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室座位安排與互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教室座位安排與互動

教室是師生教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因此座位編排是班級管理 中不可忽視的事情(劉建明、童明均,2008)。以下就教室的座位安排、不同 的座位安排類型與互動、座位安排與社會互動之相關研究分述之。

壹、教室的座位安排

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存在的個別差 異,可能來自本身內在與外在環境,也因此課堂的室內設計對他們必然有影 響。湯志民(1991)針對臺北市 125 所市立國民小學及其學生實施問卷調查,

並抽選 6 校進行觀察(全體學生)和訪問(144 名學生,男女各半),研究結果 發現學生認為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學校建築是普通教室,在下課時間最喜歡停 留或休憩的地方是教室。無疑的,教室是學生學校生活的中心所在,因此教師 除了要明瞭學生內在的個別差異外,對教室內教學情境的控制也需進一步的深 思規劃,因其對學生的學習和行為的塑造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量(許明德、李 偉成,2008;湯志民,1992;蕭坤松,1998)。而座位安排是教室情境中的一 環,因此很多學者也都指出座位安排的目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層面。

黃光雄(2003)曾指出教室的座位安排的目的是在鼓勵而不是在限制學生 間的交互影響,另外,李園會(1993)也提到座位的編排主要有下列幾個目的: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二)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三)引導學生 向上的精神。這些目的其實透露出座位安排的重要性,而學生是教室中最重要 的主角,因此教師在進行任何活動時都應該考量座位安排的適切性。

再談到座位安排對學生的重要性及影響究竟為何,就如學者許明德、李偉 成(2008)所提到,適當的座位安排有助於開展具體學習和活動,並且是一個 傳達教學信念的方式;而朱立德(1989)則認為座位安排是教學環境中的一環,

其對學生學業成就、參與感及學習態度有很大的影響;黃政傑、李隆盛(1993)

也提到班級內所發生的一切活動皆與班級的環境有關,而教學成效也與座位安 排有密切的關係,另外,胡鍊輝(1990)提出教室裡的座位安排確實影響學生

之間的互動關係,亦深深地影響每個學生的學習成就;肖正德、肖益燦(2002)

談到班級的座位編排方式是教學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學生課堂行為、學習 態度和心理發展等均有一定的影響;杜宜展(2009)也指出座位的安排應由教 師想在班級中如何進行教學來決定,並應讓來訪者知道你的教學計畫,即使教 室中完全沒有學生;戴文青(1998)亦指出教室內的桌椅安排、圍坐方式也都 決定師生間的互動方式與學生的學習品質;張民杰(2010)更認為座位安排具 有隱形的影響力,不但可促進同儕間學習,亦可增進彼此的情感和學習的樂 趣;李紅梅(2010)也提到課堂的座位編排方式是影響人際交流效果的主要原 因之一。

歸納上述學者所提,座位安排的影響層面甚廣,以下將結合蒐集之國內外 實徵研究作進一步說明:

一、與學業成就相關的研究

蕭坤松(1998)針對高中生的地理科的成績和座位與教師間距離的關係進 行迴歸分析並求其相關,該班學生高中聯考成績是均質分布,座位於開學時按 高矮排定,且一週整行互換,至期中考前並無前後座位互換情形,結果顯示座 位愈靠近老師的學生成績愈好,反之坐在後座的同學成績愈不好。

鍾元欽(2002)針對國小學生的研究亦發現無論是教師指定座位或是學生 自己選擇座位,前排學生的學業成就都較後排來得好,惟兩者的差異皆未達顯 著水準;沈維育(2006)針對國中學生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在「前列中央排」

的座位區域,學生國文科與數學科的學業成就皆為最高。國外學者 Stires(1980)

的研究亦指出不管是由學生選擇或隨機安排座位,坐在教室中央區域的學生會 有較高的成績。

以上四篇研究皆是於直列式座位之下進行與學業成就的探討,以研究對象 而言,包含有國小、國中和高中生,其研究結果皆顯示在直列式座位中,學生 坐於前排或後排位置會影響其學業成就的表現,而且前排學生成績優於後排學 生。但鍾佳穎(2010)針對國小四年級低成就學童的研究中發現,在馬蹄形座 位中低成就學生並未比直列式座位中學生的學習成效佳,其學習成績進步的主 要因素反而是上課參與及友伴的助力。由此可知影響學業成績的因素眾多,諸

如學生生理及心理層面發展、同儕團體、教師教學方式及教學環境等,但可以 確知的是座位與學業成就是具有相關的。

二、與課堂表現(注意力、專心行為、分心行為)相關的研究

Krantz 和 Risley(1972)在進行一項幼兒園老師講故事的成效研究中發現,

當幼兒以圓形或半圓形方式圍繞老師聽故事,或散開來坐時,幼兒的注意力與 持續力明顯地比緊靠在一起時來的高。研究者分析其原因,也許是:(1)每個 幼兒的視線都未被阻擋,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師或畫面。(2)各自獨立、分散的 空間,減低了幼兒間的肢體衝突。

