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議予相關單位參酌。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旨在以墾丁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人口個人背景變項、社會 心理因素、運動階段為探討主軸。經由相關文獻探討,資料分析結果 討論後,提出本研究結論,以作為國內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及未來相 關研究之參考。

一、運動階段無意圖期的女性人數多於男性,而維持期男性人數 多於女性,另外,維持期的參與者身體狀況較佳。

二、男性墾丁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運動自我效能上優於女性,

其中,年齡在 31~40 歲、身體狀況好者及月收入在 60,001 元以上者愈佳。另外,身體狀況愈佳者在知覺運動利益方面 也優於身體狀況較差者。

三、墾丁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運動階段中的準備期、行動期及 維持期對知覺運動利益優於無意圖期階段;而無意圖期階段 的知覺運動障礙高於準備期、行動期及維持期。另外,隨著 運動階段遞增,參與者的運動自我效能愈佳。其中,整體解 釋力介於14.9%~35.7%。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墾丁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水上休 閒運動推廣單位與未來研究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一、對水上運動參與者之建議

本研究根據墾丁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在運動階段和社會心理因 素上的研究結果來提出建議。

(一)鼓勵參與墾丁水上休閒運動之女性持續參與活動

本研究結果指出受試者對於水上休閒運動的運動利益均持正 向的態度,顯示水上休閒運動對其身心和社會環境意象均有正面 的影響;另外,女性的運動自我效能及整體社會心理因素也顯著 低於男性。而女性參與者在無意圖期的人數比率高於男性,且維 持期的人數比率低於男性。顯示女性的參與意圖低,且能夠維持 六個月以上的持續參與的比率也較低,因此建議女性能夠繼續維 持水上休閒運動的參與,使水上休閒運動成為生活中的運動習 慣,也能提高其運動自我效能及整體社會心理因素。

(二)較低收入者可選擇參與較低花費之水上休閒運動

部份墾丁水上休閒活動的花費較高,如浮潛、潛水、水上摩 托車、遊艇等都是屬於較高花費的活動,而研究結果顯示月收入 20,000 元以下者的知覺運動障礙顯著高於月收入 60,001 元以上 者,也反映了這個情形,月收入低於20,000 元的受試者感受到較 大程度的運動障礙。然而墾丁水上休閒運動多元,建議參與者可 依據自身條件與需要選擇適合的水上休閒運動以達到健康身心之 目的。

二、對水上休閒運動推廣單位之建議 (一)編列專案推廣水上休閒運動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動階段中的準備期、行動期與維持期對整 體社會心理因素、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自我效能均為正向預測,

而對知覺運動障礙則為負向預測,顯示受試者的運動階段較高則 其社會心理因素向度也會較佳,且運動阻礙較低。因此建議相關 單位可編列專案來推廣墾丁的水上休閒運動,吸引民眾加入,增 加其動機,提升運動階段。

(二)推廣低參與度之水上休閒運動項目

本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在部分墾丁水上休閒運動的參與度較 低,如船釣、帆船、海上拖曳傘等均低於一成的受試者表示最常 參與。顯示受試者常參與的水上休閒活動集中在游泳、浮潛、香 蕉船和衝浪等活動,而如船釣、帆船和拖曳傘在國外之度假海灘 均相當盛行,因此建議相關業者及政府單位可以策畫體驗活動來 增加休閒運動者及觀光遊客的接觸,進一步推廣之。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增加研究區域

本研究僅針對墾丁地區進行調查研究,因此僅能蒐集在墾丁 參與水上休閒運動的受試者,而台灣的許多海域皆有頻繁的水上 休閒運動,因此建議未來有意從事相關研究者可調查其他地區民 眾的水上休閒運動參與情形,以提供更多資訊並可作不同地區之 比較。

(二)增加質性研究方法

本研究僅以量化問卷作為調查研究之工具,建議未來有意從事 相關研究者可增加質性訪談部份,以深入了解受試者的運動階段

因素、休閒阻礙因素以及其社會心理涉入情形,以提供更多相關 研究訊息。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海洋白皮書。台北:政院研究發 展考核委員會。

內政部營建署(2009)。墾丁國家公園海域遊憩活動管理方案修訂版。

。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內政部營建署(2010)。墾丁國家公園遊憩資訊及遊客滿意度調查分 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 台北 市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0,

23-38。

王蕙雯、張媚(2005)。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工作場所實施運動介入之成 效。台灣醫學,10(3),292-301。

尤若弘、何篤光、沈至堅(2009)。墾丁地區水域休閒運動遊客滿意度 調查研究。海洋休閒管理學刊,2,13-27。

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中年停經婦女的運動階段、知覺運動 利益和障礙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11(1),7-18。

吳宗瓊、朱育瑩、蔡秀玲(2004)。地方觀光行銷策略-墾丁地區節慶 活動與非活動期間之不同。觀光研究學報,10(4),87-100。

巫昌陽(2003)。海域休閒活動參與者遊憩衝突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 5(2),51-63。

李濟仲、廖主民(2008)。期望價值信念與健身運動行為改變階段。

中華體育季刊,22(3),57-66。

李淑惠、謝謨郁、洪國欽(2009)。高屏地區大專院校進修部學生運動 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2,21-38。

