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更大的相關。

看,網路也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一項重要的活動。現今的學生習於網路中汲取資訊,花 於電腦的時間已比書籍閱讀更多,網路中的遊戲類活動具有聲光探險、挑戰性等吸引 學生的特性,能帶給學生成就及參與的動機,若能善加利用於學習能引起學生學習意 願及動機,學生願意花時間與精神於其上,若能有好的引導將是一項良好的學習活 動。因此教師應可以利用遊戲的優點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不要以排斥的態度 來看待它,善加利用將能增進與學生的距離也能豐富教學內容與活動。

(四) 學校資訊教育培養學生網路使用技能及正確態度

現今網路普及,學校的資訊教育除網路技能的教導外,也應多重視學生於網路上 安全及自我保護的觀念,協助學生了解在網路上可能遭遇的問題。可以設計、融入有 相關網路安全使用課程,使學生能在課程中了解現實與虛擬的差別,在網路中可能遭 遇的陷阱及問題,如:與網路聊天交友所需注意的地方、個人資訊的保護等。事前的 教育與防範比發生問題之後的補救來的更重要,因此,讓學生認識網路上隱藏的危險 是必要的。

(五) 多給予學生正面的回饋與鼓勵,以提升其自我概念

由研究結果可以知道,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是正向相關的,學生有良好的自我概 念對於學習是有幫助的,教師可以透過各種回饋與鼓勵增進學生之自我概念;多給予 正面的讚美與鼓勵,提升其自我概念讓學生面對學習能更有信心。而由研究結果可以 知道,男女生在自我概念及學業成就是有所差異的。所以,教師及輔導人員應了解其 差異而給予學生更適切的協助。

(六) 隨時注意學生的行為狀況,適時給予適切的輔導

由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家長教育程度較低的小孩,在網咖上網的比例較高、自我 概念及學業成就上也比家長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生不好。或許是在真實環境中得不到關 注而在網路中尋求認同與支持;或許是父母管教、親子的衝突,對於這些學生我們應

給予更多的關懷與輔導,發現他們的優點與長處,讓他們也可以得到成就與認同。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所選取的對象僅限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在研究結果的推論上有其受限 制的地方。因此,在未來的相關研究的抽樣上,抽樣可以更大範圍進行,以使樣本更 具代表性。而在樣本的年齡上可以向上延伸,以比較出不同年齡層、不同學習階段的 學生在網路使用、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實際狀況。

(二) 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以一般網路活動之使用行為做為研究變項,未來也可以針對網路上不同功 能不同型態的網路活動等使用行為,如:網路聊天室、即時通、電子郵件、線上遊戲 等不同的網路活動作進一步的探究,以了解不同網路活動的使用行為對使用者不同的 影響。而在本研究的背景變項中,對於家長的背景變項上使用社經地位雖然在資料蒐 集上較麻煩,但能在許多結果的解釋上更為合理,在研究結果方面,年級的差異較少,

以後的研究可再擴大年級的範圍或探討其他背景變項來代替。

(三) 研究方法方面

在本研究中是以問卷調查法蒐集國小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自我概念的現況,

無法做更深入或個別的探究,且學生填寫問卷的的方式難免有答案與真實情況不符的 情形,所以,若能在未來研究中兼採質性研究的方式,以訪問、晤談對相關問題做更 深入的瞭解,將使資料的分析將更能反映出實際情形。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秀燕(2002)。國中生電腦網路沉迷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美華(2008)。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研。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王燦槐、羅惠筠(1997)。我國大學生BBS 族的人際關係初探,社會文化學報,5 , 1997.12,p.19-65。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9)。TWNIC 2009年1月台灣地區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2009 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交通部統計處(2001)。交通部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年11月30

日,取自:

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lp?ctNode=164&xq_xCat=12&pagesize=100 交通部統計處(2005)。交通部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年11月30

日,取自:

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lp?ctNode=164&xq_xCat=12&pagesize=100 交通部統計處(2007)。交通部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年11月30

日,取自:

http://www.motc.gov.tw/mocwebGIP/wSite/lp?ctNode=164&xq_xCat=12&pagesize=100 吉布生、詮德勒(1992)。教育心理學。(廖鳳池、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陳美

芳編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87)。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 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迷「網」童年:2009年台灣兒童線上遊戲行為調 查報告》。上網日期:2009年9月27日,取自

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52&typeid=4&offset=0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 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周志亭(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

─以高雄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均鞠(2008)。網路多媒體教學對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音素覺識能力與英語學 業成就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板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

五南書局。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

教育與心理研究,26,P.85-131。

邱慶華(2002)。家庭傳播型態與兒童電腦網路態度之相關-以台北市中高年級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侯雅齡(1998)。 自我概念理論新趨向:多向度階層化建構。輔導季刊,34(1),1123。

俞洪亮、蔡義清、莊懿妃(2007)。商管研究資料分析:SPSS的應用。台北:華泰。

柯文生(2003)。學童網咖沉迷與偏差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 期:91-134。

洪華檜(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網路行為、管理認同態度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玉茹(1996)。國民中學導師領導型態與學生學業成就相關研究。教育資料文摘,

227 期,頁 158-181。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2009 年12月18日,取 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97-100year.pdf

教育部(2008b)。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9 年6 月20 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章讀(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親子關係、網路使用行為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國 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明遠(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臺 北市兩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碩士論文。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陳怡君(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 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 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慶福(2001)。提昇自我概念與內控性以增進學業成就。載於李咏吟(主編),學 習輔導-應用性學習心理學(頁243-272)。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玉蘋(2004)。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黃德祥(1989)。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 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

張春興主編,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頁 417-463)。臺北:環宇。

葉重新(1999)。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資策會(2009)。2008年我國家庭之寬頻、行動與無線應用現況與需求調查。2009年 12月8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

廖思涵(2005)。高雄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翟本瑞(2001)。逃到網中:網路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何建明(主持人),第 四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2004 年6 月30 日,取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 究所網頁:http://www.ios.sinica.edu.tw/

赫洛克(1991)。兒童心理學。(胡海國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6)。

蔡秀英(2009)。澎湖縣國小學童涉入網路遊戲與其同儕關係、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青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2。

薛世杰(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 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達(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區辨研究。國立花蓮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10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