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上述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綜合性建議,以提供教育行政、學校行政單 位、任教班級有特殊需求學生之教師、及後續研究做為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辦理課程與教學調整相關研習課程

根據本研究發現,國小普通班教師大多數僅受過特教三學分或 54 小時特教研習 課程,對於實務層面的狀況並非全能將研習課程運用在課堂中;另外,提供特教服 務的教師大多無完整教受九年一貫課程之經驗,且部分教師也表示不熟悉九年一貫

94

課程。顯示普通班教師對特教專業知能的不足,以及特教教師對普通教育課程,分 析九年一貫能力指標與學生能力和需求的符合度時,遇到較大的困難

,而影響課程與教學的調整。因此,建議教育行政單位委託各大學特殊教育系與 普通教育學者,或相關單位辦理課程與教學調整相關之研習課程,以增進特教教師 對普通教育之九年一貫課程的熟悉度,進而提升特殊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能力。

普通班教師並透過研習課程吸取特教專業知能或和學校特教教師對話諮詢、經驗分 享交流機會,相互討論,以減少課程與教學調整之困境。

(二)落實有關支援、鼓勵並照顧特殊需求學生之法令規定

教育主管機關訂定明確的規定,將有助於第一線教學現場的教師,落實並推動 提供更適宜的教育服務。能在能力許可範圍提供經費補助,協助改善普通教育環境,

如降低班級人數、減少授課時數、減少行政工作等方式 給予實質的鼓勵及協助,使 普通班教師能更有意願且能有更多的心力與時間,提供並協助班級上的特殊需求之 學生。另外,在相關立法方面,確實督導各校執行有關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規定,如 特殊需求學生成績評量辦法、特殊需求學生申請考試服務辦法、酌減班級人數規 定……等,讓特殊需求學生在普通班的學習更有法源根據,保障其接受適性教育的 權利。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與普通教育合作,營造校園無障礙的學習氛圍

建議學校能主動邀請校內特殊教育教師,參與「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或「各 學習領域課程小組」,使得課程與教學調整的理念與作法也能逐步融入普通教育課 程中,在教材編選、課程發展脈絡、編擬學校本位課程時,同時也能考量到特殊需 求學生的需要。另外,建議安排普通班與特教教師交流討論的機會,透過不同向度 得思考,激盪創造出更多溝通協調的機會 嘉惠在普通教育環境下受教得特殊需求學 生,營造校園無障礙的學習氛圍。

95

(二)建立人力與教學資源網絡,提供普通教師及特教教師使用

本研究發現,「學校無法提供人力資源(例如志工媽媽、教師助理員」對教學第 一現場的教師而言,是實施學習環境中遭遇的困境因素之一。因此,建議學校行政 單位可以結合愛心媽媽、志工團體、大專生或實習教師等人力,並提供其特殊教育 相關職前教育訓練,以協助普通班教師或特教教師進行課程與教學之調整。另外,

在教學資源方面,建議學校行政單位建立教學資源的交換平臺,使普通班教師或提 供特教服務的教師,教材教具得以互惠運用的機會。

三、對普通班教師或提供特教服務的特教教師之建議

(一)透過研習或進修以提升自我在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相關知能

本研究發現,具有特教相關專業背景的教師在執行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程度較 高,遇到困境的程度也較低。且近一年內有參與過課程與教學調整相關研習者各占 半數,但也有少數教師未能明確詳細理解課程與教學的相關資訊。因此,建議任教 於普通班教或提供特教服務的特教教師,能主動或持續參與課程與教學調整相關研 習和進修課程,以吸收新資訊與相關專業人員互相交流經驗,以提升子我在課程與 教學調整的之能。

(二)主動提出教學需求和積極爭取課程與教學調整相關配套措施

研究發現,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的過程中,有部分教師因面對困境時,不知該 如何尋求學校協助支援,且為顧及大部分學生的課程進度,僅在有限的資源內,盡 量執行課程與教學調整,但卻犧牲特殊需求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有少數教師採取主 動態度與學校溝通,爭取更多教學資源和教學空間。因此,建議普通班教師或提供 特教服務的特教教師採取主動積極態度,對學校爭取在課程與教學調整時,需要的 相關配套措施。

