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針對未來研究部分

規律身體活動行為的養成有許多干擾因素,依照不同干擾因素發展相對應的策 略,才能協助人們逐漸建立規律身體活動的習慣,健身運動課程僅是多種策略的其 中一種,本研究以健身運動課程參與者為對象,瞭解續報行為與參與者的身體活動 行為及知覺間的關係,並進一步訪談具高續報紀錄者,瞭解其對指導者行為的主觀 知覺,以釐清持續參與課程的影響因素,但對於尚抱持嘗試心態或初次報名的課程 參與者,本研究沒有深入探討影響他們續報課程的因素,建議未來研究以中或低續 報紀錄之參與者為對象,進ㄧ步探討他們續報課程或中途退出的影響因素,以利協 助更多教職員工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本研究僅以健身運動課程參與者為對象,而非全校教職員工,且課程參與者以 女性居多,故無法得知沒有參與健身運動課程者是否已有規律身體活動習慣,或不 同性別是否對運動種類有不同偏好,或有其它人口統計變項影響對運動種類的參 與,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全校教職員進行調查研究,以釐清全校從事規律身體活動 的人數、運動知覺及運動偏好,進一步瞭解需要健身運動課程與指導者協助的人數,

如此才能使更多教職員工從健身運動課程中受益。

二、針對實際應用部分

指導者的教學能力是影響課程參與者續報的主要因素,如:活動帶領的流暢 度、課堂氣氛的掌握等,建議校方除課前的指導者培訓外,使經驗豐富的指導者搭 配經驗粗淺者進行課程,以兼顧課程參與者需求及師資培訓的目的。此外,上課教 室的空間也會影響參與者上課意願,建議主辦單位控管每班的上課人數或增加開班

數,以維持課程品質。

由於現今社會強調分工,故在一小時的運動課程內,除了運動,其他的運動與 健康觀念講授及人際互動時間很少,健身運動的專業分工包括運動技能指導、運動 與健康觀念講授、運動處方、運動諮詢與評估…等,所以本研究參與者把握日常身 體活動機會的觀念並非來自健身運動課程,另外也發現參與者因不會使用運動設備 及器材而面臨運動阻礙,建議主辦單位以多元方式進行宣導,如:專家演講、開設 運動課程、培植專業人員、辦理運動相關活動,以協助不同需求的教職員工。

在社會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下,運動存在著性別差異,男性偏好參與具競爭 性、攻擊性、展現肌肉力量與速度等特質的運動種類,如:球類運動,認為扭動肢 體是女性的表現,有失男子氣慨,除性別刻板印象外,可能有人自主意識較高,偏 好可單獨進行而不受他人牽絆的運動種類,如:健走、慢跑、游泳等,建議學校開 設多元的運動課程、提供適當的運動環境與資源,及訂定有利運動的學校政策,以 促進不同運動需求的教職員工建立規律身體活動習慣。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翠苓、王秀銀、黃碧月(2005)。十二週有氧舞蹈課程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文化 體育學刊,3,119-122。

方進隆、陳玉英(1997)。社區介入策略對工作場所同仁健康體能的影響研究。體育 學報,24,133-144。

王文宜、周建智、彭慧君、葉仰道(2005)。啟發性遊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人 際關係之影響。體育學報,38(3),51-62。

王亭貴、陳思遠、蕭淑芳、林光華、郭壽雄、連倚南(1999)。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 心肺訓練新模式之療效。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27(2),71-77。

王俊明(2007)。大學生知覺體育教師領導行為對運動健康信念、身體活動行為與意 圖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9(1),13-22。

王清欉、黃郁琦(2004)。不同性別大專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與運動阻礙因素之分析研 究。政大體育研究,16,83-97。

王駿濠、蔡佳良(2009)。運動介入對老年人認知神經生理功能的影響。大專體育,

102,181-188。

石恆星、洪聰敏(2006)。身體活動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老化。臺灣運動心理學報,

8,35-63。

行政院體委會(2001)。91年體委會施政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委會(2007)。全民動起來-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國民體育季刊,36(4), 4-6。

行政院體委會(2008)。中華民國97年運動統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委會(2009)。中華民國98年運動城市調查。臺北市:作者。

吳佳怡(2008)。坐式工作型態職工從事身體活動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 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貴俐(1999)。規律運動對停經前婦女骨密度和性激素的影響。體育學報,27,

