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6-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崛起於七○年代末期的蘇偉貞,與女性情愛小說畫上等號,隨著八○年代 女性意識逐漸抬頭,女性創作家亦在文學獎項奪得佳績。伴隨這股風潮而起,

蘇偉貞如何從租書店的女兒到政戰學校忠貞教條下的巾幗英雄,進而成為女子 情愛小說文學獎常勝作家。這樣角色如何轉變,而背負女子情愛小說作家的形 象,又是如何漸漸走向追蹤張愛玲研究的評論學者之路。身為編者、評論者、

研究者的蘇偉貞,透過其觀看視野,從其評論文字又是如何看待身為作家的蘇 偉貞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而研究張愛玲與一般書評的評論標準中,蘇偉貞又 是如何建構出其審美的評論規準。

本論文試圖用「研究者蘇偉貞」的評論技巧及其提出的文學藝術、文學觀 念如何反應在「作家蘇偉貞」的小說創作。且檢證「作家蘇偉貞」的創作是否 服膺於「研究者蘇偉貞」的審美規準,而其研究評論與創作作品是否有相應之 處。當這些角色都是同一人時,彼此間的角色是否有所衝突,抑會激盪出什麼 樣的火花,便是本論文欲探究如此多樣的蘇偉貞是如何看待自我,演繹自我。

如何在文學舞台上展演出屬於自我的獨特風格,建構屬於自己的島嶼。

蘇偉貞七○年代末崛起於文壇,歷年來作品已獲得多項文學獎之肯定。其小 說創作涵蓋範圍亦十分廣泛。從早期女子情愛、軍旅生涯、眷村生活等,延伸對 兩岸的關懷及生死議題的探討。目前對於蘇偉貞的研究已頗多,但仍多偏重其小 說文本的探究,其研究主題多以「情愛」、「眷村」為主,故本論文欲從另一觀看 的視野再次剖析多重身份的蘇偉貞。除身為作家之外,對於編者、評論者、研究 者,這樣多重的身分又是如何影響著當代的文學,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身為研究者的蘇偉貞在其博士論文《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第二代 張派作家〉1中提出:

1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版)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同時具備小說同業、編輯、研究者三員身分,引領三重角度「張看」: 一是,作家身分:蘇偉貞以小說名,日後如何被劃歸張派;二是,編輯身分:

任職《聯合報》副刊,工作立場與張愛玲展開長期通信,掌握第一手信件及 資訊管道;三是,研究者身分:輔以小說家、編者視景,進入張愛玲研究。

2

蘇偉貞以多重身份的角度「張看」,進入張愛玲的文學世界,探究張派系譜 劃歸,以編輯身分的工作立場,與張愛玲建立特殊關係,並以研究者角色深入剖 析張愛玲香港時期小說的寫作特色及臺灣張派作家論述。作家在作品中如何詮釋 自我,如何評定自我,已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要以研究者的身分客觀的評論自 我。然評論後,評論中的「我」與小說中的「我」,或是小說中的「我」和評論 中的「我」,又產生了什麼樣的撞擊,激發出怎麼樣的「我」?

因此身為研究者的蘇偉貞,提出本身具有如此多樣的角色,並以研究者身 分,輔以小說家、編者視景,進入張愛玲研究。也在其博士論文中稱自己為「清 堅決絕的蘇偉貞」。而此清堅決絕也承繼張愛玲而來。由此似乎肯定自己為張派 作家。而王德威在〈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3此篇論文中,

是最早將張派系譜化的學者,也是他個人對港、臺張派女作家系譜研究系列首 篇。4當張派系譜化的的出現,不同的世代、不同的環境背景,張愛玲及蘇偉貞 兩人的名字卻不斷同時出現,又不斷同場演出。不免令人有所聯想,是什樣的時 代,什麼樣的因緣造就出影響著當代文學世界的兩人。

七○年代末期,「張愛玲風」席捲台灣。邱貴芬指出:

「張愛玲的台灣奇蹟,台灣愛慕張愛玲,幾乎已到達「傾城之戀」的地步。

文藝界名人(如胡蘭成)的歌詠,報社編輯(高信疆、桑品載)私人的憶述

2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年版),頁247。

3王德威:〈「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愛玲到蘇偉貞〉,《眾聲喧嘩─三○與八○年代

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1988 年初版),頁223~238。

4蘇偉貞:《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臺北市 : 三民出版社,2006 年版),頁 250。王德威 則是最早將張派系普化的學者,早在一九八八年,王德威即以〈女作家的現代鬼話──從張 愛玲到蘇偉貞〉交出他個人對港、臺張派女作家系譜研究系列首篇;接著在一九九二年以〈張 愛玲成了祖師奶奶〉及一九九五年〈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文學影響力與「張派」作 家超越之路〉,這三篇文章可說組成了的「臺、港、滬張派作家普系三部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及出版界鉅子平鑫濤的促銷、學者評論家的評介、加上圖像照片,塑造了「張 愛玲」在台灣文化工業裡獨領風騷的「拜物」(fetish)地位。陳芳明(一 九九五)說得沒錯,除了張愛玲,「從來沒有一位作家可以在特定的社會缺 席,卻能產生旺盛的影響力。」5

