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03-115)

第五章 :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第一節 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五章 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第一節 蘇偉貞與張派的承繼與背離

蘇偉貞不脫張派傳人的角色在一九八八年七月王德威的〈女作家的現代鬼話

──從張愛玲到蘇偉貞〉中,首先標識出蘇偉貞「張派」扮演的角色。3 蘇偉貞 深得張愛玲三昧,4承繼張派風格是歷來論著的評論,只要提到張派作家蘇偉貞 很難不與之有所勾連。然蘇偉貞是否一直堅持走著張愛玲路線,依附著張愛玲,

或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島嶼。本節即以「堅持走張愛玲路線」首部曲出發,再探究 如何「從張愛玲到蘇偉貞」,最終是否「由張愛玲出走」?

一、堅持走張愛玲路線

套用張愛玲的文字,張愛玲的場景,即是背景裡有這惘惘的威脅,時間是倉 促的,隨時會有巨大的破壞襲來。無法做好萬全的準備去迎接,接受種種威脅、

破壞。而張派作家所面臨就是這惘惘的威脅,揮之不去的跟隨,背景裡、話語裡 總有這惘惘的威脅籠罩著蘇偉貞。縱使蘇偉貞不斷強調其接觸張愛玲的時間較 晚,但不可否認的其所著作的兩篇論文,及近期所編著之《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都是以張愛玲為研究主題,即証明著走著張愛玲的路線。自有張愛玲以來,她所 創造的世界,便依附著這個人。5評論者蘇偉貞如是說,強調的即是張愛玲在文 學地位上的重要性。這股風潮持續瀰漫擴張著,無論張愛玲是否已遠逝,如陳芳 明所言:「張愛玲之死,讓她又活了一次。……張愛玲已經遠逝,她留下的生命 思考卻永遠是生動的。」6對蘇偉貞而言,這影響也反映在其創作中,在她擔任

《聯合報》編輯時,與張愛玲的書信往返,編成《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 緣》,另亦主編了《張愛玲的世界.續編》一書。以上種種都是無法與張愛玲輕 易割裂的書寫印記。在碩士論文《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一 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我赴港大修碩士學位,走著張愛玲走過的路,待在她待

3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 (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年),頁 248。

4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家超越之路〉,蔡鳳儀 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96),頁 210。

5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 (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年),頁 258。

6陳芳明:〈張愛玲文學的明與暗 ─從《傾城之戀》到《赤地之戀》〉,《陳芳明精選集》(台北:

九歌,2003 年初版),頁217~2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過的學系,這裏已是中國。我試著以她的眼光回望這一切,不禁感覺造化弄 人。……我想到張愛玲,我想,這一切都是為了她。」7 因此張愛玲的作品有毒,

真的有毒。8即便急欲叛逃,那惘惘的威脅卻更是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席捲著蘇 偉貞不斷的研究張愛玲,張愛玲因研究《紅樓夢》,陷入其中,而產生《紅樓夢 魘》,而蘇偉貞研究張愛玲,中了張愛玲的毒,這張愛玲夢魘是無法逃脫的。

王德威評論蘇偉貞筆下的鬼,對愛恨生死的幽幽辯證,愛恨之間,俱透露 著一股「視死如歸」的氣息。9鬼氣逼人,冷眼看待人情世路。而張愛玲荒涼中 惘惘的威脅,帶領主角和讀者「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頹廢荒涼不斷 的侵逼,浸漬到蘇偉貞骨子裡。蘇偉貞筆下的女子吸附著張愛玲的鬼氣,於此 吸收養分,營造一個鬼影幢幢的境界,〈陪他一段〉的費敏,〈舊愛〉的程典 青無一不是循著森森鬼氣的脈絡行走,以其清堅決絕的姿態,一步步遁入頹廢 荒涼的之所。這是蘇偉貞循著張愛玲的冷筆路線行走。另在文字使用上,莊宜 文提及:蘇偉貞常援引或重述張愛玲的作品,散文中寫到環境之難以改變,提 及「張愛玲小說中曾寫過這麼一個故事……」;又談述辦刊物之不易:「衣食父 母是殘忍的,要迎合大眾,註定是要失敗。」正相應於張愛玲所言:「迎合大眾,

或者可以左右他們一時的愛憎,然而不能持久。」真是標準的張派作家。張愛 玲曾說:「我常覺我像一個『島』」,她的一生確實充滿島嶼隱喻,從一個孤島飄 移到另一個孤島。……蘇偉貞近期作品瀰漫島嶼意象,《沉默之島》中的女性,

有如孤立傲岸的孤島,……散文集《單人旅行》自序中指出此書「可以被命名 為『情感旅行』之島」,繼承《沉默之島》之「島嶼」意象再度浮突而出,……

島嶼與飄移,是蘇偉貞將張愛玲精神鎔鑄而成的意象。10蘇偉貞不僅在文字使用 上援引張愛玲話語,在意象隱喻使用上也如出一轍承襲張愛玲的孤島精神。

王德威形容蘇偉貞的鬼氣承繼著張愛玲,因而其筆下女子透露著一股「視 死如歸」的氣息。而莊宜文用「明淨通透、飄移流蕩」賦予蘇偉貞靈敏清哀,

7蘇偉貞:〈啟程與終程〉,《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1952-1955)小說》(臺北:

三民出版社,2002 年),頁 257~258。

8王開平:〈在知性高塔堆化石積木─訪作家張讓〉,《聯合報‧讀書人版》,(1998.3.16)。

9王德威:〈以愛欲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試讀蘇偉貞的小說〉收於蘇偉貞《封閉 的島嶼》(臺北:麥田出版,1996 年版),頁 9。