李碧霞、周雨樺、賴香如(2009)。運用跨理論模式於體重過重、肥 胖學童運動行爲之研究。醫護科技期刊,11(2),71-86。

周友蓮、劉淑燕 (2007)。膝部骨性關節炎患者運動行為的相關因素 與生活品質之探討-跨理論模式之應用。體育學報,40(2),51-62。

林旭龍、呂昌明(2001)。應用改變階段模式於運動行為之研究-以大 學生為例。衛生教育學報,16,19-34。

洪翊芳,廖主民2005,參與冒險性休閒的心理歷程。中華體育季 刊,19(3),16-25。

紀依盡、林旭龍(2008)。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健走對高體脂女大學生 運動行為及肥胖變化之研究。學校衛生,53,17-33。

唐善美、陳彰惠、陳季員(2009)。應用跨理論模式於青少年煙害防制 之系統性文獻回顧。護理雜誌,56(2),81-88。

康曉翠、陳麗華、林耀豐(2006)。以跨理論模式探討影響運動行為之 相關研究。屏師體育,10,497-511。

張淑青、鍾育明(2005)。遊客多構面知覺價值、整體顧客價值與後續 行為意圖的關係-年齡的干擾效果。企業管理學報,67,105-136。

張志成、蔡守浦(2005)。以跨理論模式(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探析健身運動行為的改變。大專體育,77,137-144。

張志成(2007)。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大學生十二個月運動階段的改 變。健康管理學刊,5(2),141-154。

張美雲、莊嘉坤(2008)。水上戶外休閒活動安全管理與經營策略之初 探。2008年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5-99。

張孝銘(2009)。遊客對海域觀光吸引力認知、旅遊體驗、知覺價值與

行為意項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2(3),31-51。

曹校章、鄭志富(2006)。東北角海域運動參與者運動選擇、參與動機、

阻礙因素與忠誠度分析。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83-97。

許文聖(2005)。我國海洋觀光遊憩發展現況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9

(4),56-64。

許銘珊、梁仲正(2006)。墾丁國家公園遊客旅遊行前參與決策之研究。

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1(1),65-79

許煌麟(2008)。海濱度假區遊憩機會與規劃策略初探。運動休閒產業 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25-237。

陳其昌(2007)。運用跨理論模式養成身體活動習慣。學校體育運動教 育,17 (5),102-117。

陳欣宏、高雅鈴(2010)。大專院校教職員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

休閒需求與休閒滿意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院校教職員為 例。屏東教育大學,13,201-211。

黃金柱、吳忠楨(2005)。國內運動觀光發展思維。育達學院學報,9,

259-282。

黃長發(2007)。台灣地區海水浴場遊憩資源開發經營之研究。運動與 遊憩活動,2(2),153-180。

黃任閔、李懷生(2009)。墾丁水域運動參與者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8,63-67。

黃栢綸、陳餘鋆(2009)。綠島遊客對浮潛活動服務品質期望與滿意度 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9,117-134。

劉志鈺、賈凡、黃志青 (2009)。墾丁地區遊客特性與旅遊滿意度之 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1),127-138。

廣怡秀、高毓秀、李淑媛(2008)。心臟病學童運動行為教育成效之

初探-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實證護理,4(4),327-334。

蔡育佑(2003)。運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專學生運動行為改變計畫之研 究。北體學報,11,53-66。

鄭健雄、劉孟奇(2001)。遊客度假生活型態與休閒悉費行為之初探-以墾丁地區遊客為例。觀光研究學報,7(2),93-110。

鄭勵君、李海青、邱金松 (2007)。墾丁海域休閒潛水者對地方依附重 要性與環境屬性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9(4),53-60。

盧煥升、陳珮瑤、李麗瓊(2009)。遊客參與濱海休閒活動之動機研究

-以雲嘉南濱海地區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2,28-42。

盧煥升、陳珮瑤、李麗瓊(2009)。遊客參與濱海休閒活動之動機研究

-以雲嘉南濱海地區為例。海洋休閒管理學刊,2,28-42。

謝偉雄、葉麗琴(2008)。大學生正向心理、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 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7,105-121。

蘇維杉(2006)。運動休閒際遇產學策略之探討。大專體育,85,98-103。

二、英文部分

Adams, J.,& White, M. (2004) . Are active promotion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effective acritical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 37, 106-114.

Asroth, D. B., Cross-Poine, G. N., Stach, D. J., Tillss, T. S. I.,& Annan, S. D. (2002) . “The Transtheoretica Model: An Approach to Bedhavior Change,”The Journal of Dental Hygiene, 76, 286-295.

Cardinal, B. J. (1997). Construct validity of stages of change for exercis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2(1) , 68-74.

Liao,C. M.,& Wu, H.T. (2003).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mot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in Sport, 3, 143-163。

Yang, P. S.,& Chen, C.H. (2005). Exercise stage and processes of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3 (2), 97-105.

Tseng, Y. H., & Jaw, S. P., Lin, T. L.,& Ho, C. C., (2003).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processes of chang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rson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1(4) ,269-276.

Kao, Y. H.,& Lu, C. M.,& Huang, Y. C. (2002). Impact of a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psychosocial factors affecting exercise among workers.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0(4) , 303-310.

Prochanaska, J . O. (1984). Systems of psychotherapy: A transtheroretical analysis (2nd ed.). Howewood, Ill:Dorse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