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網路使用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1-47)

發現小學生性別與成就差異問題,獲得三項結論:1. 在語文能力方面一般女生優於 男生。2. 在數學能力方面男女生沒有明顯差異。3. 在空間關係判斷方面男生優於一 般女生(張春興,1994)。

根據一般智力測驗的結果,小學階段的男女生在智力商數上沒有明顯差異,但卻 在學業成就上有明顯差異,根據學業成就測驗或學校的考試成績都發現小學階段的女 生優於男生(張春興,1994)。這些研究發現值得教師注意,了解男女生間在學業成 就的差異,可以發現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來輔導學生學業成就上之表現。

在國內研究方面,張錦鶴(2003)研究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 就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女生在各科學業成就也均優於男生。而其推究原因為,女生比 男生早熟,男女生個性不相同,男生個性上比較活潑好動,專注於學業以外的事物,

女生比男生文靜,較可以專心讀書,所以成績自然較男生為佳。

周志亭 (2005) 研究結果發現,不同性別之學生在九年一貫課程學業成就上有顯 著差異,且女生顯著高於男生,在八項學習領域中有六項學習領域女生成就表現優於 男生,包含國文、英文、社會、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及綜合活動等六項。谷宗芸

(2007)以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在數學科方面男女差異未顯 著,但國小女學生在國語科的學業表現有高於男生的趨勢,這也驗證了女生在語文能 力的發展的確較男生好的理論。

在探討網路對使用者自我概念的影響前,應先了解網路所具有的心理特性,Suler

(2002a)將人類在網路空間中的所具有的獨特心理特性歸納為十種特點:

1. 有限的感知經驗( Reduced Sensations)在網路溝通中視覺、聽覺等感官經驗是有 限的。即使影音技術已進步但身體的互動和觸覺在網路空間中仍是受限。

2. 文字(texting)大部分的網路溝通方式仍以文字為主,儘管網路中以文字溝通的環 境,降低了感官的品質,但它在人際關係及自我表達上仍是一種有力的形式,在 文字的環境中要利用不同於聽和說的認知能力呈現自己並透過文字了解別人建立 關係。

3. 靈活的個人身份(Identity Flexibility)在文字溝通的環境中雖然缺乏面對面的社會 線索,但人們對身分的呈現更有選擇權,可以呈現真實的自我或是部分的自我,

甚至也可以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網路匿名產生的去抑效果可以讓人發洩處理不好 的情緒,甚至傷害別人,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人誠實的公開在面對面溝通中無法討 論的個人問題。

4. 平等的地位(Equalized Status)不論種族、地位、性別、財富等外在限制,個人在 網路上可以有平等機會表達自己。並不是這些外在現實條件決定一切而是溝通寫 作技巧及想法和技術決定了使用者在網路的影響力。

5. 超越空間界限(Transcended Space)在網路上人們可以打破地理上的界線,找到在 真實環境中難以遇到的有相同興趣的人,或找到有相同困擾的支持團體。

6. 永久的記錄(Recordability)不同於現實環境的互動,在網路上的互動是可以成為 文件而被記錄下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成了一份份的文件,可以被追蹤,可以在 不同的時間重新被審思。

7. 社會多元化(Social Multiplicity)透過網路我們能容易的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人或與 數百或數千人通訊。

8. 改變感知(Altered Perceptions)網路中的多媒體幻想的世界充滿想像,讓人擁有 各種想像的權利,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人如此沉迷於網路。

9. 時間靈活性(Temporal Flexibility)電子郵件和新聞群組是網路中的非同步溝通環 境,它不需要雙方同時進行溝通。網路創造一個獨特的時間空間,相對於面對面 接觸,有更多的時間來仔細考慮進行回應。

10. 媒體中斷(Media Disruption)當電腦或網路中斷時,我們所產生的憤怒和沮喪正 代表著,我們已經多依賴它、多想控制它。

從這些網路所具有的心理特質中,可以了解到網路已不只是一項工具,它也影響 了使用者的心理和行為。網路上不同的身份讓個人可以重新嘗試不同的自我,有改變 自我的機會,可以呈現更完美的自己或不同於現實的身分,得到在現實環境中所無法 得到的認同與滿足,克服在現實中的缺陷。正如同Wallace(2001)所指出的在網路 上,我們有比現實生活有更多的空間和彈性,去建構、塑造新的身分與試用新的身分,

而這些實驗性的補強可能會產生十分正面的效果。

由於網路溝通的匿名特性,對於一些人而言,讓他們擺脫了面對面互動的限制,

讓他們有機會成為自己理想中的自我。網路可以讓人們自由地表達自己,不必在乎或 是隱藏。我們可以在網路上扮演真正的自我,也可以成為理想中的自我,了解自己想 要的自我或是知道自己所害怕的成為的自我。網路比起真實環境,有更多機會可以讓 我們呈現不同的自己,如個人首頁、部落格、聊天室....,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在網路 上呈現怎樣的自己,也有機會可以探索自己。所以,網路有可能是一種替代的療法

