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以及研究過程中所遇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未來研究上的建議

(一)本研究僅瞭解臺北市國中二年級學生與母親間對與「性」相 關議題的討論,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從不同年齡層和城鄉進行比較研究,

了解親子間性議題討論的關鍵期與適切性,適合在哪一個年齡層介入,

進而尋謀對策,加以改善,提昇親子間性議題的討論,作為親職教育的 參考。

(二)親子間對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情形欠佳,但無法確知真 正原因;本研究使用量表是將原量表修編而成,議題已確定,而這些議 題是否就是孩子期望與母親溝通討論的,值得商榷。後續若有研究,建 議先以焦點團體或進行深入晤談以收集資料,了解孩子期望要獲知什麼,

再加以深入探究,尋求解決之道,相信對親子「性」議題的溝通將更有 助益。

(三)目前親子間的溝通研究仍多注重在母親與子女間的互動,對 於家庭中的父親角色,著墨並不多,建議往後研究也能多注意父親的角 色,讓父親融入其中;畢竟「性」教育是兩性教育,由父母雙方共同參 與、共同分擔,比單由任何一方努力的效果來得佳。

二、對家庭與推行性教育的建議

性教育的推廣除了學校、社會外,家庭的參與佔了極重要的一個 環節。家庭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僅傳遞知識,更可由溝通過程 中,建立態度與價值觀,進而影響行為。因此,有以下建議:

(一)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中,多數是以母親與女兒的溝通情 形較佳,母親與兒子的溝通情形較不理想,尤其是以「青春期生理」議 題中,發現母親與兒子談論議題的頻率較少,態度也較不自在。一般人 的觀念總認為教育學生是母親的職責,父親卻鮮少直接參與教育工作,

但實際上,父親在家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性教育本身就是兩 性教育,除了母親之外,父親也是重要影響者,因此,加強宣導父親對 親子性教育的責任,發揮父親在性教育上的角色。

(二)母親與子女對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僅「偶爾」討論,可 能因為雙薪時代,親子分別忙於自己的事務,相處時間不多,很少有時 間面對面進行討論,其實可由周遭案例、社會新聞、媒體內容進行討論,

藉由彼此的觀點去了解想法,適時給予澄清,引導錯誤、疑惑的觀念,

藉由隨機討論的過程,傳遞正確的觀念與態度,建立價值觀。

(三)研究結果顯示「懷孕、避孕、婚前性行為」議題溝通情形,

不論是溝通頻率或是溝通態度均不理想。在風氣開放的社會下,青少年 初次性行為的年齡降低、婚前性行為的普遍以及未婚懷孕比例的增加。

在宣導親子性教育時,理應加強懷孕、避孕的知識及正確觀念,讓父母 清楚談論此議題並非鼓勵學生,而是防範於未然。應對學生灌輸相關的 知識與觀念,讓子女學習如何對自己的「性」負責。

(四)親子間的相處不應再是「愛在心口難開」,應由家庭、學校與 社會方面宣導,加強親子間勇於表達語言或非語言的愛、隱私、親密情

感,一方面促進父母積極參與子女的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使子女能坦然 面對「性」,讓親子間能適當地溝通。子女對「性」疑問能夠得到解答,

對談論「性」的傳統禁忌得以紓解,待將來成為父母時,也能以坦然的 態度與自己的子女討論。

(五)研究結果發現學生獲得性資訊主要來源為課堂上老師講解,

現行健康教育課程因升學主義掛帥,雖有課程與實施時間,卻因不考試,

課程多數被其他學科取而代之,並未落實正常教學;主管機關應該要推 動正常化教學,落實健康教育課程及健康教育師資之適才適用並強化老 師性教育教學知能。媒體兩性節目是母親獲得性資訊主要來源,也是學 生獲得性資訊主要來源之一,現行電視媒體及網路的方便性,有關單位 可結合公益媒體或企業,採市場區隔行銷策略製作性教育廣播節目,運 用大眾媒體與社區組織力量來推展,讓性教育融合於家庭教育、學校教 育和社會教育,並就內容加以設計與規範宣導正確性觀念,並培養學生 媒體識讀能力,讓媒體發揮最大功效,將正確的觀念傳播出去以讓更多 人受惠。