於是當代為數不少的作家莫不受張愛玲寫作風格影響。而蘇偉貞因《聯合報》

編輯的工作,與張愛玲有進一步接觸的機會。從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五年的魚雁 往返,使得彼此之間有更深層的交流。當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出蘇偉貞為張派傳人 時,不禁令人期待著蘇偉貞又是如何看待這個文學傳承系譜?因而同具當代影響 讀者心事的兩人,對身為張派作家傳承人的蘇偉貞而言,又是如何和張派拉扯且 如何看待具有這樣身分的自己呢?

由此蘇偉貞不僅只是純粹的情愛小說創作家,必須將其各種不同身分逐一探 究,彼此角色之間是如何影響或有所應照的關係。蘇偉貞小說創作可能影響其文 學評論,而蘇偉貞提出的文學評論觀念、形塑出的美學標準,又是如何評論其作 品,其中是否有相對應的關係。以研究者蘇偉貞來論作者蘇偉貞本身作品,即是 本論文想更進一步探究的動機?

基於前述的研究動機,身為研究者的蘇偉貞有兩本論文著作,希望透過蘇 偉貞的兩本論文為主要論述觀點,來評界其創作文本。蘇偉貞在《描紅 : 臺灣 張派作家世代論》中所言:「以研究者蘇偉貞審視張派蘇偉貞」。因此再以作家 蘇偉貞的創作檢驗是否服膺研究者蘇偉貞的美學標準,達成此論文研究的目的:

(一)本論文先剖析八○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對蘇偉貞作品所造成的 影響。接著從蘇偉貞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切入,探究其內在心靈如 何因外在環境的改變,並進一步探究蘇偉貞被稱為近似張派的中生 代女性小說作家,她們親近與背離張的道路之異同。及其在八○年 代女性文學的定位。

(二)藉由蘇偉貞的博士論文《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評蘇偉貞為

「頹廢美學代言人」為審視主軸,向外延伸探究其作品中的頹廢意

5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文化,1997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一章 緒論

識,分析文本中頹廢形象的塑造。亦即藉評論者蘇偉貞自我剖析的 頹廢美學技巧及文學概念,以作家蘇偉貞創作文本作為全面觀照,

進而闡釋兩者間的應照關係。

(三)文本中「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不斷被提出討論,蘇偉貞是如何 針對其文本剖析刻畫?文本中呈現出的主題是真實生活的刻畫或是 虛構出來的人生。由蘇偉貞文本所透露出的線索,剖析其書寫策略,

與其評論與創作文本間的關係。

(四)探究當蘇偉貞被當代定義為張派系譜傳人時,蘇偉貞如何看待這樣 身分的自己。希冀從張愛玲文學再出發為主題,探究蘇偉貞與張派 的承繼與背離,是堅持走張愛玲路線亦從張愛玲出走?而蘇偉貞又 是如何建構出自己的島嶼?

本論文欲對蘇偉貞如此多重身份的「張看」,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論述 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偉貞,作家蘇偉貞的作品是否服膺於研究者蘇偉 貞的評論美學規準。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一、 研究範圍

多重身份的蘇偉貞,作品題材與性質包羅萬象,其創作包含了小說、散文、

劇本等。本論文以蘇偉貞的兩本論文《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的香港時期》、《描 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為軸心,蘇偉貞創作文本為半徑,向外延伸,將此 作一對照結合,檢證蘇偉貞論蘇偉貞,探究兩者間的對應關係。其作品範圍牽涉 甚廣,其層面從女子情愛、眷村書寫、兩岸關懷,甚而至生死議題等。在研究過程 中,以小說為主要文本討論,加以部份散文作品佐證。因此即是從蘇偉貞一九七九 至二○一二年之間所發表、編著的作品為研究文本。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擬先採取「全集式閱讀」,將蘇偉貞不同時期的創作全數讀過,此閱 讀將有助了解其作品各時期所呈現的書寫類型特色。另回顧文獻參考相關的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學史料,以了解與作者相關的研究重點與發展方向,並藉前人既有的研究成果 相互參照檢證,利用比較不同作品的特色,來突顯作品在不同的閱讀視角上的 轉換,且進一步找尋議題的同異點。並「延伸閱讀」與蘇偉貞同時期的作家,

及探究此一時期的文學史與蘇偉貞前後期的作家發展。並參引女性主義研究或 後現代主義,及布魯姆影響的焦慮等觀點,解讀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

及探究此一時期的文學史與蘇偉貞前後期的作家發展。並參引女性主義研究或 後現代主義,及布魯姆影響的焦慮等觀點,解讀研究者蘇偉貞如何評論作家蘇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6-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