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執行研究上的建議

(一)對於測試學生的選擇,研究者建議挑選口語表達能力較佳的學生,

還需要特別請問帶班導師的意見。

(二)在學生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式時,由於是在第三次月考才考,正式 施測的時間建議在過完農曆年之後,這樣才能保持學生對於一元二次 方程式的熟悉度。

(三)研究者所施測的試卷只有 6 題,並且學生只有 43 人,資料的收 集稍嫌不足,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多加點題數以及人數。

(四)對本研究有興趣者,在於一元二次方程式的題目設計,需要注意 難易度的考量,尤其是係數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五)由於研究者是採用訪談問題請學生以有聲思考方式完成解題,本 研究的訪談問題(6 題)加插於國二學生解題過程中,因此,Schoenfeld 六階段所給的時間也許會有若干限度的影響。可是,此 6 個訪談問題 同樣出現在所有的訪談對象(共 6 人),此牛刀小試的訪談結果,仍可 供圖文題以及文字題的比較。

128

二、教學上的建議

(一)教師宜在平日數學題目的習作及考試多注意插圖。

(二)雖然圖常常協助學生理解題意,但教師應注意到插圖是否合適,

以免造成干擾。

(三) 而對於學生解圖文題沒有一定要解出來的執著,不紡改用別的 圖或者是別的表徵。

(四)教師宜交導學生使用圖示檢查,例如本研究訪談學生沒有注意到 兩個解都需要檢查是否為答案,以至於−2 + 2√5雖然有可能是答案,

但丙這個正方形的長度是不可能大於 2 的,所以學生如果有驗證的這 個動作,將會發現她所使用的公式解是錯誤的公式解,所以教師在教 學上,必須更加得小心謹慎。

12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淵智 ( 2005 )。多元表徵課程對於國小四年級分數學習成效之時驗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溪木 ( 1983 )。"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發展的方向", 科 學教育月刊 .

杜佳真 (1999)。數學文字題的表徵教學策略。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 刊,15,59-67。

李盈賢( 2006 )。高雄市國二學生一元二次方程式迷思概念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昱葳 (2015)。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解題歷程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 動機信念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高雄市。

李家豪 ( 2008 )。應用 5E 教學模式探討國中學生的「配方法解一元二 次方程式」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未出版,高雄市

邱欣慧 ( 2008 )。國二學生在兩種表徵題中商高定理概念及解題歷程 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

林文生 ( 1996 )。一位國小數學教師佈題情境及其對學生解題交互

130

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林玉雯、黃台珠和劉嘉茹 ( 2010 )。探討圖形表徵與視知覺學習偏好 對生物辨識學習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8(6),521-546。

林美娟 ( 2010 )。高雄市國二學生解一元二次方程式錯誤類型之分 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未出版,高雄市。

涂金堂 ( 2002 )。國小學生數學文字題知識結構之評量。教育與心 理研究,25(中),369-399。

陸正威、王惠豐 ( 1999 )。數學解題的意義與理論發展之研究。教 育新知,14,1-8。

胡炳生 ( 1997 ):數學解題思維方法。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黃敏晃 ( 1991 ):淺談數學解題。教與學,23,2-15。

郭汾派, 林光賢, and 林福來 ( 1989 )。 "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 發展",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NSC : 77-0111.

郭炎明 ( 2007 )。高中生解三元一次方程組幾何意義的困難點 。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奇松 ( 2007 )。台南縣國二學生解一元二次方程式應用問題之歷程 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未出版,台南。

張春興 ( 1988 )。知之歷程與教之歷程: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及其在教 育上的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認知與學習研討會專集論 文。

131

張春興 ( 1993 )。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熙明和楊德清 ( 2004 )。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表徵教學之研究,中 華民國第 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6)。

游自達 ( 1995 )。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 育集刊,3,頁 31-45。

陳維民( 1998 ) 。兒童的未知數概念研究----一個國小六年級兒童 的個案研究。

陳志全 ( 2005 )國二學生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單元錯誤 類型分析之研究.