Siang(1991)針對 22 名國中生(11 名男生,11 名女生)進行座位(直列 式座位)對學習行為影響的研究,並從中挑選 4 名學生觀察其課堂中的分心行 為。研究結果顯示不專心行為的次數和學生的座位位置有關,此外,中央位置 區最受學生喜愛,並構成一個互動區;座位的物理位置是造成聽覺、視覺問題 的原因;而學生本身的生理和情緒特質以及同儕作用亦會影響對座位的選擇。

Axelrod, Hall 和 Tams(1979)以國小一年級學童(平均年齡低於 7 至 8 歲)

為對象,比較兩種常見的教室座位安排方式(傳統排排坐和小組圍桌方式), 結果顯示:學生的專心行為在排排坐時較小組圍桌方式高。而和此篇研究類似 的還有 Wheldall 和 Lam(1987)以 ABAB 倒返設計針對特殊學校 34 名年齡介 於 12 至 15 歲的中度學習及行為困難的國中生進行專心行為的研究,結果顯 示:孩童的專心行為在排排坐時較小組圍桌方式來得好。

另外,Hastings 和 Schwieso(1995)針對小學兩個班級各三十一名學生進 行座位安排(直列式座位、群集式座位)和專注程度(task engagement)的研 究,採用 ABA 準實驗設計,A 班是直列式座位,再群集式座位,接著又是直 列式座位,B 班則是先群集式座位,再直列式座位,接著是群集式座位,其研 究結果發現兩個班級學生皆於直列式座位時專注程度較高。

以上五篇文獻的研究對象分別是幼稚園、國小以及國中生,在研究變項 中,首篇探討教室環境和幼稚園學生社會行為的關係,其中的教室環境則包含 物理、空間和建築變項,第二篇是在直列式座位下進行注意力和學習行為的探 究,後三篇則是比較兩種座位(直列式、群集式)對學生專注程度的影響,研

究結果皆發現,和群集式座位相比,學生在直列式座位時專注程度較高。整理 上述研究,可發現其相同之處在於座位的安排方式以及學生在教室中所處的位 置都會影響學生在教室中的學習。如 Wannarka 和 Ruhl(2008)所指出適當的 座位安排能有助於避免問題行為如注意力降低、減少有效教學時間的發生,因 此教師在進行座位安排時可視教學目標及活動的不同適時安排不同的座位方 式或位置,以提升學生的專心行為並減少分心行為的發生。

綜合上述座位安排的文獻,可以更清楚的瞭解座位安排是班級經營中不可 忽視的事情,亦是「境教」中的一部分,對師生皆具有潛在的影響性,其影響 的層面涵蓋了學生的學業成就、對教室活動的參與度以及在課堂上的表現等 等,而教室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地方,故座位安排最重要應該要以能 促進特殊教育教學及行為目標的達成為最終目的(劉敏惠、鄭玉旻,1989)。

貳、不同的座位安排類型與互動

教師、學生團體與班級環境三者構成班級互動模式的基本要素(黃光雄,

2003)。因此對於教室空間的規劃管理,若能創意地運用實際的空間,對學生 在課堂內的學習行為必然有巨大的影響(Evans & Lovell, 1979)。如前段所述,

教室中的座位安排為班級環境的重要環節之一,應兼顧實際的活動情形及學生 的需要來進行設計。

研究者在蒐集文獻資料後發現,大部分與座位安排相關研究的座位類型較 常見的有下列幾種:直列式(rows and columns)、馬蹄形(U-shaped、horseshoe)、 群集式(cluster)、圍圈(circle)或半圓形(semicircle)。不同的座位安排類型 有不同的學習效果,對師生、同儕間的互動交流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以下將 針對直列式(rows and columns)、馬蹄形(U-shaped、horseshoe)、群集式(cluster)

三種座位類型及對互動的影響進行詳述:

一、傳統式的座位安排(rows and columns)

又名為直列式(行列式)、排排坐或秧田式的排位法。此種型態的座位安 排方式大都以四方形的方式編排。學生可能獨自坐一張桌椅,亦或是兩人共用

一張桌椅,通常黑板、教師的講台在前面,學生的桌椅面對黑板,整體而言,

教室的桌椅呈直行排列(朱立德,1989)。Hunt(1978)認為就座於黑實圈位 置的學生與教師及其他同學之間互動較多,於空白圈位置的學生參與互動極 少,而於斜紋圈位置者參與互動之可能性則介於兩者之間(引自吳康寧,1998)

(如圖 2-1)。

圖 2-1 直列式座位

此種排位法之優點在於:

(一)使教室整齊畫一,空間得以充分利用

(一)使教室整齊畫一,空間得以充分利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