10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 系,博士論文,2003 年,180~18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五章 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

用了「島嶼」與「飄移」承繼自張愛玲凝縮的島嶼意象,在愛情中屢屢出走離 開,尋找自我的意圖也不斷上演。而蘇偉貞論蘇偉貞提及「舊事悽涼不可不聽」, 這是蘇偉貞與張愛玲小說的共同主題。而此一共同主題因著時代的不同,張愛 玲的寫作姿態與人物看來犬儒世故,化做蘇偉貞筆下,成為與現實無涉的知識 分子倔強女性,與物質世界無親。與物質世界無親才思決絕放棄,而這同時出 現在兩人的畫面裡,張愛玲寫著:白公館走了板的「我們用的是老鐘」日光時 間,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如是難解的時序貼在仲雙文歲月簿上:家裡有座鐘,……

雙文在家時老提到東、提到西,她喜歡鐘面清晰易看,並不知那個鐘不太準。

張愛玲小說中的時鐘象徵跟不上時代,蘇偉貞,則是難以言說的、整個人生的

「時鐘指針掉落」了。11堅持張愛玲路線,在蘇偉貞小說中隨處可見,清晰不過 的是話語的些許調整,更甚者在〈重逢〉中,描述一對舊情人的相遇,便重述 張愛玲〈愛〉中完整的句子:

她站在人群中,蹙著眉,心事十足的樣子,事實上也只是等車,多半因為 背景是黃昏,有更多人心事彷彿比她還重,而且環境如此複雜,似乎該發 生什麼事,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句子──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 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12

張愛玲的影子,不斷充斥在蘇偉貞的文本中,〈雨季之後〉:「瘋子也有她的 智慧!」是的,張愛玲說的。最邊緣的情感上走著常是最清醒的人。13在〈記憶 一種〉裡:「南都生南都活,等到有一天,南都死,你一點不想被問:『那兒 有什麼呢?』所以,唯有一願,請把我包括在(記憶)外。」14此則出於張愛玲 文〈把我包括在外〉。15另在編選《張愛玲的世界續篇》〈照見張愛玲〉中,認 為張愛玲最難到達的高度是小說家袁瓊瓊的話:「忍受孤獨沒有什麼了不起,

11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 (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年),頁 261~262。

12蘇偉貞:〈重逢〉《紅顏已老》(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 年版),頁 136。

13蘇偉貞:〈雨季之後〉《單人旅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 年版),頁 132。

14蘇偉貞:《租書店的女兒》(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10 年版),頁 199。

15張愛玲:《惘然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2010),頁123-1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享受孤獨也不算什麼,但她卻能把孤獨不當一回事。」人們對她的孤獨狀態,

必然很難體會,有時還扮演破壞者,甚至強作解人。這種種作為,使「張迷」

被貼上最橫征暴戾的行動標籤。很少看見與世隔離「把我包括在外」的不結盟 作家,給予讀者如此任性又龐大的想像摹擬空間,成學成派成迷。當然「把我 包括在內」。16

由此再次看見要逃脫張愛玲真的很難,張愛玲的毒已強力滲入蘇偉貞的骨 髓,小說中鬼氣森森,清堅決絕為愛奮不顧身的女子。散文中也不斷播送張愛 玲的話語,最終逃脫不了便乾脆直接置入「把我包括在內」。蒼涼而美麗的姿 態,這是蘇偉貞最誠摯的真情告白,繼續走著研究張愛玲的路線,而這亦是最 真實也是最忠貞,堅持走張愛玲路線的蘇偉貞。

二、從張愛玲到蘇偉貞

從張愛玲到蘇偉貞,最近的距離可從蘇偉貞與張愛玲的書信因緣談起,彼此 間魚往雁返,使得蘇偉貞與張愛玲有了更深一層的關係。不僅只限於作家與讀者 的關係,甚者除了編輯的邀稿外,書信中更透露出對於蘇偉貞的關懷,這是蘇偉 貞獨有的,不同於其他張派作家或張迷的。因為這一層關係,當蘇偉貞寫信向張 愛玲表達以其為研究對象,希望當面請益,雖遭拒絕,但仍語帶關懷的提點,並 對其創作極度讚揚:「熱的滅絕中我看過的又都再看了一遍,您的作品我全都看 過不只一次。」17這樣親切的話語加強了蘇偉貞研究的使命。因而接連的碩博士 論文,均以張愛玲為主題撰寫。

雖以張愛玲為其主題研究就,誠然走著張愛玲路線,但對於張派傳人的身分 不斷加諸於蘇偉貞身上的同時,蘇偉貞也曾有幾次的反駁。就以蘇偉貞在其碩士 論文為張愛玲在香港時期所創作的小說為論述主題時,張派作家的身分昭然若 揭?然面對這個說法,蘇偉貞並不這麼認為且強調:「我閱讀張愛玲的作品起步

雖以張愛玲為其主題研究就,誠然走著張愛玲路線,但對於張派傳人的身分 不斷加諸於蘇偉貞身上的同時,蘇偉貞也曾有幾次的反駁。就以蘇偉貞在其碩士 論文為張愛玲在香港時期所創作的小說為論述主題時,張派作家的身分昭然若 揭?然面對這個說法,蘇偉貞並不這麼認為且強調:「我閱讀張愛玲的作品起步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03-11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