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過程及研究結果中的發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日後教 師教學與研究者未來研究的參考。

一、對教學上之建議

(一)座位類型的選擇

根據研究結果,自閉症兒童於變化式座位的社會互動表現較直列式座位來 得好,顯示變化式座位能增進研究對象的社會互動表現。就此而論,當教師在 進行需較多互動的課程或活動時,應於教室的座位環境進行適當的調整,以變 化式座位為優。如若教師希望學生能較專注於手邊的任務,或是進行講解式的 教學內容,則應以直列式座位為優先考量。

至於要選取何種變化式座位類型,亦須視學生狀況而定,如研究結果所 示,自閉症兒童本身的個人特質亦會影響互動行為的表現,也因此教師平日宜 觀察自閉症兒童於不同座位情境下的互動情形,作為日後進行座位安排時的參 考。

(二)鄰座同儕的選取

本研究於研究過程中發現同儕的特質或行為可能會影響自閉症兒童互動 的頻率,因此為增進自閉症兒童的社會行為,鄰座同儕的選取應以和自閉症兒 童較親密、熟悉度較高者為首選,雙方的互動回饋若較高,則互動頻率亦會跟 著提高。另外,教師於活動進行中,宜時刻注意彼此的互動反應,適時進行引 導,有時候自閉症兒童與人互動的方式容易造成同儕誤解,反而變成負向的互 動行為。

(三)其他增進自閉症兒童互動行為的方式

研究者於進行本研究前,曾於文獻中獲知各種提升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的 介入方案或方法,包括同儕夥伴訓練、社會故事教學、讀心課程、人際介入方 案(RDI)、VLE 輔助學習系統或藝術治療方案等,其研究結果都有不錯的成 效。因此教師可視自閉症兒童的特質以及與同儕的互動或班級特色,從中合併

或選取適合的模式,並結合座位安排此環境變項,相信能更全面性的提升自閉 症兒童的互動表現,並創造更多互動的機會。

二、對於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一)其他座位類型的介入

本研究之實驗介入僅限於直列式、群集式和ㄇ字形三種座位類型,雖然本 研究的變化式座位只在一名受試者身上看到差異,但仍可從中看出即便同樣都 是變化式座位還是有其不同之處。由於變化式座位還有其他不同的形式,如人 字形、圓形或半圓形等,因此建議未來研究亦可安排不同的座位類型,以探究 學生在不同座位中的社會互動表現。

(二)擴及其他障礙類別

本研究透過座位安排方式來探究對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的影響,發現變化 式座位能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行為的表現。因此建議未來研究除了自閉症 外,亦可擴大至其他障礙類別,如智能障礙、語言障礙或聽覺障礙等,以瞭解 座位安排方式對其他障礙學生社會互動表現是否亦有影響。

(三)研究設計方面

本研究的依變項以記錄受試者互動行為出現的百分比,且以觀察正向行為 為主,由於觀察的互動行為有限,無法完整觀察記錄受試者的其他互動行為,

且當中出現部分負向互動行為,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其他互動行為的觀 察,並可將負向互動行為的觀察納入當中。

另外,本研究控制變項之一的科目是數學,雖然實驗過程中的教學並非採 一般講解式的教學,但研究者認為和其他科目相比可能仍有其差異之處,因此 建議未來可以控制其他不同類型的科目,如社會適應、國語或休閒教育等,以 瞭解在不同科目進行座位安排的介入是否仍然對自閉症學生之社會互動表現 有影響。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大延(2005)。自閉症的社會發展。教師天地,136,54-60。

王大延、曹純瓊(1998)。示範、時間延宕及提示對增進自閉症學童自發語言 之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院學報,29,291-315。

王美懿(2008)。引導幼兒聆聽故事─以一位幼稚園的中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孔繁鐘(編譯)(2007)。DSM-IV-TR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台北市:合記圖書。(原著出版年:2000)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巨流。

朱立德(1989)。座位安排方式之探討。研習資訊,54,31-33。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民95年09月29日)。

身心障礙等級(民97年07月01日)。

李月圓(2009)。對話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課文閱讀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肖正德、肖益燦(2002)。中小學生座位編排的問題和對策。班主任,10,11-12。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杜宜展(譯)(2009)。初任教師班級經營指南(原作者:Ellen L. Kronowitz)。

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李紅梅(2010)。課堂交流研究(碩士論文)。取自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 數據庫。

李國華、王香花(2010)。我國現行中小學校座位模式的主要問題及其對策。

基礎教育參考,7,70-72。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康寧(2005)。課堂教學的社會學模式。載於吳康寧、胡宗仁、劉雲杉、吳 永軍、程曉樵、丁瑜(合著),課堂教學社會學(203-263頁)。台北市,