96

(三)組織課程與教學調整之成長團體,相互交換經驗,以完善課程與教學調整 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過程中,因特殊需求學生之個別差異大,而造成許多向度 的困境。當面臨教學第一現場的教師遭遇到這些困境時,有部分的教師會向同事共 同討論或諮詢問題,切磋教學經驗的分享,以尋求解決困境的方法。因此,建議授 課教師可以結合校內與校外相關專業人員,採用定期聚會方式,組織課程與教學調 整之成長團體,相互交換經驗,以完善課程與教學調整。

四、對未來後續研究之建議

(一)採用質性方法,蒐集更詳盡之資料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雖然能收集到許多資訊,瞭解臺東縣國小教師對特殊 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現況。但無法深入了解對有特殊需求學生授課之教 師,在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採取何種教學流程或策略方法,以及特殊需求學生在接 受課程課程與教學調整後之學習成效。因此,建議未來之研究可利用質性的方法,

深入教學現場,收集更詳盡的資料來分析。

(二)選擇其他相關專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了解各種角色的專業人員對課程與教學 調整之想法或作為

本研究僅針對國小階段,班級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普通班教師和提供特教服務的 特教教師(含資源班教師、巡迴輔導班教師、集中式特教班、特殊學校教師)為對象 進行研究。然而,執行課程與教學調整是全方位的,需要其他相關人員,例如:行 政人員、家長、學生、專業團隊等一起完成。因此,建議未來之研究可以選擇其他 相關專業人員為研究對象,了解其對課程與教學調整之想法與作為。

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

王櫻瑾(2007)。從教育調整的向度看融合教育下調整策略。屏師特殊教育,14,

56-64。

王文科(2010)。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朱坤昱(2010)。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實施課程與教學調整之調查研 究(碩士論文)。

李芷榕(2011)。國中普教與特教教師英語課程調整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

何福田、羅瑞玉(1996)。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主編),教育專業(1-30)。台北:師大書苑。

吳淑美(2004):融合班之理念與實務。心理出版社。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心理。

林鴻泰、何偲安、施玉芬、許維芳(2003)。調查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 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林坤燦、郭又方(2004)。因應個別障礙學生普通教育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試 探研究-以宜蘭縣國小輕度障礙學生為例。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6,33-64。

姜添輝(2000)。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24。

徐瓊珠、詹士宜 (2008) :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 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秦麗花、顏瑩玫(2004)。普教與特教老師以課程為核心的合作模式之行動研究。

載於特殊教育研究月刊,第 27 期第 4 篇(p59-76)。

98

張信堯(2007)。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 文)。

張英鵬(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對身心障礙資源班經營之影響與因應策略 (下)。屏師特殊教育,8,28-34。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8)。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 全國說明會。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11)。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於認知功能輕微缺損學生之應用手冊。

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a):特殊教育統計年報。臺北:編者。

教育部(2013b):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編者。

孫 扶 志 ( 2005) 。 幼 小 銜 接 中 課 程 與 教 學 的 問 題 與 因 應 策 略 成 效 之 研 究 。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 3( 1) , 59-130。

特殊教育法(2012)。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

陳燕燕、洪榮照(2009)。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課程設計之究。

特殊教育學報,29,57-86。

鈕文英(2006)。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 究。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

鈕文英(2006b)。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心理。鈕文英(2007)。

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鈕文英(2008 ): 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 融合教育。台北:心理。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2008)。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取自:http://www.ntnu.edu.tw/spc/drlusp_1/data/mas001.pdf

99

黃秀霜(1997)。國民小學教師應具備之基本能力及素養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 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91-117。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麗娟(2003)。身心障礙資源班實施指標之研究-以北區七縣市為例。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25,27-41。

黃敏玲(2008)。學前融合班課程調整對特殊幼兒 行為成效之協同行動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