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與香港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現況

教科書的編寫與課程有直接的相關,教科書的編寫與科學教育的發展有關,

全中平(2006)曾指出科學教育的發展應從人、事、物等方面探討,其中科學教育 的主軸就是科學課程的發展。本節比較台灣與香港近期科學教育課程發展階段與 現況、兩地國小生物課程主題概覽,以獲得對兩地科學教科書的背景的認識。

一 一一

一、、、台灣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台灣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台灣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台灣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

教育發展是衡量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之一,國家越進步,人民接受教育的 需求越高,而受教的普及,又會進一步促成國家社會的進步,形成良性循環。台 灣地區近年來教育的發展,由於政府與民間的重視,在二十世紀的 90 年代,世 界各先進國家紛紛把教育改革視為重要的政策之一,台灣地區亦不例外。從 1994 年 4 月 10 日 410 教改聯盟,提出民間教改訴求以來,歷經多次改革,於 2000 年 9 月教育部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2000),2001 年 8 月自國小一年級開始實施。

課程標準,是課程編製的準則,目的是在確立各級學校之教育目標,規劃各 科課程發展方向,並訂定實施方法。我國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自民國十八年教育 部頒布「小學課程暫行標準」以來,到現今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已歷經十餘次的修訂。柯淑瓊(2004)將民國五十一年後的自然科發展過程整理後,

如表2-2-1。

14

15

16

二二二

二、、、台灣國小課程生物內容、台灣國小課程生物內容台灣國小課程生物內容台灣國小課程生物內容

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自然課程有別於八二年版,八二年版著重在科學知識的 獲得,九年一貫課程著重在科學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將資訊科技也涵蓋進來,

因此在課程命名上也做了改變,從以往的自然科學更改為現在的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域,內涵包括:物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自然 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經分析後發現其中涉及科學本質、科學態度、

思考智能等隸屬於方法與態度的落實,須賴教師在教學歷程中逐步引導學生達成,

融入貫穿學生各學習階段的學習活動中,難以言明學過某主題教材後,就已達成 該能力指標(李坤崇,2002)。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分為「自然界的組成與特性」、「自然界的作用」、

「演化與延續」、「生活與環境」、「永續發展」五個課題,每課題底下又分幾 個主題。「自然界的組成與特性」分成地球的環境、地球上的生物、及物質的組 成與特性三個主題;「自然界的作用」分成改變與平衡、交互作用、構造與功能 三個主題;「演化與延續」分成生命的延續、地球的歷史兩個主題;「生活與環 境」分成生活科技、環境保護兩個主題;「永續發展」分成生態保育、科學與人 文、創造與文明三個主題。

教育部公布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在國小部分,有關生物方面的內容如表2-2-2,

教材內容次主題有生命的共同性、生命的多樣性、生物體的構造基礎、動植物的 構造和功能、動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生物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與動物行為、生 殖、遺傳與演化、食品及生物科技、生物和環境、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這些教 材內容由最大的「課題」下區分各「主題」,再細分各「次主題」,各次主題下 再進一步詳列教材細目,整體架構明確。

17

表2-2-2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與生物有關與生物有關與生物有關之教材內容要項與生物有關之教材內容要項之教材內容要項之教材內容要項

課題 主題 次主題

1 自然界的組成 與特性

13 地球上的生物 130 生命的共同性 131 生命的多樣性 14 生物的構造與功能 140 生物體的構造基礎

141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142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2 自然界的作用 21 改變與平衡 213 動物體內的恆定性與調節 22 交互作用 221 生物對環境刺激的反應與

動物行為

3 演化與延續 31 生命的延續 310 生殖、遺傳與演化 4 生活與環境 42 生活中的科技 425 食品及生物科技

5 永續發展 51 保育

510 生物和環境

511 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國民中小學國民中小學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三三三

三、、、香港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發展及現況、香港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發展及現況香港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發展及現況香港小學科學教育課程發展及現況

研究者搜尋國內及香港有關小學科學教育的發展相關文獻,發現較缺乏早期 科學教育課程的發展過程,所以以下就近期的發展過程做探討。

(一)八十年代香港小學科學教育

在八十年代,香港小學一直沿用1981年編訂的「小學科學科」課程綱要 做指引,推行科學教育。課程設計的主要目標是協助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