陳彥廷和柳賢 ( 2009 )。運用提問方法促進中學生對代數中文字符號 語意理解之研究:提問模型建構,科學教育學刊,17(3),203-231。

陳彥廷和柳賢 ( 2009 )。中學生對代數式中文字符號之語意理解研究:

不同管道的探討,科學教育學刊,17(1),1-25。

教育部 ( 2003 )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楊敦州 ( 2004 )。型態化數學解題與表徵能力之初探─以國中數學為例。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興國、陳錦章和張惠博 ( 2010 )。高中學生解題歷程之力圖表徵與 列式關係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8(2),155-175。

蔣治邦 ( 1994 ):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國民 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60-76。台北:台灣省國民教師 研習會。

蕭龍生 ( 1993 )。數學認知心理學之研究。台灣省政府教育聽編印。

132

謝佳叡 ( 2000 ) 。國中生配方法學習歷程中之數學思維研究, 臺灣

師範大學數學系學位論文。

謝宜玲和陳英娥 ( 2003 )。在課堂討論情境下國一學生文字符號概念

及對運算相關法則的認知, 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

會, 臺北 。

謝金秤 ( 2008 )。國中因式分解之複式評量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 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133

外文文獻

Barnett, J. (1984). The study of syntax variables. In G. A. Goldin & C. E.

McClintock ( Eds. ), Task variables in mathematics problem solving, 23-68. Philadelphia, Pennsylvnia : The Franklin Institute Press.

Bishop, A. J. (1989).Review of 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11(1), 7-15 Booth, L.R.(1984). Child-method in secondary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Studues in Mathematics, 12 29-41.

Booth, L. R. (1988). Children’s difficulties in beginning algebra. In A. F.

Coxford & A. P. Shulte(Eds.), The Ideals of Algebra, K-12(pp.20-32).

Reston, VA: NCTM.

Bruner, J. S .(1966). Tower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Harward University.

Clement, J.,Lochhead, J., & Monk, G.(198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88, 286-290.

Collins, J. L. (1985). Self-efficacy and ability in achievement behavior (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Davis, R. B. (1984). Learning mathematics.The Cognitive Science approach to mathematics education. Norwood, New Jers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Greeno ,J.G.(1987). Instructional representations based on research about understanding.In A.H. Schoenfeld(Ed.), Cognitive Science and

134

Mathematics Education. Hillsdale.

Juhani, L. (1995). Working memory and school achievement in Ninth Form.Education Psychology, 15(3), 271-281.

Kaput, J, J(1987a). Representation systems and mathematics. In C.

Janvier(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19-36. Hillsdale, NJ:Erlbaum.

Kilpatrick, J.(1985). 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the past 25 years of research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In E. Silver(Ed.)

Teaching and lear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 Hillsdale, NJ : Lawrece Erlbaum Associates.

Kuchemann, D. (1981).Algebra. In K. Hart(E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11-16(pp 102-119). London: John Murray.

Larkin, Jill H., and Herbert A. Simon. "Why a diagram is (sometimes) worth ten thousand words." Cognitive science 11.1 (1987): 65-100.

Lester, F.K., & Garofalo, J(1980). Research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R. J. Shumway(Ed.),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achers of Mathematics.

Lesh, R. & Post, T. R.(1987). Proportion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ealgebra Understandings. In Coxford A. F. & Shulte, A. P. (Eds.),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pp78-90. Reston, VA :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135

Moyer, J., Moyer, M., Sowder, L., & Threadgill-Sower, J.( 1984 ).Story problem formates:Verbal versus telegraphic. Journal foe Rea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acation, 15 (1), 64-68.

Mayer, R. E. (1992).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ew York:

W.H.Freeman and Company Press.

National Council of Supervisors of Mathematics (NCSM)(1977).Position paper on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s.Arithmetic Teacher, 25, 19-22.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1989).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Author.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2000).Prim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Retrieved November 20,2003 from http://standards.nctm.org/document/prepost/cover.htm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M., Sleeman, D. H., & Ktorza, D. ( 1990 ). Algebra students’

knowledge of equivalence of equa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acation, 22, 112-121.

Schnotz, Wolfgang, Maria Bannert, and Tina Seufert. "16. Toward and integrative view of text and picture comprehension: visualization effe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models." 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 text comprehension. 2002.

Schoenfeld, A. H. (1985).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New York: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