五南。

吳雅萍(2007)。同儕夥伴訓練對增進自閉症幼兒同儕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園會(1993)。班級經營。台北市:師大書苑。

沈維育(2006)。國中學生座位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宋維村(2000)。自閉症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 中心。

吳瓊洳(2007)。國小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同儕互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 報,24(2),27-60。

洪慧如(2002)。故事活動的催化劑─談幼稚園故事活動中的座位安排。幼教資 訊,139,14-16。

胡鍊輝(1990)。座位的玄機。師友月刊,276,24-25。

特殊教育法(民98年11月18日)。

袁紫菁(2010)。座位安排對國小學生知覺感受與班級互動之影響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民杰(2010)。怎麼坐.有關係-透視學生座位與學習效果。師友月刊,513,

67-70。

張正芬(1982)。淺談自閉症(二)。特殊教育季刊,4,5-9。

張正芬(1996)。自閉症診斷標準的演變。特殊教育季刊,59,1-9。

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綱要總綱(民97年12月05日)。

陸世豪(譯)(2004)。應用行為分析 : 行為改變技術實務(原作者:Alberto, P. A., & Troutman, A. C.)。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陳玫君(2007)。以當事人觀點為本的教學方案改善一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 生的學校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許明德、李偉成(2008)。有效課堂管理 : 營造積極學習氣氛。香港:香港大 學。

許素彬(1997)。自閉兒的困擾行為與其溝通能力缺陷。特殊教育季刊,65,

8-12。

曹純瓊(1994)。自閉症兒與教育治療。台北市:心理。

陳雅美(1999)。幼稚園方案教學團體討論之分析研究:二個不同教室之比較。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2,535-570。

陳麗卿(2008)。一名特殊需求幼兒接受融合教育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陳贇、張新、張娣(2006)。關於學生座位問題的研究:成人與學生視角。班 主任,10,6-8。

黃光雄(2003)。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湯志民(1991)。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湯志民(1992)。教室情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23,44-53。

黃金源(2008)。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載於黃金源(主編),自閉症兒童的治療 與教育(1-39頁)。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3)。班級經營:理念與策略。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慧真(譯)(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原作者:S. W. Olds & D. E.

Papalia)。台北市:桂冠。

葉至誠(200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威仕曼文化。

廖美渟(2004)。一個國中特教班語文教室言談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鳳華(2000)。自閉症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 育通論(335-368頁)。台北市:五南。

劉建明、童明均(2008)。班級管理中座位編排的常見問題及改善策略。萍鄉 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1),66-68。

鄭郁慈(2007)。國中資源班國文課教室言談結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蔡培村(譯)(1982)。教育環境評鑑(原作者:R. M. Smith, J. T. Neisworth & J.

G. Greer)。高雄市:復文。(原著出版年:1978)

蔡淑玲(2002)。心智理論暨社交技巧教學對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行為

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敏惠、鄭玉旻(1989)。座位安排方式。教育文粹,18,103-105。

劉賢如(2008)。提升普通班發展遲緩幼兒團體適應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鄭鴻根(2005)。後排現象值得關注─關於學生座位問題的調查研究。上海教育 科研,1,42-44。

蕭坤松(1998)。一個教學過程的實證例子:學生成績與座位空間分布的關係。

菁莪季刊,10(2),38-40。

戴文青(1998)。幼兒教室空間規畫─實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0,1-26。

鍾元欽(2002)。座位安排對班級互動及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嘉義縣某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鍾佳穎(2010)。座位處理對低成就學童社會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魏景銓(2005)。增進高功能自閉症的社會互動行為─以社會技巧訓練為例。國 小特殊教育,39,61-68。

藍瑋琛(2010)。自閉症學生教學策略。台北市:北市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二、英文部分

Axelrod, D., Hall, R. V., & Tams, A. (1979). Comparison of two common classroom seating arrangements. Academic Therapy, 15, 29-36.

Bull, S., & Solity, J.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Principles to Practice. New York, NY: Croom Helm.

Evans, G. W., & Lovell, B. (1979). Design modification in an open-plan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41-49.

Graetz, J. E., Matropieri, M. A., Scuggs, T. E., & Agosta, E. (2004).

Teacher-Researcher Partnerships to Improve Social Behavior Through Social Storie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9, 276-287.

Hastings, N., & Schwieso, J. (1995). Tasks and tables: the effects of seating arrangements on task engagement in primary classrooms. Educational Research, 37, 279-291. doi: 10.1080/0013188950370306.

Jones, C. J. (1992).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exceptional students:

Handicapped and gift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Kamps, D., Royer, J., Dugan, E., Kravits, T., Gonzalez-Lopez, A., Garcia, J., …

Kamps, D., Royer, J., Dugan, E., Kravits, T., Gonzalez-Lopez, A., Garcia, J.,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