18

方法和科學態度三方面的發展。在科學知識的層面,課程內容主要選取了學 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體驗。在科學方法的培養方面,教師訓練學生從事 科學探究時運用的方法,包括觀察、分類、推理、設計實驗和處理數據等。

在科學態度方面,「科學科課程綱要」中列出的六個教學目標中,有四個屬 於科學態度的培育。香港此階段的小學科學教育較為著重科學知識的傳授,

科學方法和態度的培養則被放於較次要的位置。另外,香港小學大量資源都 投向中、英語文教育的發展,科學教育的經費相對的十分缺乏,對科學教育 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陳萬德,1998)。

(二)新課程的發展─常識科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於1994年編訂「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結合了小學 原有的「社會科」、「科學科」、「健康教育科」,其精神在於引導兒童認 識自己及其生活環境,希望透過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令他們認識事物間的關 係,以及事物與生活的關聯。此課程的特點是把「社會科」、「科學科」、

「健康教育科」中各相關的課題綜合起來,省卻學生重複學習各科同類課題 的情況。

常識科課程共有六個學習範疇,其內容衍生自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

科學教育與科技教育三個學習領域的學習元素,包括:健康與生活、人與環 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社會與公民、國民身分認同與中華文化、了 解世界與認識資訊年代。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署於 1996 年 9 月起在全港小 學實施常識科課程。梁一鳴(1994)指出此科的最大特色,在於有系統地綜 合原來的社會、科學及健教三科的課題,並透過不同角度,使學生對知識的 學習更全面。

19

常識科的課程目標,主要分為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的學習要素。知 識方面著重認識健康的生活(包括個人的生理及心理成長,個人健康及安全 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及整個世界)、自 然世界(包括動、植物,地球、環境人之關係)、科學與科技(包括科技及 其與人類的關係)。技能方面著重訓練生活技能(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待 人接物的方法)、學習技能(包括觀察能力,操作科學器材,閱讀圖表及蒐 集資料的能力)、思考技能(包括整理及分析資料,辨別是非,明白因果及 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而態度方面則著重培養學生對人(包括與人各團 體溝通、相處和合作)、事(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對不同意見及文化都尊 重)、社會及世界(包括關心社會、世界,以及愛護大自然,支持環保)的 正確態度。學生透過課程,先掌握知識,從而培養技能,訓練思考和分析能 力,學會從經驗中解決問題(黎文傑,1997)。

常識科的課程內容在一至六年級內每個範疇都設計有不同的學習單元,

選材方面均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盡量採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低年級的選材 較集中個人、家庭和友儕,例如一年級有「我的身體」、「我的家」等單元;

二年級有「個人衛生」、「我的朋友」。中年級的選材擴展至社群、社區及 社會,例如三年級有「我們的社區」;四年級有「心理與社群健康」、「我 們的社會」、「地球」等單元。高年級的內容會涵蓋至香港、中國以及世界 和宇宙的知識,例如五年級有「我們的政府」、「香港與中國」、「資源和 環境」;六年級有「放眼世界」、「宇宙和太空」等學習單元(香港教育署 教育統籌科,1994)。

20

21

另外,《常識科課程指引 2002》裡列出各學習範疇的核心學習元素,常識科 課程分為第一學習階段(小一~小三)及第二學習階段(小四~小六)。在第一學習階 段中,主要學習內容有從生物的基本需要辨認生物與非生物的特徵;生物的基本 需要,如空氣、水、食物等;進行照顧動植物的活動;生物和其所生存的環境之 間的關係。在第二學習階段中,主要學習內容有生物的循環過程;動植物在成長 過程時外表特徵的改變,如有些動物有「變態」的明顯外觀改變;將生物依其特 徵進行簡單分類;生物和環境之間互相的影響以及生物和生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 係;介紹香港的瀕危動植物物種,提昇學生的保育觀念;人類活動會生態環境的 影響。有關生物部分的核心學習元素經整理如下頁表 2-2-4。

表 2-2-4 常識科與生物有關之核心學習元素

第一學習階段(小一~小三) 第二學習階段(小四~小六) 1.多種生物的存在,其顯著特徵及

生命過程

2.生物的基本需要 3.照顧生物

2.生物的基本需要 3.照顧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