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根據研究限制、研究結論,提出建議如下:

壹、針對實務面之建議

一、由研究結果得知矯正式遊憩應用於偏差行為少年之輔導期間,二個學期明顯 優於一個學期。因此,建議矯正式遊憩應用於偏差行為少年之輔導期間至少 達一年以上,並應視個案狀況適時調整輔導期間,以達最佳之輔導成效。

二、依據研究結果得知周遭親友、師長等人在旁鼓勵、協助,有助於提升矯正式 遊憩對偏差行為少年之輔導成效。因此,建議未來實務界將矯正式遊憩應用

94

於偏差行為少年輔導時,能適度安排周遭親友、師長等人的陪伴與協助,以 增加輔導之成效。

貳、針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本研究僅針對少年偏差行為個案施以通盤之矯正遊憩。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比 較不同的矯正遊憩內容,探究其輔導成效有無差異。例如:將矯正遊憩分類 為較靜態之園藝活動、中運動強度之慢跑,以及較高運動強度之球類運動,

比較其輔導成效之差異性。

二、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主要照護者、不同的兄弟姊妹人數、不 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少年偏差行為個案,參與矯正遊憩後的自我評量並無顯著 差異。然而,本研究並未對偏差行為少年性格加以分類施測,因此,建議未 來研究者能依個案性格不同分類,施以不同類型之矯正遊憩內容,探究其輔 導成效。例如:針對較文靜之個案,施以較靜態之志工活動,較好動之個案,

施以較動態之遊憩活動,進一步探討其輔導成效。

9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俊杰(2014)。矯正式遊憩在台灣的推行與發展—以台北少年觀護所為例。2014 南台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暨台灣休閒與遊憩協會聯合學術研討會,南台 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王寶墉(譯)(1998)。新新人類五大危機 : 綜合輔導策略(原作者:J. Jeffries McWhirter, Benedict T., McWhirter Anna M.)。臺北市:心理。

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1975)。現代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譯)(2011)。社會心理學(原作者:Aronson, Wilson

& Akert)。新北市:揚智文化。

吳武典(199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

李明宗(1988)。戶外遊憩名詞解釋。戶外遊憩研究,1(1)。

李明濱(2003)。醫學的人性面:情緒與疾病。臺北市:金名。

李茂生(2000)。少年犯罪的預防與矯治制度的批判-一個系統論的考察。臺大 法學論叢,29(2)。Doi:10.6199/NTULJ.2000.29.02.03

杜淑芬(2002)。休閒治療的現況與展望。輔仁大學心理學系三十週年系慶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新北市。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市:五南。

林正文(1993)。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臺北市:五南。

林青瑩(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 ----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 義縣。

96

林傳生(2005)。教育社會學(4 版)。臺北市:巨流。

林適湖(1991)。社會控制理論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法務部(2001)。少年事件處理法施行細則,臺北市。

法務部(2005)。少年事件處理法,臺北市。

法務部(2014)。少年不良行為及虞犯預防辦法,臺北市。

法務部(2015a)。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臺北市。

法務部(2015b)。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臺北市。

邱連煌(1997)。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臺北市:文景。

金樹人(譯)(1994)。教室裡的春天---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增訂版》(原作者:

Charles. C. M.)。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人格心理學(原作者:Lawrence A. Pervin)。臺北市:

桂冠。

洪淑媛(1988)。北市平宅社區青年家庭、背景、疏離感與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臺北市。

張秀敏(1998)。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張春興(1983)。成長中自我的探索。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2)。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東華。

許金春(1997)。閩南籍、客家籍、山地籍少年偏差行為之類型、盛行率及成因 之比較分析。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41-180。

許金春(2003)。犯罪學。臺北市:三民。

許金春、侯崇文、黃富源(1996)。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 究。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青少年偏差行為

97

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姿璇(2007)。運用冒險式學習建構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嘉陽(2014)。教育概論。臺中市: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陸雅青(2011)。藝術治療團體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臺北市:五南。

彭駕騂(1985)。青少年問題探究。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黃志成(2003)。兒童發展。臺北市:啟英文化。

黃俊祥(1999)。心理特質、家庭背景、同儕關係與學校經驗對少年犯罪行為之 互動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警察大學,桃園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楊國樞(1979)。問題行為少年在壓力情境下的鏡描作業。中華心理學刊,21(2),

91-98。

廖大齊(2004)。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廖經台(2002)。影響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分析。社會科學學報,1,29-41。

盧茗瑩(2010)。國中生的金錢態度與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薛明里、孫美鈴、吳健忠(2013)。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兒童溝通成效之研究。特 教論壇,(14),57-75。

