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影響親子性溝通之人口學因素

Nolin & Petersen(1992)的研究指出,在親子「性」問題溝通的互 動與品質方面,父母與子女性別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研究顯示,母 女比母子好、父子或父女對「性」問題討論的範圍較廣,且女兒比兒子 持續的喜歡與父母討論「性」的事實、性的社會議題或道德關懷。余坤 煌、林佩娟與陳根深(1995)研究發現,臺北市學童家長的性知識得分 高於彰化縣,性態度也比彰化縣家長正向;學童家長的性態度會因年齡,

教育程度、職業、居住地、宗教信仰、婚姻美滿程度等不同而有顯著差 異。以下分別就父母與子女方面說明之。

一、父母 (一)性別

以性溝通來說,母子溝通性的品質比父親好 ( DiIorio, Kelly, &

Hockenberry, 1999; Feldman & Rosenthal, 2000)。廖梨伶等(2006)以國 中生和小學生為研究對象,亦指出當主要照顧者為母親時,其性議題的

討論經驗較佳。許多研究亦指出子女與母親性溝通較多,父親參與討論 很少(Fisher, 1986; Mueller & Powers, 1990 ; Bonnell & Caillouet, 1991;

Baldwin & Baranoski, 1990; Lefkowitz, Kahlbaugh, Au, & Sigman, 1998;

Lefkowitz, Romo, Corona, Au, & Sigman, 2000; Feldman & Rosenthal, 2000;

Wang, Li, Stanton, Kamali, Naar-King, Shah & Thomas. 2007; Zhang et al, 2007; Atienzo, Walker, Campero, Lamadrid-Figueroa & Gutiĕrrez, 2010;)。 另外,母親在家庭性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均較父親重要,一般來說,青少 年與母親對於性問題溝通的良好情形優於父親(Baldwin & Baranoski, 1990 ; Bennett, 1984; Bennett & Dickinson, 1980; Fox & Inazu, 1980;

Roberts et al., 1978; Welbourne, 1978)。

晏涵文等(2001)研究則明白指出父母性別不同,與子女溝通性相 關問題的頻率亦不同,母親普遍高於父親;陳明月(2000)的研究也有 相同的結果,國小高年級學童就父子與母子性問題溝通頻率及態度而言,

顯示母子性問題溝通頻率多,態度積極、正向與開放,顯著高於父子性 問題溝通頻率及態度。由於傳統的社會型態,多數人把照顧孩子的責任 歸為母親,而且受傳統的價值觀影響,大多數的家庭均是父親外出工作,

因此母親與孩子相處的機會自然多。雖然現在社會型態已慢慢轉變,但 這些傳統的社會價值觀依然存在,因此母子較父子的溝通情形較佳,自 不難想像(邱瑞芳,2002)。

翁嘉穗(2009)研究結果亦發現親子間的性溝通以母子性溝通優於 父親的性溝通。張允中等(2006)研究顯示:女性單親家長的子女性態 度及溝通狀況,較優於男性單親家長。此外,杏陵醫學基金會(1999)

的研究也指出:父母性別不同,與子女溝通「性」相關問題的頻率也不 同,母親普遍高於父親;謝佩如(2000)和賴彥君(2008)的研究也呈

現相同的結果。Marcela, Karen, & Mary(1998)所做的研究也發現,青 少年較常與母親談論性的話題,而非父親。

(二)教育程度

母親的教育程度不影響與子女間對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情形,

而父親教育程度為大學及大學以上者,與子女間之溝通,較教育程度為 高中之父親為多(Hepburn, 1983; Bonnell & Caillouet, 1991)。父母的教育 程度越高,母女間的感情、意見溝通愈佳,而母女的溝通關係愈好,則 青少女對月經的整體態度較佳(黃琪瑜,1986)。父母擁有高學歷,則較 能自各種途徑吸收新知,也較願意和學生討論各種兩性問題(王瑞琪,

1992)。陳明月(2000)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的研究,顯示子女會因 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不同在性知識有差異,但在性態度則無。母親教育程 度會影響親子間對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頻率與態度,母親教育程度 越高,親子之間的溝通越好(張美皓等,1995)。另有研究指出,父母的 教育程度對親子「性」問題溝通有所影響(Abramson, Moriuchi, Waite &

Perry, 1983)。 (三)職業

張美皓等(1995)的研究顯示,母親職業為衛生醫療人員、教師、

社工或心輔人員者,與子女的溝通情形較其他職業的母親好。

(四)其他

父母婚姻狀況和諧者,在親子溝通的分數上顯著比經常吵架、父母 雙方很少說話及其他狀況要好(孫毓英,1986);父母自覺婚姻中高度美 滿者,與子女溝通「性」相關問題的頻率高於低度美滿者;對子女的教 養態度愈關心者,與子女溝通「性」相關問題的頻率高;自覺家庭氣氛 中高度和諧者,與子女溝通「性」相關問題的頻率顯著高於低度和諧者

(張美皓等,1995;杏陵醫學基金會,1999;謝佩如,2001)。

二、子女 (一)性別

談論到有關「性」的議題時,男生較女生不自在(Mueller & Powers, 1990)。女生與母親的溝通情形較男生好(張美皓等,1995;謝佩如,2001),

而與父親間對與「性」相關議題的溝通,以男孩較佳(Fisher, 1986),母 親則與女孩談論較多與「性」相關的問題,因一般人認為性的責任是女 生的職責(Mueller & Powers, 1990),也因女孩有月經,母親與女孩有較 多的談論,父親則視為禁忌,而較少與女孩談論與「性」相關問題(Hepburn, 1983)。父親或母親對子女異性交往的相處態度,會因性別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父親或母親對女兒異性相處、交往的約束均較對男孩約束得多(吳 思霈,2004)。

(二)排行

黃春枝(1980)以國、高中學生為對象,結果發現,排行老么者的 親子關係適應度最好,其次分別為排行老大者及排行中間者,以獨生子 女的適應度最差。吳秀櫻(1987)的研究也指出無偏差行為的青少年其 排行與其親子關係有關。但單懷聖(1995)的研究中則顯示,家中的排 行對於親子關係並無顯著影響。何嘉雯(1998)研究則指出:大學生的 親子關係狀況,並不會出生序狀況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影響.

綜合上述可以得知,親子溝通之阻礙來自於父母本身與子女兩方面 的因素,且發現父母本身對親子「性」問題較無法自在的談論,在子女 方面卻認為與父母的觀念有代溝,因此不願與父母做溝通。顯然,父母 與子女間的感覺與認知皆有一段差距。另,可以發現父母和子女鮮少談 論性的問題,且多數在談論時感到不自在,對於親子溝通的家庭功能,

均未能善用在與子女溝通「性」的議題上。是故本研究即基於上述文獻 探討與實際需求,擬由親子性議題調查著手,除瞭解子女對性認知的轉 變。更希望瞭解近二十年來,國內對於親子性議題的認知是否有所變遷,

以期相關研究資料能提供國內性教育推展之參考。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六節討論,包括:研究架構、研究流程、研究對象、研究 工具、實施程序及資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