生痛苦──蘇偉貞談小說經驗〉 , 《文訊雜誌》 (第 36 期,1988. 6), 頁 90。. 21. 19.

(25)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局金鼎獎出版報導主編獎。於二○○三年○將其在《讀書人周報》中發表的文章 集結成《私閱讀》,在此展現其除了小說創作之外,在編輯及評論上亦有傑出表 現。身為主編的她:. 我的身體逐日埋在書堆中愈深,以前每愛追求「坐擁書城」,如今才知還有 別的。譬如,翻閱新書的速度及重點,若與編輯有關,老實說那真是趣味頓 失,不止於此,我變成自己最討厭動不動就幫這些書分門別類,還老愛直接 反應──「誰適合寫書評、究竟會不會賣、代表了何種趨勢……?」那種人; 滿腦門「資訊」,不僅僅圖改了我的閱讀觀、閱讀趣味,更糟糕的是,處於. 治 政 大 間……變成總怕少一本書的現實派……。 立. 大量「資訊焦慮」的結果,我開始從一位總少一件衣服、一雙鞋子、一個房 22. ‧ 國. 學. 在書評、編輯身分上的轉變,蘇偉貞站在於作者相對的角度來思考,也在相 對的角度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對於這樣的書評、編輯角色,她認為就如同英國小. ‧. 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倡導女性談自主權必須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而這樣. sit. y. Nat. 的閱讀與創作滿足了讀者求知的心靈。因此蘇偉貞「會寫下你所看到的、無關創. io. er. 作的這些稱不上個性的閱讀心得,卻仍然是吳爾芙的話來解,因為畢竟是『我感. al. 23 覺到握筆的指端,每個字的重量』」 在此不論是作家、編輯、書評多重身份,蘇. n. v i n Ch 偉貞所堅持的是:其筆下的重量所影響及給予讀者閱讀的能量。這也是她對於個 engchi U 人所處位置「堅決」的態度,進而影響其所堅持的每一步。蘇偉貞對文學之成型. 以及目的功用,有她獨特、堅決的體會。對她而言觀察反思所以朝向虛構創造, 具有哲學演繹的天分,冀以進一步引向內心深處,回歸真實宣言、愛的告白。在 虛與實之間尋找平衡的可能,以及單純的美。24 蘇偉貞除軍人、作者、編輯、書評等身份的轉變外,自一九九七年進入香港 大學中文系碩士班。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身分,開始從事學術研究的領域,一九九 九年完成碩士論文《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二○○四年以《台 22. 蘇偉貞: 《私閱讀》 (臺北:三民書店,2003),頁 3。 同上註,頁 3。 24 王德威:〈以愛欲與亡為已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收於蘇偉貞《封閉 的島嶼得獎小說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23. 20.

(26)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灣「張派」作家世代論》得到博士學位。二○○四年其丈夫張德模因食道癌過世。 蘇偉貞用自己的生命歷程創作出《時光隊伍》,也曾說是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終 極篇章,將暫拋「小說家」的角色,靜待關口自動移開或將我淹埋。25蘇偉貞暫 拋小說家的角色,再次轉換為專職教師,從事教學研究者的工作。 角色多變的蘇偉貞,一路走來對於創作始終不遺餘力,也努力扮演好編輯、 書評、研究者、專職教師的角色。蘇偉貞把生命歷程中的每段經驗連結起來,而 這些豐富了其文學創作,也創造了屬於蘇偉貞在文學領域重要的地位。. 三、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 治 政 大 八○年代的女性作家,有些被定義為閨秀作家,也有部分受當時 「張愛玲風」 立 的影響,亦也有所謂的「三三集團」。因此蘇偉貞在八○年代的文學環境中該如 ‧ 國. 學. 何定位?即是本節所欲探究的主題。. 此一時期的文學環境中,「張愛玲」對三三文學集團的成員可能是自覺的模. ‧. 仿,但是蘇偉貞與三三集團似乎並無密切往來的作家,所具有的意義就不會是預. sit. y. Nat. 先意識到「張愛玲」的典範地位,而是特殊的族群與社會背景下,書寫出不管是. io. er. 「想像中國」或「文化鄉愁」的文本,加上文本中濃厚的傳統文學筆調,經過當. al. 時文學獎小說評審的背書與詮釋,蘇偉貞與當時的社會脈絡、甚至文學集團拉上. n. v i n Ch 這是傅素春在 關係,因此在討論上被視為三三集團或是台灣的「張腔」作家。 engchi U 其碩士論文中所提出的論述。然在王德威建立出的張腔系譜中將蘇偉貞劃分其 26. 中:「蒼茫頹唐的情欲故事,清冷陰寡的敘述筆調,虛浮飄蕩的男女人物,讀來 但覺涼氣颼颼,令人暑氣全消。……為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女』 『鬼』作家之一」。 27. 因此在文學定位上似乎都將蘇偉貞定位為張派傳人之一。蘇偉貞認為自己不隨. 波逐流,開展出屬於自己的頹廢美學。也認為自己是以寫情愛小說而受到歡迎。 但對於以情愛為主要題材的這些女性作家,在當時卻被認為較低下的文類。在呂. 25. 張淑惠: 《蘇偉貞小說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年) ,頁169。 傅素春: 《旅行理論與理論的旅行──蘇偉貞小說的旅行閱讀》(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02),頁23。 27 王德威: 〈持續之必然?評蘇偉貞的《流離》 〉《閱讀當代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 年 版),頁 64~65。 26. 21.