鍾啟暘(2004)。探索教育對高中生自我概念與失敗容忍力影響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曉菁(1997)。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9(6),

145-164。

鐘素梅(2003)。行為學派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南一。

單文經(1998)。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98

網路部分

104 年國中畢業生適性入學宣導網站(2015 年 10 月 5 日)。104 年國中畢業生適 性入學宣導手冊—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適性入學委員會(國 立臺南海事)【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adapt.k12ea.gov.tw/

Berman , D. S. & Davis-Berman, J. (2015, November 14). Re: Outdoor Education and Troubled Youth. ERIC Digest.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ericdigests.org/1996-1/outdoor.htm

Hamlin, J. (2015, November 10). Re: Frank tannenbaum the dramatization of evil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d.umn.edu/cla/faculty/jhamlin/2311/tannenbaum.html

KingNet 國家網路醫院(2015 年 10 月 30 日)。探索腳本—人類生命的分期【部 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activity/spirit/main-1.html NCRA(2015, November 14). Re: Weight lifting in prisons & correctional recreation

[Web blog mess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rengthtech.com/correct/overview.htm

法務部全球資訊網(2016 年 1 月 9 日)。法務部所屬機關介紹【部落格文字資 料】。取自

https://www.moj.gov.tw/ct.asp?xItem=91054&CtNode=27334&mp=001

法務部矯正署全球資訊網(2016 年 1 月 9 日)。矯正統計摘要【部落格文字資 料】。取自 http://www.moj.gov.tw/public/Attachment/512309335376.pdf 教育部(2015a 年 11 月 30 日)。102 年度教育部友善校園工作手冊【部落格文

字資料】。取自

http://www.edu.tw/FileUpload/1123-18550%5CDocuments/102%E5%B9%B4%

E5%BA%A6%E6%95%99%E8%82%B2%E9%83%A8%E5%8F%8B%E5%96

%84%E6%A0%A1%E5%9C%92%E5%B7%A5%E4%BD%9C%E6%89%8B%

99

E5%86%8A.pdf

教育部(2015b 年 11 月 30 日)。「建構高關懷學生個案輔導資料轉銜機制及通報 系統評估計畫」結案報告【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edu.tw/FileUpload/1123-24108%5CDocuments/2014%E6%95%99%

E8%82%B2%E9%83%A8%E9%AB%98%E9%97%9C%E6%87%B7%E7%B5

%90%E6%A1%88%E5%A0%B1%E5%91%8A%EF%BC%88%E5%85%AC%

E5%91%8A%E8%A9%B3%E7%89%88%EF%BC%89.pdf

新北市政府(2015 年 11 月 30 日)。新北市「高關懷青少年通報中心」實施計畫

【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www.jpes.ntpc.edu.tw/mediafile/691/fdownload/375/58/2013-4-10-15-22-42-58-nf1.pdf

英文部分

Akers , R. L. (1991). Self-control as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7(2), 201-211.

Austin, D. R., & Crawford, M. E. (2001). Therapeutic Recreation: An Introduction(3rd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ampbell , A., Rodriguez, B. J., Anderson, C., Barnes, A. (2013). Effects of a Tier 2 Intervention on Classroom Disruptive Behavior and Academic Engagement.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7(1), 32-54.

Cohen , A. K. (1955). Delinquent Boys:The Culture of the Gang . New York: Fre Press .

Edwards, C. H., & Watts, V. J. (2010). Classroom discipline & management (2nd ed.).

Milton, Qld. : John Wiley & Sons.

Erickson, E. H. (1968). Identity:Youth & Crisis. New York:Norton.

100

Evertson, C. M., Emmer, E. T., Clements, B. S. & Worsham, M. E., (1994).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Teachers. (3rd ed). Massachusettas:

Allyn & Bacon, 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

Frick, P. (1998). Conduct disorders. In TH Ollendick & M. Hersen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pathology, 3rd edition (pp. 213-237). New York: Plenum.

Geoffrey, T., & Hunter, W. T. (2004). Recreation Programs. In M.Bosworth (Eds.), Encyclopedia of Prisons & Correctional Facilities (pp.827-829). Thousand Oaks, CA: Sage.

Glass, J. S. (2001). Combining the Old and Net to Help Adolescents:Individual Psychology and Adventure-based Counseling Psychology and Adventure-based Counseling. Journal of Ment Health Counseling, 23(2),pp.104. (ERIC Document Reproducthin Severice No.4429859.)

