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多成分設計結合 ABAB 設計,以三種座位安排方式,對 三名國小啟智班中高年級的自閉症學生,進行社會互動行為表現的觀察,以瞭 解座位安排方式對自閉症兒童社會互動行為之影響。

由各研究階段的社會互動百分比來看,三名受試者在直列式、群集式和ㄇ 字形三種座位安排的互動表現,顯示在群集式和ㄇ字形座位百分比最高,最差 的是直列式座位,再以三人之綜合表現來看,結果亦相同。ABAB 設計介入後,

受試甲和受試丙無明顯差異,受試乙則在ㄇ字形座位之互動表現較佳。本節將 就研究的結果依各研究階段分別進行下列討論。

一、自閉症兒童在變化式座位(群集式、ㄇ字形)的社會互動表現優於傳統式 座位(直列式)

本研究使用社會互動觀測記錄表記錄受試者在不同座位安排下的互動表 現,三名受試者在互動表現上一致性的呈現在變化式座位的百分比高於直列式 座位,即使以三名受試者整體互動表現來看亦是相同的結果,此和 Rosenfield 等(1985)及 Marx 等(2000)的研究結果相同,受試者之互動行為皆在變化 式座位有較優的表現。以本研究和此兩篇研究相較,其異同之處在於:

1. 研究對象

Rosenfield 等(1985)的研究對象為 48 名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其中包 含高能力者、低能力者、高參與者及低參與者各 12 名;Marx 等(2000)的研 究對象為平均年齡 10 歲的國小四年級學生 27 名,並控制相關的個別差異包含 智力、動機和人格;而本研究之受試者為 3 名自閉症兒童,另還包含兩名同儕。

相較而言,本研究的受試者人數雖較少,且皆為自閉症,但其個別差異程度較 另兩篇的研究對象大。

2. 座位類型(自變項)

Rosenfield 等(1985)的研究比較的是直列式、群集式和圓形三種座位;

Marx 等(2000)則是比較直列式和半圓形兩種座位;而本研究探討的是直列

式、群集式和ㄇ字形三種座位類型。三篇研究中所探討的座位類型可將其歸類 為傳統式(直列式)座位和變化式(群集式、圓形、半圓形、ㄇ字形)座位。

3. 互動行為(依變項)

就三篇研究所觀察的行為來看,Rosenfield 等(1985)的研究中主要分為 專心和不專心兩種,當中的專心行為指的是能在腦力激盪的課堂中表現出能促 進討論的行為,如:發問、舉手、回答、聆聽等,而不專心行為則指干擾行為,

如:吼叫、打架,以及破壞性行為和撤離;Marx 等(2000)則是發問的頻率;

而本研究則分口語和非口語互動。整體而言,除 Rosenfield 等(1985)包含正 向及負向行為的觀察,Marx 等(2000)及本研究的行為觀察皆以能促進課程 進行的正向行為為主。

4. 研究結果

Rosenfield 等(1985)的研究結果顯示,圓形式的座位排列方式最能促進 學生的討論,其次是群集式座位,而最差的是直列式座位;Marx 等(2000)

的研究發現學生的發問頻率在半圓形座位時較直列式座位高;而本研究結果則 呈現在群集式和ㄇ字形座位的互動頻率較直列式座位高。三篇研究結果皆顯示 相對於變化式座位,直列式座位最不利於學生的互動表現。

在先前的座位安排文獻探討中發現大多數的研究對象皆是普通生,亦得知 座位對學生互動表現的影響,如吳瓊洳(2007)和李月圓(2009)兩位研究者 在進行英語教學及對話教學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座位會影響孩童的互動頻率,若 以自閉症缺乏視線接觸的互動特徵而言,在此三種座位的互動表現應呈現相同 表現,但結果顯示在變化式座位的互動表現的確優於直列式座位。表示座位安 排此環境變項對自閉症兒童亦存在影響性,即使所觀察的互動行為不同,研究 對象的特質亦差異甚大,但從研究結果中的確得到驗證,此影響性的存在從吳 雅萍(2007)、廖美渟(2004)和鄭郁慈(2007)的研究過程中所得亦有雷同 之處,顯示座位安排方式的確影響學生的互動頻率。

另外,以群集式和ㄇ字形座位中三名受試者的互動表現來看,群集式座位 中與受試甲相對而坐的是受試丙,和受試乙相對而坐的是小宜,而和受試丙相 對而坐的是受試甲;在ㄇ字形座位中,受試甲和受試乙相對而坐,受試丙則面