(27)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正惠看來認為,女作家缺乏「正確而深入的寫實精神」。28然而八○年代台灣女 作家的創作,其女性形象已經逐漸擺脫傳統女性的悲劇命運,靠著自己的力量創 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她們在作品中所呈現的女性意識,已經逐漸由對抗傳統 父權體制轉向女性自身主體意識的建構,讓女性呈現獨立自主的精神,以擺脫第 二性的角色。但女性擺盪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心態仍在女作家的作品中出 現。如蘇偉貞筆下那些看似現代卻又無所自處的女性,每每控訴著父權統治,骨 子裡又纏繞著父權情結,一心否定傳統婚姻,卻又勘不破情關,走不出老舊故事 的幽怨。29陳樂融認為:蘇偉貞小說的最大特色,乃在有意無意間表現了強烈的 社會性與現實。30. 治 政 大 作家缺乏「正確而深入的寫實精神」,有著「勘不破情關,走不出老舊故事的幽 立 怨」情懷。但也因有這新興寫作意識抬頭,跳脫傳統社會的思考框架,才能造就 女性意識文學逐漸形成,因此也造成各種批判的熱潮興起。縱使有著批判女. ‧ 國. 學. 八○年代女性作家「眾聲喧嘩」的文學潮流。而蘇偉貞也處在這樣的時代,不論 是否為「三三集團」有關,是否為「張腔」傳人。其牽引當代「讀者的心事」,. ‧. 如此不變的位置,舒展頹廢美學理念,為當代只為掙脫傳統束縛的思考模式,開. er. io. sit. y. Nat. 展出不同的寫作風格,走出一段淒美決絕亦在所不惜的唯美、頹廢情調。. n. 第二節 蘇偉貞的創作歷程 a. iv l C n hengchi U. 一、以〈陪他一段〉、〈紅顏已老〉嶄露頭角. 〈陪他一段〉是蘇偉貞的第一篇小說,1979發表於《聯合報》 ,一發表便廣受 好評。全篇情感的蘊釀緜密醺人,是集子裏最淒豔的一首宋詞,同時奠定了她小 說裏女性在「救贖」中的正面意義。當大部分男子的自私變成這一代的編誌,當 男子用盡伎倆虛虛實實而不肯表露真情,蘇偉貞小說中的女主角讓我們窺伺到 「情到深處無怨尤」的熠熠幽光。31 28. 呂正惠: 〈八○年代小說主流〉《世紀末偏航》 (臺北:時報出版社,1990 年版) ,頁 286。 樊洛平: 〈台灣新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1,頁 98。 30 高天生: 〈雄鷄一鳴天下曉──論蘇偉貞小說的社會意識〉 《文訊》 (第 6 期,1983.12) ,頁 258~260。 31 陳樂融: 〈陪他一段紅顏已老──論蘇偉貞小說的愛情觀照〉 《中外文學》 (第 12 卷第 4 期, 29. 22.

(28)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紅顏已老〉 ,1980在第五屆《聯合報》中長篇小說獎上被尼洛視為極具中國 情愫的小說。〈紅顏已老〉的章惜與余書林的戀情。是不被世俗所祝福的,他們 的戀情是無奈的,傾向幻減的,紅顏已老的悵惘,處處都顯示出決絕的愛。「絕 對而全然的愛」,是蘇偉貞早期作品最鮮明的一項性格特質,而務力於踐履這項 特質的,莫過於其小說中的第一主角──女性。32蘇偉貞可說是以一種趨近毀滅 的反面筆調,一面映照這些痴迷女子對愛情潔癖般的要求,究竟有多高多深刻; 另一方面,則是述說愛情可能引致的自我抑鬱與疏離。33此一時期蘇偉貞筆下的 女主角,一旦愛了,往往是義無反顧,不為自己著想,傾全力的付出。而造就這 樣主角堅貞性格,莫過於軍人從一而終的使命,一旦認定了,便毫無保留的徹底 執行這份情感。. 立. 政 治 大. 二、以《有緣千里》、《離開同方》書寫眷村生活. ‧ 國. 學. 「人生重要記憶中,眷村生活,不能不算為一個,而且,給我很深的印象」. ‧. 34. 身為外省第二代作家的蘇偉貞,擁有生活於眷村的經驗。因此九○年代後,蘇. sit. y. Nat. 偉貞的創作也開始書寫與眷村生活、外省族群集體經驗有關的作品。如1984年《有. io. er. 緣千里》、1990年《離開同方》。劉俊指出:. al. n. v i n Ch 「從《有緣千里》對『眷村』進行『寫實』的描寫到《離開同方》對『眷村』 engchi U 進行象徵的虛化,可以看出蘇偉貞從她『眷村』經歷中生發出對『眷村』 的理解和運用,已經從『實』 (現實、寫實、具體)發展到『虛』(想像、 魔幻、抽象)。……從中蘇偉貞不但實現了從表現『眷村』到超越『眷村』 的轉化,而且在藝術上也進行了探索和突破。」35. 1983.9),頁 139。 蔡淑華: 〈探勘一座孤島──試讀蘇偉貞的與其情愛女子〉 《中文研究學報》 (第 2 期,1999.6), 頁 138。 33 同上註,頁 138。 34 蘇偉貞: 〈眷村生活〉《歲月的聲音》, (臺北:洪範書店,1984)。 35 劉俊:〈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論蘇偉貞的眷村小說〉《暨南學報》(第29卷第4 期,2007.7),頁87。 32. 23.