183-192。

呂昌明、卓俊辰、黃松元(2002)。應用跨理論模式促進青少年身體活動之研究。(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0-2413-H-003-057)。

呂昌明、郭曉文、王淑芳、林旭龍、李碧霞(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學童母親運 動行為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9,57-70。

李水碧、李志雄(2004)。阻力運動與骨骼疏鬆症。中華體育季刊,18(4),48-57。

李建明、黃素妃、陳政友、羅應嘉、林昭光、游麗惠等(2007)。健走運動對改善更 年期婦女骨密度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北市醫學雜誌,4(3),235-244。

李若屏、黃奕仁、陳慕聰、李毓國、方進隆(2008)。運動訓練對於壽命指標之影響。

北體學報,16,116-128。

李素箱、徐志輝(2004)。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縣民眾為例。朝 陽學報,9,393-407。

李惠玲、闕月清(2009)。臺灣師大進修推廣學院健身運動課程推廣之調查(摘要)。

2009體育運動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93頁)。臺北市:中華 民國運動教練會。

李惠蘭(1998)。鄉村老年人太極拳運動教導的身心健康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長 庚大學,桃園縣。

李裕菽(2004)。臺北市立醫院臨床護理人員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李碧霞(2001)。中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 居民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麗晶(2000)。體適能與狀態性焦慮。中華體育季刊,14(1),84-90。

李麗晶、卓俊伶(2008)。身體活動和老人憂鬱症。中華體育季刊,22(2),60-69。

卓俊伶、馮木蘭(2005)。身體活動及其相關觀念釋義,成大體育,38,1-6。

卓俊辰(1998a)。工作場所團體性健身運動者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臺灣 師大為例。體育學報,25,129-138。

卓俊辰(1998b)。健康體能與運動。科學知識,47,49-59。

卓俊辰、童淑琴、李蘭(1992)。工作場所體適能促進計畫之實驗研究—以台電總公 司為例。體育學報,14,193-206。

季力康、卓俊伶、洪聰敏、高三福、黃英哲、黃崇儒等(譯)(2008)。競技與健身 運動心理學。台北市:禾楓。(Weinberg, R. S., & Gould, D., 2006)

林吟映、林瑞興(2006)。運動與骨質疏鬆症。大專體育,84,183-189。

林季燕(2010)。知覺教師自主支持與自主支持學習氣氛對大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的 脈絡影響。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昭宏(2005)。體能活動對於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物理治療,30(6),325-331。

林慧珍(2005)。雲林縣國小女性教師自我決定與休閒運動階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林麗鳳(2004)。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未出版博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升呈(2005)。身體活動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大專體育,78,153-157。

胡巧欣、林正常、吳一德(2003)。職場員工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花蓮 縣林務局為例。大專體育學刊,5(1),39-48。

高毓秀(2002)。職場員工運動行為改變計劃之實驗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未出 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毓秀、黃奕清(2000)。成年人運動行為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護理研究,8(4), 435-446。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a)。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一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運動與心血管功能。臺北市: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b)。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一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運動與肌肉適能。臺北市: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a)。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身體活動與身體組成。臺北市: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1b)。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二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身體活動與慢性病:第二類型糖尿病。臺北市: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a)。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三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身體活動與老人的呼吸循環系統。臺北市: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3b)。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三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身體活動與老人的肌肉骨骼系統。臺北市: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a)。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四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身體活動與高血壓、高血脂。苗栗縣: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b)。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第四期文獻回顧研析計 畫:身體活動與氣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苗栗縣: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5a)。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身 體活動與青少年的健康。苗栗縣:作者。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5b)。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研析計畫:身 體活動與靜態工作者的健康。苗栗縣:作者。

張淑紅、張玨、高月梅、蕭雅竹、吳麗瑜(2006)。桃園縣社區民眾運動行為影響因 素之探討。實證護理,2(1),73-81。

張瑞泰(2004)。骨骼健康與運動。中華體育季刊,18(3),6-11。

張瑞泰、林健民(2007)。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預防。學校衛生,51,89-102。

張瑞泰、黃奕清、戴遠成、林琮智、李心白(2000)。規律慢跑和桌球運動對老年人 生理特質及骨質密度的影響。體育學報,29,127-136。

張碧芳(2004)。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專女生運動行為之研究-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 女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燕山(2004)。健走運動對國小高年級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

莊燕山(2004)。健走運動對國小高年級肥胖學童健康體適能及身體自我概念影響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