父母與子女間對有關「性」議題的溝通有其重要性,如何讓孩子在 成長過程中,營造出談「性」是自在的、是舒服的、是被允許的空間,

將有助於孩子面對生理成熟所帶來的不安與好奇,且可以幫助孩子用正 確的方式面對自己內心的渴望,對兩性關係有正確的認識。多數的孩子 希望父母以及老師能成為自己重要的性教育者,他們受到成人「性態度」

的影響既深且遠。成人對「性」的態度是性教育相當關鍵的條件,當成 人以「健康」以及「全人發展」的角度看待「性」,將更能體會自己對孩 子健康「性發展」的重要性,而能謹慎地為孩子扮演起更積極的性教育 者角色,孩子亦將能從成人正向的性態度中坦然學習。

總之,只要願意溝通,就能讓對「性」充滿疑惑與好奇的青春期學 生得到莫大的幫助,父母親有形、無形的身教和言教,都是影響學生日 後觀念、行為及對性的態度。所以,不可不慎。只要開始說了,孩子就 會知道,當他們有問題需要談時,他們就知道父母會跟他們談。重要的 是必須有同理心並接納孩子們的情緒,以及在談話時適時給予眼神的接 觸及微笑,讓孩子們卸下心防,自在且輕鬆的與父母溝通。

參考文獻 一、中文

王瑞琪(1992)。臺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方炳林(2005)。普通教學法。臺北:三民。余坤煌、林佩娟、陳根深(1995)。

臺北市國小學童家長性知識、性態度及對性教育看法之研究。臺北 市: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吳秀櫻(1987)。一般青少年與偏差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學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杏陵醫學基金會(1999)。國小高年級學生及家長性教育現況及需求研究。

臺北市:杏陵醫學基金會。

何嘉雯(1998)。臺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秀如(1992)。國小兒童性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惠生(2002)。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性態度 及危害健康行為與網路之使用。鄭丞傑、林燕卿(主持人)。臺灣性 教育協會第五屆第二次年度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

林燕卿(1998)。學校性教育。性教育。臺北:性林。

林燕卿、晏涵文(1999)。親職性教育介入效果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

12, 159-181。

邱瑞芳(2002)‧國小學童家長親子兩性議題溝通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孫毓英(1986)。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嘉穗(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親子間的性溝通、網路使用行為、性知

識與性態度及彼此間的相關性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秦玉梅、晏涵文(1987)。高職三年級學生性知識、態度和行為家長、教 師對性教育的看法調查研究。衛生教育雜誌,8,39-57。

晏涵文(1991)。生命與心理的結合。臺北:張老師出版。

晏涵文、劉潔心、鄭其嘉(2009)。臺北市五專五年級學生近三十年約會 與性行為變化趨勢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51-274。

晏涵文、劉潔心、劉捷文(2001)。國民中學健康教師性教育專業能與進 修需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6,203-229。

晏涵文、蘇鈺婷、李佳容(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性教育現況與需求。

臺灣性學學刊,7(2),1-22。

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心理。

晏涵文、劉潔心、李思賢、馮嘉玉(2009)。台灣國小、國中、高中職學 校性教育成果調查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5(2),65-80。

陳正憲(2004)。高雄市地區外籍配偶國中生子女性知識、性態度、性行 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市。

陳明月(200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親子溝通與其性知識、性態度關 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市。

陳秀玲(1998)。中部四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生第一性徵成熟狀況及性知識 和性態度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中。

張允中、林燕卿(2006)。單親家長對青春期學生「性」溝通之探討。中 華輔導學報,20,175-200。

張美皓、晏涵文(1995)。臺北市國二學生與母親溝通與性有關議題之研 究。臺灣性學學刊,1(2),14-23。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嘉真、李美枝(2000)。親子間情感行為的溯源與文化塑形。中華心理

衛生學刊,13(2),1-35。

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

黃琪瑜(1986)。青少女的月經態度及其有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單玉安、鄭其嘉、孫鳳卿(2008)。高中職學生性溝通、性態度及其受同 儕關係類型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臺灣性學學刊,14(1),

23-36。

單懷聖(1995)。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

單懷聖(1995)。臺北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婚姻與家庭生活態度及其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