(29)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蘇偉貞將自己舊有的經驗、成長的背景,形諸於文字,同時也揭露當時大環 境變遷下的無奈。 有緣千里來相會,人與人之間的機緣巧合,全憑緣分。《有緣千里》說的便 是這樣的故事,一群人相聚在「致遠新村」,以高奧與柴敬莊的家庭為主線,延 伸至整個眷村,所有相關的人事物。由長子高方的成長主軸,「致遠新村」成為 整個故事的展演舞台。將政府遷台二、三十年間的人事變遷,以白描的手法,真 實呈現竹籬巴內的種種悲歡離合,其中無驚心動魄的場景,素樸的眷村色調,隨 著這幅捲軸的開展,眷村住民的日常作息也一一躍然紙上。36 《離開同方》描述的是藉著「幾戶代表性家庭、幾樁愛欲糾結、一個戲班子. 治 政 大 了與《有緣千里》截然不同的敘事手法,全書皆從「我」奉磊出發。用倒敘法講 立 述「我」抱著母親的骨灰罈子「回到同方新村」,將過去鑲嵌其中,寫著是「離 開」,卻又以「回到」同方新村的那一刻劃下休止符。. 學. ‧ 國. 之來去興衰,描繪出隨軍遷臺這群人的流離感受。」37蘇偉貞在這部小說中採用. 蘇偉貞以眷村為展演舞台,打破真實與虛構的距離。很難不以「我」為主題. ‧. 寫作的蘇偉貞,將自己的成長經驗,寄寓其中。把家常生活點染得熱鬧無比,而. sit. y. Nat. 不斷牽引出來的場景,更展現了蘇偉貞多層次筆法的魔力。38眷村的這種封閉性. io. al. er. 和島嶼意象,正與蘇偉貞的人生態度和對人間世的總體看法有著某種同構性。39也. n. 因此蘇偉貞亦開創出有別以往的敘述風格,朝魔幻寫實而去。. Ch. engchi. i n U. v. 三、以《沉默之島》、《魔術時刻》開創身體情慾. 從八○年代〈陪他一段〉開始,蘇偉貞不斷質疑愛情的內涵、永恆的定義。 隨著敘述技巧的純熟,她的解剖也轉向創作與結構。自《過站不停》以來,蘇偉 貞對於革新形式的實驗始終不減。特別的是,她在敘述主題與技巧上的創新並不. 36. 趙慶華: 〈相聚、離開、沉默、流浪--閱讀蘇偉貞「眷村四部曲」 〉 《臺灣文學研究》 (第 1 卷第 1 期,2007.4),頁 149。 37 陳義芝:〈悲憫撼人,為一個時代作結──評蘇偉貞長篇小說〈離開同方〉《文訊》(第 65 期, 1991.3),頁 60。 38 同上註,頁 60。 39 劉俊:〈從《有緣千里》到《離開同方》─論蘇偉貞的眷村小說〉《暨南學報》(第 29 卷第 4 期,2007.7),頁 86。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有人說自己對信仰很虔 誠,但是信錯了,卻是無比 危險。也有人說,我什麼都 不信,不信沒有了不起,不

沒問題,那麼我先 到燒烤場準備,你 們就休息一下吧!..

先看看民航人員忙什麼? 快來 預見你的未來 吧!.. 掃描QR

這是針對特定人的特定事相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怎麼知道 誰是阿羅漢?在《雜阿含經》第 1148 經(大正 2,頁 305 下-頁 306

2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

  五祖會中有僧名法 。入室次祖問。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僧云法 。即 不然。祖以手指云。住住法

經濟不景,如何抗逆 同一屋簷,各自修行 天倫之樂,不在爭辯 人際相處,尊重體諒 創意思考,營造空間 陶鑄心靈,激發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