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22-143)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六章 結論

蘇偉貞崛起於七○年代末,在文學獎下屢創佳績,從刻畫堅貞決絕的女子 情愛寫手,至雋永追求的傲岸編者,轉而追蹤張愛玲的研究者。隨著角色不斷 變化,身為編者、評論者、研究者的蘇偉貞,其閱讀觀看的視野也是多變且多 元。本論文梳理出研究者蘇偉貞以其碩博士論文──《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 玲的香港時期》、《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為軸心,蘇偉貞創作文本為半 徑,向外延伸,將此作一對照結合,輔以評論者蘇偉貞,創作者蘇偉貞,彼此 角色的相互影響,從而如何看待這樣的角色定位,並走向研究張愛玲的路線。

在第一章緒論中,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釐 清本論文的寫作動機,並將蘇偉貞不同身分逐一探究,分析彼此角色之間是如何 影響或有所應照的關係。並提出蘇偉貞文本創作可能影響其文學評論,而其文學 評論形塑出的美學規準,也相互影響其作品。蘇偉貞在《描紅 : 臺灣張派作家 世代論》中所言:「以研究者蘇偉貞審視張派蘇偉貞」。因此針對此點本章先點出 此論文的目的即是:作家蘇偉貞的創作是否服膺研究者蘇偉貞的美學標準,而論 者蘇偉貞是如何評論創作者蘇偉貞。

第二章剖析八○年代台灣女性小說的發展,對蘇偉貞創作所造成的影響。

從蘇偉貞成長背景與創作歷程,探究其內在心靈如何因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蘇 偉貞的文本創作是有階段性的,也與其角色的轉變產生相互關聯,早期不脫女 子情愛的刻畫,而筆下的女子往往是不會說苦的,連拒絕都不會的執著於自我 的選擇。接著有關眷村主題的書寫,真實與虛構的交錯,描繪出一幅當代時空 背景下,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眷村生活寫照。而後走向「後現代」書寫,各 種不確定的寫作手法,隱晦不明的灰色空間,兩岸交流的對話,情慾政治的自 覺,以及本命書寫的生死議題等。都顯現其自我突破,自我創新的意圖,而在 這樣的堅持自我的創作下,也形成其獨特的書寫風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六章 結論

第三章頹廢美學代言人──蘇偉貞,舒展新的書寫風格,獨創情愛幻想,

結合精英意味的頹廢美學。不以愛情代言人自居,認為自我的創作雖頹廢,看 似絕望追求,艱險的情愛冒險雖看不出一絲光亮。但其筆下女子的頹廢唯美意 識也蘊孕而生,面對愛情的不爭,不強求,也是種執著的唯美追求。

費敏因男友「我需要很多很多的愛」,便傾全力,給予所有的愛;〈紅顏 已老〉的章惜,面對余書林就算是「沒有回來的路」,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不老紅塵〉的曾宇,「連訴苦都不會」。這是蘇偉貞的頹廢美學,看似全然 放棄,對自我而言,是一種儀式的完成,一種極端的自我意識,在精神上享有 最終的勝利,這是「頹廢」背後產生的能量,即是執著的「絕美」。在絕望困 境中,等待毀滅之前,承受著「頹廢」,反成為最壯烈淒美的決絕。

當女性自覺不斷觸發內心潛在意念時,同時也面臨傳統父權桎梏的拉扯,

為尋找一個安頓自我的方式,頹廢追尋,透過不完整,才能體會完整,一種趨 近毀滅的筆調,蘇偉貞觀察到的是「不幸的情侶」。雖違背人性,卻耽溺其中,

透過強大的玉石俱焚的頹廢欲力,讓在愛情中受苦的女子,得以從中感受到最 具悲劇性格,但卻也是最濃烈的愛情寫照。女性身在壓抑性的從屬位置中,長 久依附著男性威權,承受家庭的牽絆。當女性自我意識提高,女人不再隱忍,「離 開」意識漸漸形成,如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拋棄命定的角色,從家庭、婚姻 中,尋求不同的逃脫。尋求得以喘息的空間。〈離家出走〉、〈斷線〉、〈過 站不停〉上演出走、離開的戲碼,當乖違的命運或腐舊的環境遍布灰黯的基調 時,於是漸漸興起出走的欲望,自棄頹廢反而是奮力一搏,試著逃離現實,追 求頹廢的逃脫,一種極端的自我意識、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棄、頹廢,更激勵了 自我的重生。頹廢如種毫無意義的自我衰敗感,卻能自覺到從頹廢中尋求足夠 的勇氣去接受,理解苦難磨練。蘇偉貞藉由文本中母親的角色,述說著潛藏已 久的女性磨難,雖褻瀆、醜化了母親形象,但卻更深刻解構了父系社會以來,

強制樹立的聖潔的母親形象,這樣顛覆性的重寫。讓我們更深入了解女性所遭 受到的壓抑,挑戰了傳統的父權結構。

在自我頹廢或自我解放的兩性關係中,蘇偉貞挑戰了禁忌的第三者話題、

情慾自主、性別焦慮等性別跨越議題。而此所言頹廢風格不是自甘墮落、情慾 放蕩,情感自棄的頹廢,而是尋找另一層次的自我。蘇偉貞認為世間有各種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愛,感情中難以明喻的第三角色,不是自己所預料到的,而是時間的不及。而 對於情慾自主,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是身體的主人,擁有絕對的自主權。藉由 身體情慾書寫,自覺發現最初始的欲望,唯有內心不再有所羈絆,最墮落最頹 廢的情慾舒展,才是人的最初最原始欲的渴求。頹廢的產生屬於世紀末的產物,