Hirschi, T. (1969). Causes of Delinquenc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oghughi, M. (1992). Assessing child and adolescent disorder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Jones, V. F., Jones, L. S. (1986).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Bostom:Allyn & Bacon (Second Edition).

Publication Sales, Allyn and Bacon, Inc.

Lahey B. B., Loeber R., Hart E. L., Frick P. J., Applegate B., Zhang Q.,... Russo M. F.

(1995). Four-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nduct disorder in boys: patterns and predictors of persistence. J Abnorm Psychol. 1995 Feb;104(1), 83-93.

McCord & McCord (2007). Crime and Family : Selected Essays of Joan McCord.

US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Merton, R. K. (1957).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Neill, J. T.&Dias, K. L. (2001).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reresilience:The

101

double-edged sword. Journal of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door Learning,1(2),35-42.

Nye, F. I. (1958). Family Relationship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Raths, L. E., Harmin M., Simon, M. S. (1966). Values and Teaching. New York: John Wiley.

Robertson, B., & Lesnik, R. (2012). Correctional Recreation. In Human Kinetics (Organization) (Ed.). Introduction to Recreation and Leisure (pp. 225-230).

Human Kinetics, IL: Champaign.

Rosenberg, M. J. (2010). Encyclopedia of Criminological Theor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tate of California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Inc., 551-553.

DOI: http://dx.doi.org/10.4135/9781412959193.n151

Schutz(1958). FIRO: A Three 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NY: Holt, Rinehart, & Winston.

Sutherland, E. H., Cressey, D. R., Luckenbill, D. F. (1992). Principle of Criminology 11th ed. U. 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2

附錄一 問卷調查表(初版)

9.□其他( ) (八) 爸爸的年紀︰

1.□25 歲以下(含) 2.□26~30 歲 3.□31~35 歲 4.□36~40 歲 5.□41 歲以上(含)

(九) 爸爸的教育程度:

1.□國小(含)以下畢業 2.□國中畢業 3.□高中(職)畢業 4.□專科或大學(含二技)畢業 5.□研究所(含)以上畢業 (十) 爸爸的宗教信仰

1.□天主教 2.□基督教 3.□回教 4.□佛教 5.□道教 6.□一貫道 7.□民間信仰 8.□無宗教信仰

9.□其他( ) (十一)媽媽的年紀:

1.□25 歲以下(含)2.□26~30 歲 3.□31~35 歲 4.□36~40 歲 5.□41 歲以上(含)

(十二)媽媽的教育程度:

1.□國小(含)以下畢業 2.□國中畢業 3.□高中(職)畢業 4.□專科或大學(含二技)畢業 5.□研究所(含)以上畢業 (十三)媽媽的宗教信仰

1.□天主教 2.□基督教 3.□回教 4.□佛教 5.□道教 6.□一貫道 7.□民間信仰 8.□無宗教信仰

9.□其他( )

(十四)爸爸的職業: 、職位:

(十五)媽媽的職業: 、職位:

(如職業:商人 、職位:老闆 或職業:軍人 、職位:連長 ) (十六)家庭一年的收入大約多少:

1.□40 萬以下 2.□41~60 萬 3.□61~80 萬 4.□81~100 萬 5.□100 萬以上

104

第二部分 家庭生活狀況

(二) 請就您與親兄弟姊妹間實際相處情形,就以下問題圈選最適當的答案 圈選答案範例:如 1 2 3 4

5

□沒有兄弟姊妹

(如果沒有兄弟姊妹,這個部分不必作答)

項 目

1.我跟我的兄弟姊妹感情、互動融洽 1 2 3 4 5 2.我跟我的兄弟姊妹會相互分享彼此的秘密 1 2 3 4 5 3.我跟我的兄弟姊妹會相互關心彼此的生活狀況 1 2 3 4 5 4.我跟我的兄弟姊妹會相互分享心愛的玩具或物品 1 2 3 4 5 5.我跟我的兄弟姊妹會相互幫忙 1 2 3 4 5 6.我跟我的兄弟姊妹會一起活動(如遊樂或做家事) 1 2 3 4 5 7.我會崇拜哥哥或姊姊的行為,並且加以模仿或學習 1 2 3 4 5

106

第三部分 學校生活部分

請就您與學校老師實際相處情形,就以下問題圈選最適當的答案 圈選答案範例:如 1 2 3 4 ○5

項 目

1.我認為老師會尊重學生的意見表達 1 2 3 4 5 2.我認為老師會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 1 2 3 4 5

1.我認為老師會尊重學生的意見表達 1 2 3 4 5 2.我認為老師會關心學生的生活狀況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