(proxy therapy),也可以成為一趟自我發現的旅程(Joinson,2003)。

在真實環境中我們害怕他人知道的自我,所想隱藏的自我,可以在網路上獲得一 個舒壓的出口,經由網路上相似社群的支持我們可以更坦然的面對自己。甚至網路也 提供機會讓人們練習正向的特性或是發展新的正向特點,促進自我成長(suler,2002b)。 許明遠(2004)認為網路使用者在虛擬的社群中,利用匿名的特性,掩飾現實生 活中的不滿足,選擇理想的我角色來扮演,得到網友的支持與關懷,在不斷的受到正 面的回饋與反映中,對個人來說,是有利於正向積極自我概念的建立。

網路除了對於自我的正面幫助外,對個人的自我概念也有負向影響。翟本瑞(2001)

本於Cooley的「鏡中自我」的概念,指出網路中的虛擬身份是透過連線的電腦所建立 出的「螢幕中的自我」(Life on the Screen)所形成的,當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 的分別消失,就會造成自我的模糊化,更使得角色與互動關係的建立,都是以擬態的 方式建構出來的;網路是最好的逃避地方,虛擬空間成為真實世界的避風港。

所以,網路的使用對於自我概念有正面的功能亦有負面的影響,我們能在網路中 了解不同面向的自己,面對並接受這些自己所不敢面對的自我,但也可能在現實與虛 擬間產生認同的迷失,然而就如同Suler(2002b)所言,如何能讓網路上不同的自我 和真實的自我整合並達到平衡和諧的心理健康狀態是不該被忽視的。

(二) 相關研究

在研究結果方面,嚴增虹(2002)調查發現,國小學童高度使用網路活動者在自 我概念上並無負面的影響;但在不同的網路活動上則發現,資訊功能使用時間、搜尋 資料、聊天交友、收發信件和發表文章等網路活動高度使用的學童,他們的自我概念 平均數高於低度或中間使用者。許明遠(2003)研究發現在網路使用動機上為功課需 要與搜尋資料的學童其自我概念較好。由以上研究可以發現,網路中不同的活動及使 用動機對自我概念有不同的影響;網路資訊功能的使用在功課上也能幫助學童學習並 對學生自我概念上有所助益。但是過度使用網路對自我概念卻有不好的影響,王秀燕

(2002)研究發現大多數網路沉迷的國中生對自我概念有負面的態度,認為自己「不 是有出息的人」、「不是個不錯的人」「不是值得信任的人」。

從上述的探討,可以知道網路的各種特性,與對個人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如何能 輔導學生善用網路使其發揮正向影響力量,避免他們過度沉溺於網中虛擬的世界,則 是家庭學校所必須努力的目標與方向。

二、網路使用與學業成就

除了自我概念外,網路的使用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是父母和師長所關

或是學習社群的方式都是可以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效。林均鞠(2008)研究網路的多媒 體教學對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的聽力和英語學業成就的影響發現,網路多媒體 對英語低成就學生之英文聽力及學習興趣均有正面的幫助。但是由許多的網路活動調 查及研究資料發現,學生上網的動機與主要的活動是線上遊戲或是聊天交友活動,雖 然網路是一項很好的學習工具,但使用在學習的用途才能有增進學習的效果,否則的 話常常是花越多的時間上網,反而減少了學習的時間,造成學業成就因網路的使用而 下滑。

魏心怡(2001)網際網路與心理幸福、學業成績之研究中,也發現不同的網路活 動所帶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他以臺東師院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網路使用的用途上 發現:使用人際交往用途的頻率愈高,學業成績愈低;使用課業研究用途的頻率愈高,

成就感與學業成績都愈高;使用資訊流通用途及娛樂用途頻率愈高,學業成績愈低,

男性使用娛樂用途的頻率也遠高於女性,這是男性學業成績不如女性的原因。章讀

(2008)在網路使用行為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中亦發現,長時間使用網路對學業成 就不利;越常使用網路進行教育學習活動的學生學業成就越高。在這兩個研究中可以 發現,網路因使用者的使用而有不同的影響。在多樣化的網路資源中,許多教學軟體 與學習網站都是能增加學習興趣與效果的,教師能運用於教學之中或是家長能篩選出 對孩子有用的網路資源,都將能使網路發揮更正向的功能。

廖思涵(2005)以高雄縣國中生為對象的研究指出,國中生網路沉迷與學業成就 有負相關存在,國中生網路沉迷的傾向越低,其學業成就愈佳。而網路各類活動使用 與學業成就也有相關;教育學習類的網路活動使用的越高,其學業成就較佳;但遊戲 類使用的越高,學業成就較差。蔡秀英(2009)亦指出國小學童上網遊戲次數越多,

遊戲時間愈長學業成就愈不好,也就是涉入網路遊戲愈深,學業成就愈差。薛世杰

(2002)以高雄市國中755位一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網路遊戲對學生學業自 我效能及學業成就的影響,發現玩網路遊戲的學生,其學業自我效能及學業成就,較 沒有玩網路遊戲的學生低。而且學生玩網路遊戲的時間,可以顯著預測學業成就;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