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首先介紹跨理論模式的內涵,再透過跨理論模式的結構分析 本研究的多項構面。

一、跨理論模式的內涵

近幾年來,國內外已有許多以跨理論模式(TTM)針對不同族 群進行之運動行為研究(王淑芳等,2007;紀依盡、林旭龍,2008;

王蕙雯、張媚,2006;周友蓮、劉淑燕,2007;蔡育佑,2003)。

跨理論模式用於瞭解行為何時改變、如何改變、受何影響而改 變,以階段論的方式來強調行為改變是種複雜而動態的過程,在解 釋個人健康行為相關因素上有了重要的突破(林旭龍,2000)。以 基礎的運動介入措施能有效增加研究對象之運動自我效能、運動改 變階段與運動行為量表(王蕙雯、張媚,2006)。主張行為可因知 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及自我效能而動態改變,相同改變方式 會存在多種改變歷程(張志成,2007)。跨理論模式是一個利用行 為改變模式發展有系統的介入措施,以達最佳功效(唐善美、陳彰 惠、陳季員,2009)。此一模式能有效養成身體活動習慣的理論,

包括行為改變的階段以及各階段所運用的處置策略,並能透過規律 性的身體活動,使每個人在身心上都能獲得利益。其已被應用之對 象涵蓋兒童、青少年、大學生、成年人等行為改變者,更確認跨理 論模式應用於各種不同年齡層的適用性(陳其昌,2007)。目前國 內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學生運動的行為研究中,多以橫斷面為主

(張志成,2007;陳建瑋、季利康,2009)。

具體而言,本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的運動階段、決策權衡(知 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自我效能探討遊客參與墾丁休閒運

動的行為,進而提供運動產業經營者及相關領域研究之應用與參 酌,期望對於往後相關休閒運動的發展有所貢獻。

二、跨理論模式的結構

(一)改變的階段(stages of change):

階段改變構念可用來界定運動行為狀態,不同行為階段並存 在身體活動差異,且會受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及運動自 我效能影響而改變(張志成,2007)。這些階段包括:無意圖期、

意圖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以下根據Astroth 與 Burbank

(2002)所提出的階段特徵,分別說明如下:

1. 無意圖期:指無任何意圖改變目前行為狀態。

2. 意圖期:指已有意圖改變目前行為狀態。

3. 準備期:行為狀態已因意圖而改變,但未規律化。

4. 行動期:指因意圖改變的行為狀態以規律化,但未超過六個 月。

5. 維持期:因意圖而規律的行為狀態已超過六個月。

而本研究主要探討不同階段模式在知覺利益、知覺障礙、自 我效能的變項上是否顯著差異存在。

(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此要素被認為是行為執行的能力知覺,在 Adams 與 White

(2004)歸類的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愈高,行為階段改變效果愈顯 著,且有利於新行為獲得之持續;指克服行為障礙而能持續執行 運動行為的把握程度。

(三)決策權衡(decisional balance):

Purdie 和 McCrindle(2002)更指出決策權衡具有自我調節 機制,可在知覺高利益下提升行為意圖、增強結果預期及價值,

對行為改變有正面效益存在。決策權衡對行為階段改變的區別以 參考圖2-1:

無意圖期 意圖期 準備期 行動期 維持期

圖 2-1 決策權衡與行為階段改變之相關圖

資料來源: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n approach to behavioral change.” The Journal of Dental Hygiene, 76,(p. 290),by Astroth. D. B., Cross-Poline, G. N., Stach, D. J., Tilliss, T. S., & Nan, S. D.(2002).

根據 Cropley、Ayers 與 Nokes(2003)研究指出,無意圖 期者自我效能低,知覺障礙多,維持期者自我效能高,知覺運動 利益多;若評估利益大於障礙,且對困境能夠克服時就可能會採 取行為改變;反之則較不易產生改變。知覺運動障礙對於運動階 段呈相反關係,知覺運動利益呈正相關,知覺運動障礙成負相 關,而當障礙大於利益時,有礙於研究對象對運動的進展。

綜上所述,其中決策權衡和自我效能是屬於社會心理變項,這 兩者皆可能會影響從事水上休閒運動的參與行為。對於決策權衡和 運動自我效能在水上休閒運動行為階段上,是否如同上述的研究結 果一樣,實在有待探討。

知覺 障礙

知覺 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