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從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相關文獻分析所得的結 果,整理出研究架構如下: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是以 Prochaska 及 Diclemente(1982)所發展的跨理 論模式為基礎,主要在了解水上休閒運動行為改變的因素。

茲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擬定本研究的架構圖,如圖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二、 研究假設

基於第一章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假設一:不同背景因素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差 異。

假設 1-1:不同性別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差 異(尤若弘、何篤光、沈志堅,2009;巫昌陽,2003;黃長發,

2007;黃任閔、李懷生,2009;鄭天明、施長和,2008;鄭勵 君、李海青、邱金松 ,2007;盧煥生、陳珮瑤、李麗瓊,2009;

張孝銘,2009;張栢綸、陳餘鋆,2009)。

個人背景因素 1.性別

1. 年齡 2. 身體狀況 3. 教育程度 4. 個人所得 5. 婚姻狀況

社會心理因素 知覺運動利益 知覺運動障礙 運動自我效能

水上休閒運動階段

無意圖期

意圖期

準備期

行動期

維持期

假設 1-2:不同年齡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差 異(尤若弘、何篤光、沈至堅,2009;張栢綸、陳餘鋆,2009;

黃長發,2007;鄭天明、施長和,2008;鄭勵君、李海青、邱 金松, 2007;張孝銘,2009;黃任閔、李懷生,2009;黃長發,

2007)。

假設 1-3: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 差異(張栢綸、陳餘鋆,2009)。

假設1-4: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有顯著 差異(巫昌陽,2003;張栢綸、陳餘鋆,2009;黃長發,2007;

黃任閔、李懷生,2009;鄭天明、施長和,2008;鄭勵君、李 海青、邱金松 ,2007;張孝銘,2009)。

假設 1-5:不同婚姻狀況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有顯 著差異(巫昌陽,2003;黃任閔、李懷生,2009;鄭勵君、李 海青、邱金松,2007;黃長發,2007) 。

假設二:不同背景因素對社會心理因素(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 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

假設 2-1:不同性別的人,對社會心理因素有顯著差異(周友 蓮、劉淑燕,2007;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 芳、呂昌明,2007)。

假設 2-2:不同年齡的人,對社會心理因素有顯著差異(周友 蓮、劉淑燕,2007;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

假設 2-3: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對社會心理因素有顯著差異(曲 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

假設 2-4: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對社會心理因素有顯著差異(周 友蓮、劉淑燕,2007;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

假設2-5:不同婚姻狀況的人,對社會心理因素有顯著差異(李 淑惠、謝謨郁、洪國欽,2009;周友蓮、劉淑燕,2007)。

假設三:不同背景因素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有顯著差異。

假設 3-1:不同性別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有顯 著差異(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

2007;陳建瑋、季力康,2009;謝偉雄、葉麗琴,2007)。

假設 3-2:不同年齡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有顯 著差異(周友蓮、劉淑燕,2007;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

假設 3-3:不同身體狀況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 有顯著差異(李淑惠、謝謨郁、洪國欽,2009;謝偉雄、葉麗 琴,2007)。

假設 3-4: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對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 有顯著差異(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

假設四: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對社會心理因素(知覺運動利 益、知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

假設 4-1: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對知覺運動利益有顯著 差異(李淑惠、謝謨郁、洪國欽,2009;謝偉雄、葉麗琴,2007;

周友蓮、劉淑燕,2007;張志成,2007)。

假設 4-2: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對知覺運動障礙有顯著 差異(曲天尚、李碧霞、鄭綺,2009;李淑惠、謝謨郁、洪國 欽,2009;周友蓮、劉淑燕,2007;張志成,2007)。

假設 4-3:水上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階段對運動自我效能有顯著 差異(李淑惠、謝謨郁、洪國欽,2009;謝偉雄、葉麗琴,2007 張志成,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