此時期的書寫突破性別疆界,蘇偉貞推展出同性、異性、雙性的情欲交錯流動。

世紀末的頹廢書寫,兩性不再被壓抑,各式的情愛,以不同面貌交互產生,蘇 偉貞再一次為不同的性別角色發聲,在各式的情愛糾葛中,展演頹廢的身體傾 向,體會原本具有的多性特質。

蘇偉貞論蘇偉貞為頹廢美學代言人,而其所言的「頹廢美學」觸動新的思 考,從其創作文本中也服應著「頹廢美學」風格,從中挖掘出多樣貌的人生情 愛,頹敗的真實的人生。一種頹廢的姿態中,尋求另一種奮起的可能,這就是 蘇偉貞的決絕。

第四章真實與虛構的寫作姿態,真實的再現,虛構的記憶均是創作的重要 元素,透過自我的回顧,繼續探索內心最底層的記憶。蘇偉貞論蘇偉貞戲劇性 對其來說,是她文學本體的基礎,也是認知世界的門徑。研究者蘇偉貞在《描 紅》一書中認為創作者蘇偉貞小說世界中,背後總有如戲臺的背景,搬演著真 實的人生。也運用電影手法來展演人生戲碼,彷彿「戲裡另有一場人生」,或 者我們都在上演一齣戲,演著戲中的角色。

在以自我為主題的寫作姿態,蘇偉貞在寫作的姿態中認識世界,完成以她自 己為主題的寫作。這是研究者蘇偉貞對創作者蘇偉貞所提出的文學審美標準。蘇 偉貞模擬採取的如同張愛玲「還是隨時隨地地把自己的事實點出來,免得壓抑過 甚。」 1因此蘇偉貞的創作中,不斷有我的出現代為發言。將自我經驗藉由文本 完成,透過書寫創作反映其走過的路,對於生命的觀察,人生的體認。每個階段 的心境不同,面臨相同的情況,所處理的情感角度,定也隨之不同。沒有絕對對 錯,只是反映當時的自我。

作者總想有取之不盡的素材,能給予創作最真實的寫作生命。然當「死亡」

1蘇偉貞:《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 (臺北:三民出版社,2006 年),頁 2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蘇偉貞論蘇偉貞 第六章 結論

這個議題到來時,就真實書寫而言,是非常沉重不堪的。拋卻忘記,或避免憶起 也是種選擇。但蘇偉貞維持一貫風格,強悍面對。唯有記錄下來,才能記憶生命 曾經的存在。對照《時光隊伍》,蘇偉貞用以本命寫作,真實經驗的素材,太殘 忍充滿無奈,蘇偉貞卻以第三人稱立場,觀看這一段真實,層層逼進內心最底層,

反思自我對死亡的探尋。這是創作者服膺論者蘇偉貞所提「還是隨時隨地地把自 己的事實點出來,免得壓抑過甚。」的最佳寫照。

創作者蘇偉貞所提出小說是虛構的真實,或者是真實的虛構。評論者蘇偉貞 亦曾提出:透過現代女性的傳奇或者傳記成分閱讀並且發問,小說到底虛構/真 實了女性自身/小說家幾分。2「歷史與記憶重合」將回憶重組與歷史扣合,從蘇 偉貞的眷村經驗論起,眷村隱含著特殊的文化,見證著台灣的政治與經濟,因這 台灣特有的文化,創作者蘇偉貞重現記憶中的事件,虛實交映的書寫,檢証著論 者蘇偉貞所提出通過倒影、鎖住、停留的畫面操作,寫出範式──「用另一具身 體經過生命,看到自己的倒影。」3蘇偉貞藉此特有的生長背景,書寫出屬於歷 史與記憶重合的真實樣貌。「真實與虛構交映」創作者蘇偉貞透過其創作文本〈以 上情節……〉、〈日曆日曆掛在牆壁〉、《沉默之島》中,服膺真實與虛構產生 交映,在灰色地帶驗證人性,而費敏、章惜、曾宇、典青,不也都在灰色地帶游 移,實踐了論者蘇偉貞所言:他們藉由虛構(日記)延伸缺憾的自己,把所有人 困在(日記)裡。4因這我們再次體會蘇偉貞獨特的灰色虛實地帶。

透過自主的寫作態度,尋找真實與虛構的角度,戲劇性成為其認知世界的途 徑。自主性寫作依循著記憶,反思自我。唯有透過紀錄,才可以永恆。面對生命 中無法承受的痛,透過書寫,雖死了一次,如同再活了一次。歷史與記憶的重合,

蘇偉貞論蘇偉貞創造出既非真也非假的灰色地帶,人與人曖昧不明模糊空間,創 作出獨特的美學空間。真實與虛構交織,沒有二元對立。透過書寫驗證了自我「在 寫作的姿態中認識世界,完成以她自己為主題的創作」。5

蘇偉貞論蘇偉貞創造出既非真也非假的灰色地帶,人與人曖昧不明模糊空間,創 作出獨特的美學空間。真實與虛構交織,沒有二元對立。透過書寫驗證了自我「在 寫作的姿態中認識世界,完成以她自己為主題的創作」。5

在文檔中 蘇偉貞論蘇偉貞 (頁 122-1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