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限於人力、時間,僅以 2008 年版康軒版及教育版國小自然科學領域 教科書為分析教材,研究分析之內容以生命科學相關概念之單元內容為限。利用 內容分析法探討分析國小三到六年級自然教科書中,有關生命科學概念的分佈、

出現的年級的先後順序及問題類型。本節主要依據研究之結論提出對國小自然教 科書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期望藉此研究結果,能供國內編輯「自然與生活科技」

教科書與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

一一一

一、、、對國小自然教科書編輯的建議、對國小自然教科書編輯的建議對國小自然教科書編輯的建議對國小自然教科書編輯的建議

(一) 動植物相關單元可參考教育版,加入介紹台灣特有及瀕危物種,增加學 生認識本土特色及提昇保育觀念。

(二) 在單元或學習活動後加入概念整理,以填空題或問題方式協助學生歸納 學習概念。

(三)台灣康軒版教科書可考慮增加「組織」及「推論」的問題類型,培養學 生鑒別群體的共同基礎,並提出判別的標準;以及對一事件提出理由,

證明結論或區分使用的通則性。

(四)教科書中的問題宜考慮各種問題類型對學生不同能力的培養,經縝密設

101

計後再適當的呈現。

二 二二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本研究以 TIMSS 2007 四年級與八年級的命題架構中,所佔比率較高的

「生命科學」領域來分析台港兩地國小自然教科書,未來可對 TIMSS 命 題架構中的物質科學、理化、地球科學概念加以研究分析。

(二)因時間及人力有限,本研究之研究範圍僅限於國小三~六年級自然教科 書。TIMSS 在四年級的測驗命題範圍涵蓋一至四年級,在八年級的測驗 命題範圍涵蓋五至八年級,未來研究可向下延伸到國小一、二年級,向 上延伸到國中階段,能比較整體自然科教科書中生命科學概念的分布與 問題類型差異。

(三)不同概念搭配不同的問題類型,對於學習成效是否有影響?教師教學時 及學生學習時的反應如何?未來可輔以問卷調查、學習前後測、質性訪 談等方式做更深入的研究。

10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0)。傳播內容分析法。台北:幼獅文化。

王美芬、熊召弟(2000)。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彩芬(2004)。我國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台北市立師範 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自然科學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龍錫(1990)。我國國中理化教科書部分之分析評鑑。高雄:冠一出版社。生物 多樣性國家報告-草案(2000),行政院農委會。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1998)。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台北:揚智。

司琦(1993)。兒童讀物研究。台北:臺灣商務。

全中平(2006)。台灣小學的科學教育發展與探討。基礎教育學報,15(1),95-102。

香港:中文大學。

江新合(1993)。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國小自然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 6-24。

呂紹海(2007)。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中科學史內容的分析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李正吉(2004)。桃竹苗地區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生物多樣性概念的認知 與現行教材使用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 論文,未出版,新竹。

103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新舊課程銜接理念。新舊課程銜接手冊,教育部,1-27 頁。

李遠哲(1980)。科學教育與社會的發展。載於教育資料文摘,25,45-51。

林秀玉、涂志銘、林祖強、鄭湧涇(2006)。國一學生生物概念成長與其背景、學 習與教學情況等變項的關係。科學教育月刊,292,2-14。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揚智文化。

林顯輝(1989)。我國國中地球科學及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科學本質文字敘述含量 之分析。載於台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中冊)數理教育,

頁233-255。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林顯輝(1992)。依科學教育目標分析科學教科書之方法。教育研究法學術研討會 論文輯,80-103頁。

周珮儀(2004)。我國教科書研究的現況分析與趨勢展望(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4-2413-H-110-002)。

柯淑瓊(2004)。中日國小高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新竹: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香港教育署教育統籌科(1994)。常識科課程綱要。香港:政府印務局。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署(2002)。科學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 港: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署。

陳甲辰(2001)。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明印(1998)。教科書圖表設計的理論基礎與運用。研習資訊,15(6),54-59。

陳明印(2000)。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查制度。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 展學會主編,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131-157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

104

究發展學會。

陳秀玲(2006)。國中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中「生物多樣性」概念之 分析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秋慧(2007)。國小國語文、社會和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之海洋生物多樣性內 容分析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埩淑(1995)。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課程目標教材編輯及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萬德(1998)。香港小學科學教育回顧與發展。小學自然教學第4期。香港:香港 教育學院。

郭美秀 (1993):國小自然科學課程有關地球科學教材之作問題型態分析。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八十一學年度學生學術論文賽優勝作品專輯, 333-362頁。

曾志朗(2000)。開放教科書民間審定本之問題與因應專案報告。載於中華民國八 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立法院第四屆第三會期公報,89(43),443-446。

曾靜瑩(2000)。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各版本教科書之內容分析。載於 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頁319-354)。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梁一鳴(1994,9月23日)。有關小學常識科的實施,華僑日報。

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姜蓓蒂(1990)。中美初級中學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與比較。台北:台灣師範大 學科學教育中心。

105

許國忠(1997)。國小自然科教科書評量參照標準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文馨(2003)。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在職教師及職前教師生物多樣性學科內容知識 調查與自然科生物多樣性教材之分析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張廖珮宜(2005)。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光學概念及其呈現方式之比較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瓊瑱(1996)。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國揚(2005)。教科書制度與政策變革。2009年4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2.org/edu2/modules/article/sel.php?aid=4

楊慧文(1998)。大陸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英雅(2002)。國民小學自然科教科書STS教育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一喬(2005)。台灣、中國大陸、日本國小自然科課程植物相關概念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研究所自然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新竹。

鄭光文(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天文教材之內容分析~以「月亮」

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昭宏(1994)。自然科學教科書內容中的問題類型分析。研習資訊,11(5),20-25。

劉俊宏(2005)。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科書電路學相關概念之內容分析。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歐用生(1997)。內容分析法。刊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

106

大書苑。

賴慶三(1996)。自然科學問題類型與教學發問策略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9,

635-672。

黎文傑(1997)。小學教學:常識(單元四)。香港:香港公開大學。

霍秉坤、黃顯華(1995)。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教科書的編訂。香港中文大學教 育學報, 23(2), 27-49.

鍾聖校(2000)。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魏鏞(1993)。社會科學的性質及發展趨勢。台北市:台灣商務。

蘇詠梅(2008)。從TIMSS透視香港的小學科學學習。亞太科學教育論壇,第九期,

第一冊,文章十六,2009年3月8日,取自

http://www.ied.edu.hk/apfslt/v9_issue1/sowm/cindex.htm#abstract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

32(4),2-25 。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閻立欽(2000)。大陸地區的教科書制度。刊於教科書制度研討會資料集。中華民 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4-11。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

五南。

107

二、英文部分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 Inc.

Bloss, P. E. (1986). What research says: research related to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science.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6(6), 513-517.

Carin, A. A. ; Sund, R. B. (1989),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Discovery. Columbus, Ohi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ollette, A.T. & Chiappetta, E.C.(1989).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and science

school .Columbus,OH: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ollette, A. T. & Chiappetta E. L. (1994). Science I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

Secondary Schools.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sta, A. L. (1985). Teacher behaviors that enable student thinking. In A. L. Costa

Costa, A. L. (1985). Teacher behaviors that enable student thinking. In A. L. Cos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