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虛構的真實和真實的虛構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6-102)

第四章 :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

第三節 虛構的真實和真實的虛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作家間的問題是──作家的經驗、作家的思想、作家的情緒、作家的想像、作 家的素質。」13 因之本章節便針對此議題探究小說的真實與虛構,真實的角度 是由作者自我背景所發所感,然虛構的角度也是作者自身所欲記憶或遺忘的部 份,在這樣的真假置換中,透露著又隱藏著何種的意涵,值得深入探究。

第二節 以自我為主題的創作

蘇偉貞的小說創作背景,由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生活經驗化為小說情 節。在《倒影台南》小說選當中,其故事情節上演舞台均以台南為背景,讓人 不難將其生活經驗有所連結。而小說的真實與虛構也由此產生,其筆下角色也 代為之發言。

一個人活著,有歷史,就有自我,這次,我決定的方式,穿越自己,

呈現我;如果它成為一篇自傳,如一篇愛的告白,那麼,這些年來我活著,

為記錄自身,我願意領受浸洗,甚至接受誤解。再這一刻,小說就是小說,

而小說離我的心境不遠。14

所以蘇偉貞選擇用小說紀錄她與眾不同的創作理念,勇敢誠實面對自己的想 法,保有自己特有的理念,便是此節所欲探究的。

第三節 虛構的真實和真實的虛構

生長於眷村,有著歷史與記憶上的重合,蘇偉貞的《有緣千里》是「以民國 三十八年東港空軍眷村裏的生活為發端,綿綿延續。」15描繪在眷村「相聚」的 各方人物。《離開同方》「雖然書名《離開同方》,寫的卻是回到同方的故事。」16 則是書寫相聚後的「離開」。《離開同方》名為「離開」卻寫出了「未曾離開」, 寫著過去的同方新村,搬演真實的眷村生活。由此議題展演出的是蘇偉貞舊有的

13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頁 5~6。

14蘇偉貞,《熱的絕滅》(台北:洪範出版社,1992年版),頁2。

15蘇偉貞,《有緣千里》(台北:洪範書店,1984 年版),封底文字。

16李有成,〈眷村的童騃時代〉,收入蘇偉貞,《離開同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11),

頁XI。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記憶與歷史的重合,以真實的歷史眷村背景,加入個人創作的小說情節。描述當 代的歷史事實,虛構眷村真實的生活寫照。劉介民:「情感的凝聚、個人的表現、

生活的重鑄、歷史的透視、人類的關照,這種啟示在蘇偉真小說中的介入與深化,

使小說的敘述和表現具有突破性意義」。17

因為有這一深層的意義,蘇偉貞筆下的眷村人物,躍然紙上,透視著隔在眷 村中的竹籬笆中的真實生活。街頭巷弄裡緊密相依的生活型態,虛構與真實間的 距離都在此上演著。

第五章: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第一節 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

王德威在〈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超越 之路〉中提到:

蘇偉貞自《陪他一段》以來,一直有一型女性角色,不斷出現,她們欲力 強大,卻兀自有著冷凝寡歡的外表。她們一次又一次為愛鋌而走險,玉石 俱焚,在所不計;但她們又都是「清貞決絕」的剔透人物,尋常悲喜,近 步得身。以無情的方式寫有情,蘇因此深得張愛玲三昧。18

蘇偉貞深得張愛玲三昧,承繼張派風格是歷來論著的評論,只要提到張派 作家蘇偉貞不難不與之有所聯結,然蘇偉貞卻認為:

自有張愛玲以來,他所創造的文學世界,便依附著她這個人。對張愛玲所謂 拒絕傳人,不一定能避免,對模仿者在搏鬥的過程裡,也必須要搏鬥硬碰硬;

張愛玲可以以幽祕的沉默拒斥,私淑者可以像蘇偉貞以「封閉」演繹出自己 的書寫生命。」19

17劉介民,〈小說的「啟示」及其艱辛的設計──對蘇偉貞《熱的絕滅》的思索〉 ( 文訊月刊 革新 62 期 1994.3),頁 9。

18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超越之路〉蔡鳳儀 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頁 210。

19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 9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不否定依附張愛玲而開始其創作,如同伊萊恩.蕭瓦爾特(Showalter, Elaine)女性主義觀點提到:女性寫作初由「女性」(feminine)到「女權」(feminist)

再到「女人」(female)發展過程。這三個階段各自的特徵:從對主流傳統流行模 式的「摹仿」到「反抗」,並從此「摹仿」和「反抗」的過程後,逐漸發展成「自 我探索」的女人階段,即追求女性的自我和藝術的自主。20因此本節欲從此一角 度出發,探究蘇偉貞如何從摹仿張愛玲到抗拒張愛玲轉而寫出屬於自己蘇偉貞藝 術風格的創作,演繹出自己的書寫生命。

