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表2-2 國內跨理論模式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表2-2 國內跨理論模式相關研究摘要表(續)

過去的研究大都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而國內外研究結果

(王蕙雯、張媚,2006;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 芳、呂昌明 ,2007;李濟仲、廖主民,2008;李碧霞、周雨樺、

賴香如,2009;周友蓮、劉淑燕,2007;吳忠宏、蘇佩玲,2005;

蔡育佑,2003)皆使用自陳式問卷量表的確能反映出不同階段的運 動行為,且有好的信效度。而另有研究者以文獻分析法進行跨理論 模式相關文獻加以分析論述(張志成、蔡守浦,2005;李濟仲、廖主 民,2008),也有以實驗設計法介入改變運動行為(紀依盡、林旭 龍,2008;蔡育佑,2003;Kao, Lu& Huang,2002),這些皆為跨理 論模式研究方法之一。

因此,本研究依據研究架構進一步將國內外跨理論模式應用於 運動行為的變項,分為運動階段、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及 運動自我效能分別探討分析結果,分別敘述如下:

(一)運動階段

由上述表 2-2 和的大部分研究結果發現運動階段在跨理論 模式的整體變項上及個別變項上皆有顯著差異(王淑芳、顏效 禹、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李淑惠、謝謨郁、洪國 欽,2009;李碧霞、周雨樺、賴香如,2009 張志成,2007;周 友蓮、劉淑燕,2007;紀依盡、林旭龍,2008;曲天尚、李碧 霞、鄭綺,2009;陳建瑋、季利康,2009)。而李碧霞、周雨樺、

賴香如(2009)對北市小學體重過重(肥胖)學生及周友蓮、

劉淑燕(2007)對膝關節炎患者,在進行運動行為的研究上不 同性別在運動階段上無顯著差異。且陳建瑋、季利康(2009)

在大學生的運動行研究中指出不同性別在運動階段上有顯著差 異,男性的運動階段高於女生。因此,本研究將「性別」納入

個人背景因素之一,進行研究後分析。周友蓮、劉淑燕(2007)

及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對於中年停經婦女的研究中 指出年齡及教育程度與運動階段無顯著差異。上述表 2-2 的運 動階段在運動行為研究對象上,有文獻(張志成,2007; Yang

& Chen, 2005)指出有大學生、慢性阻賽性肺疾病患者於運動 階段為行動期者較多,而又有相關文獻表示國小生、國中生、

醫護校生、電信員工、婦人、關節患者等在運動階段為準備期 者較多(李淑惠、謝謨郁、洪國欽,2009;李碧霞、周雨樺、

賴香如,2009;周友蓮、劉淑燕,2007;紀依盡、林旭龍,2008;

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陳建瑋、季利康,2009)。因此,

多數研究對象在運動階段上,皆處於準備期。所以,由上述文 獻分析後瞭解運動階段為探討運動行為之關鍵,由表2-2 得知,

因此運動階段對於運動行為預測力最高,欲瞭解運動行為可由 運動階段進行初步剖析,再與其他變項(決策權衡及自我效能)

加以預測分析。

(二)知覺運動利益

多數研究(王淑芳等,2007;李碧霞、周雨樺、賴香如,

2009;張志成,2007)發現,知覺運動利益會隨著運動階段的 升高而增加。周雨樺、賴香如(2009)指出已婚者的知覺運動 利益高於喪偶者,但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表示婚姻 與知覺運動利益無相關,因此,本研究將「婚姻狀況」納入背 景因素,進一步探究。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調查停 經婦女不同運動階段在知覺運動利益無差異而周友蓮、劉淑燕

(2007)也指出年齡越高知覺利益越低。由此可知,年齡對於 知覺運動利益有某程度上的影響,因而本研究將「年齡」納入

個人背景因素之一,進行研究後分析。由上所述可以得知,知 覺運動利益對運動階段呈現正相關的影響,無論在知覺運動障 礙或運動自我效能都有其影響,尤其在運動行為變項分析上,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值得進一步的探討。

(三)知覺運動障礙

許多研究指出,知覺運動障礙隨著運動階段的增加而遞減

(王淑芳等,2007;李碧霞、周雨樺、賴香 2009;曲天尚、李 碧霞、鄭綺,2009;周友蓮、劉淑燕,2007;張志成,2007; Kao, Lu& Huang,2002)。由上所述可知,知覺運動利益對運動階段 呈現正相關的影響,對運動自我效能有其影響,與知覺運動障 礙則呈現負相關,在運動行為變項分析上,為不可缺少的重要 變項,得加以進行探究。

(四)運動自我效能

許多研究指出運動階段越高階者其運動自我效能越高(王 淑芳等,2007;李碧霞、周雨樺、賴香如,2009;張志成,2007;

周友蓮、劉淑燕,2007;Kao, Lu & Huang, 2002)。多數研究表 示個人背景因素(如:性別、收入、年齡等)與運動自我效能 無關(李碧霞、周雨樺、賴香如,2009;周友蓮、劉淑燕,2007)。

而周友蓮、劉淑燕(2007)與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

指出教育程度高者的運動自我效能越高,以及李淑惠、謝謨郁、

洪國欽(2009)與謝偉雄、葉麗琴(2008)也指出自覺健康狀 況較佳者的運動自我效能越高。亦有研究指出運動自我效能在 整體模式中,更能有效增加模式的預測力,使得模式的預測更 為完整(Kao, Lu & Huang, 2002)。

具體而言,國內外對於跨理論模式應用於運動行為的研究,

研究中部分針對病患為特定對象來進行研究,可以顯示研究對象 的身體狀況會影響運動行為,故本研究將「身體狀況」納入背景 因素,進一步探究。由表2-2 發現不同背景變項 (性別、年齡、

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對於運動階段、決策權衡、運動自我效能 有所影響,在研究中也發現,不同運動階段和知覺運動利益及運 動自我效能均呈現正相關,此外和知覺運動障礙則呈現負相關。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中大多針對特定對象(如:學生、病患 等)來進行研究。較少針對單一運動參與者為對象來進行研究。而 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自我效能會影響行為階段,並 產生身體活動程度的差異。故本研究針對水上休閒運動進行探討知 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自我效能對運動階段的影響情 形,據以釐清變項之間的關係。而根據有關水上休閒運動的相關研 究,可以得知性別、年齡、身體狀況、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等因素 是影響參與運動行為的重要背景因素。所以,本研究將此五項因素 納入研究背景變項當中,探討其對運動行為的影響程度。並透過跨 理論模式進而瞭解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的運動參與度。

第參章 研究方法

本章為描述本研究的研究設計與實施的方法。本研究採用問卷調 查法(questionnaire),針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者行為加以探討,研究 樣本以至墾丁參與水上休閒運動的全國各縣市民眾,其中以各水域遊 憩區的遊客為主要研究對象。共分成五個部分,第一節為研究架構與 假設;第二節為研究對象;第三節為研究工具;第四節為研究程序;

第五節為資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