第二節:構築自己的島嶼

蘇偉貞從模仿張愛玲到抗拒張愛玲演繹出自己的書寫生命,雖不能拒絕為張 愛玲傳人,然筆調逐漸由模仿轉變為抗拒,走出張派的書寫,寫出屬於自己調性 獨異的創作。蘇偉貞堅持獨特自我的風格亦展現在身為編者、評論者、研究者的 身分上。雋永追求的傲岸編者,有其獨特的觀看角度,什麼樣的文學作品可以影 響讀者,即是身為編者的蘇偉貞所追求的雋永。研究者蘇偉貞的論文探究,循著 張愛玲的足跡,亦步亦趨的緩緩前進,以研究者的角度追蹤張愛玲,且如何力求 以客觀的視野評論作家蘇偉貞。其角色的轉變,不也是背離張派小說創作者的角 色出走,進而構築自己的島嶼。

20Showalter, Elaine(伊萊恩.蕭瓦爾特),金莉〈導讀〉,《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 的英國女性小說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年),頁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二章 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第二章:尋找蘇偉貞──文學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

前言

本章擬分析蘇偉貞的文學創作背景與創作歷程,援引蘇偉貞:《孤島張愛玲:

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中提及:要解答「張愛玲的香港時期小說」矗立起的課 題,就必須先了解她的創作背景及作品。」1因此要了解蘇偉貞的創作,就必須 先了解她的創作背景及作品。作者對於其創作作品中獨特的選擇取財,往往因其 成長背景與所接受的文學刺激有關,因此蘇偉貞小說文本具階段性,早期作品以 女子情愛的角度書寫,後以有關眷村主題的書寫。至近期則走向「後現代」,各 種的不確定性的手法,兩岸空間的對話交流、情慾政治、生死議題等多變的創作。

如此多變的創作面向,亦是本章所欲探究的主題。因此本章將分成以下幾個部份 探究,探究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及其文學成長背景而產生的文學 創作。

第一節 蘇偉貞在八○年代女性文學的定位

一、八○年代女性文學環境

在急遽變動的八○年代中,外在的政治變化隨之而起的各項變遷,逐一影響 當代的文學,多變的的語言,多感的聲音隨之而起,眾聲喧嘩的言論迴盪不已。

每一世代因環境的變遷,影響著當代的文學,彼此間定有必然之關係,也因之可 以容納多元的議題。蘇偉貞在此環境崛起,也產生多變的書寫風格,要了解蘇偉 貞的多項角色轉變,需從其所處的的文學環境談起。

隨著社會風氣改革開放的到來,使得加諸女性身上的束縛亦得以掙脫。此時 期的女性作家,或過去以男性為中心的文學所發出的不平之鳴,或為新女性的出 走,也得以從愛情、婚姻、父權的禁錮中得到解放。兩性平等的意識漸漸推動,

1蘇偉貞:《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臺北:三民出版社,2002 年版 ),頁 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女性主義漸漸抬頭。因而邱貴芬在此提出,台灣女性文學分別可說經歷了三個時 期:1.一九七○年中葉到一九八○年初期,是所謂「閨秀文學」席捲台灣文壇的 時期。2.一九八七年解嚴前後女作家紛紛推出標榜族群立場歷史記憶小說的時 期。3.進入一九九○年,性別與國族認同互相嵌入的女性小說創作時刻。2每一時 期均有不同的創作特色,而綜觀以上所言,女性意識覺醒,女性文學在此時期開 始蓬勃發展,女性情欲自主逐漸受到重視。

齊邦媛在〈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中亦提及:最近五六年來,真 可用「雨後春筍」來形容台灣年輕女作家的作品。……許多作家固然似曇花一現,

而成長茁壯的女作家人數仍是令人欣喜的。小說方面最傑出的袁瓊瓊、蕭麗紅、

蕭颯、蔣曉雲、蘇偉貞、廖輝英等人……現在都是三、四十歲年紀。由她們所表 現的才華和認真的創作態度應可預期更好的成就。3廖輝英在〈八○年代女性創 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中探討此時期女性作家崛起的社會因素,歸納出以下四 點:1.戰後嬰兒潮出生者趨向成熟。2.國外思潮傳入,激盪國內女性主義之萌芽。

3.大型文學獎設立,鼓勵創作,給予女性新秀出頭機會。4.女性文學,特別是女 性小說,反應並帶動了婦女運動,也直接間接影響了社會變遷,二者互動刺激女 性小說之運動。4大體而言,八○年代台灣女作家的創作,其女性形象已經逐漸 擺脫傳統的悲劇命運,靠著自己的力量創造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她們在作品中 所呈現的女性意識,已逐漸由對抗傳統父權體制,進而轉向女性自身自主意識的 建構,讓女性呈現出獨立自主的精神,擺脫第二性的角色。5

因之八○年代的文學創作環境中,女性作家有更開放的寫作自由,也在此時

《聯合報》、《中國時報》文學獎的設立,女性作家更大放異彩,屢次奪下獎項。

蔣曉雲、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蕭麗紅、袁瓊瓊等,寫作主題多以情愛、婚 姻為背景,藉此為女性打破沉默,翻轉過去以男性為中心,父權社會的壓迫下,

尋求表達女性自身的真實感受。於是「台灣文壇出現了第一個大規模的流行文

尋求表達女性自身的真實感受。於是「台灣文壇出現了第一個大規模的流行文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6-10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