對教師。觀察過程中發現受試甲和其對坐同儕皆有明顯的視覺接觸,而和鄰座 同儕的互動大部分以肢體互動為主,較少直接的視線接觸;受試乙則於ㄇ字形 座位中和受試甲有較多視線接觸,於群集式座位時和小宜的視線接觸則較少,

反而和鄰座受試甲的互動較多,推測可能是和受試甲較親密的關係,且小宜亦 很少主動和受試乙互動;受試丙於群集式座位中以注視受試甲最多,而於ㄇ字 形座位時則以注視受試甲和小宜較多,在視線接觸上,大多數的情形是受試丙 注視某一同儕,但較少得到同儕回以相同的視線回饋。

綜上所述,除受試乙之外,受試甲和受試丙於群集式座位時,都和對坐之 人有較多視線接觸,而受試甲、受試乙則於ㄇ字形座位和對坐之人有較多視線 接觸,就此結果而論,亦證明 Steinizor(1950)所提出當個體能建立口語和非 口語溝通的面對面的接觸時,便能促進彼此的社會互動,而變化式座位較直列 式座位提供兒童更多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座位本身是有利於互動的,也因而使 其有較佳的互動表現。

總而言之,本研究中的受試者在三種座位安排情境下的互動表現,之所以 呈現在變化式座位上有較佳表現,主要係因「變化式座位」確實提供兒童更多 視線接觸的機會。

二、自閉症兒童在不同座位安排的互動表現深受個人特質影響

承上所述,三名受試者於三種座位下的互動表現結果以群集式和ㄇ字形座 位較優,但以觀察的百分比而言,有時候受試者會表現出直列式座位百分比高 於變化式座位,或變化式座位的百分比低於直列式座位的現象,如圖 4-1-1 受 試甲在直列式座位的第 6 個觀察點、圖 4-1-2 受試乙於群集式座位的第 8 個觀 察點。研究者根據觀察過程中所記錄,顯示受試甲當天心情很高興,對同儕的 互動態度顯得主動,相對的對同儕的互動亦會給予回應;而受試乙在當次的觀 察中精神狀況不佳,有些顯得睡眠不足,大部分時間皆專注於手上的圖卡和錢 幣,不大理會教師給的指令,對鄰座較熟悉的受試甲和其他同儕的互動回饋頻 率亦較低。

在劉賢如(2008)的研究中,發現改變座位形式並未能增進個案主動與同

儕進行互動,其原因為個案對同儕的回應較為冷淡進而影響同儕與之互動的意 願。研究者從觀察記錄和受試者互動表現百分比的呈現中亦有相同的發現,表 示受試者本身的身心狀況會影響與同儕互動的品質,包括主動性和給予回饋的 程度,進而更影響彼此雙方再次互動的意願,亦會造成即使座位本身有利於互 動,但受試者仍未能有較佳互動表現的狀況。

三、自閉症兒童於變化式座位的互動表現因人而異

在第二階段 ABAB 設計的結果顯示,受試甲和受試丙在群集式和ㄇ字形座 位的表現並無明顯差異,惟受試乙明顯於ㄇ字形座位有較高的互動百分比。以 下將針對三名受試者的結果進行討論:

(一)受試甲

就受試甲於群集式和ㄇ字形座位中的互動表現,研究者推測是受到增強方 式的影響,由於在 ABAB 設計時所進行的教學中,研究者以球形圖卡作為增強 物,再加上受試甲對圓形物品有獨特的愛好,以致在過程中發現受試甲與同儕 的互動較被動,且大多數的時間眼神都專注在黑板上的球形圖卡,對同儕的互 動亦甚少給予回饋,教師給予指令時眼神亦依舊專注在圖卡上。因此,不論在 群集式或ㄇ字形座位時的互動表現,就結果而言並無太大差異。

(二)受試乙

以障礙類別及研究者平日觀察所得,雖然三名受試者皆為自閉症者,但受 試乙較其他兩名受試者而言屬於較典型的自閉症,從其障礙類別亦可看出端 倪。因此在視線接觸的品質和頻率上都不及另兩名受試者,表現出來的接觸反 應其持續時間更短、次數更少,其外顯行為多為眼神飄忽不定、斜視或瞇眼的 方式,且互動態度大多處被動狀態。

如前段所述,在群集式座位中受試乙和小宜對坐,但兩人無明顯視線接 觸,反倒和受試甲有較多肢體接觸等非口語方式的互動,如輕拍手臂,研究者 認為是和受試甲親密度較高所致,此在蔡淑玲(2002)及 Kamps 等(2002)

的研究中發現自閉症兒童與同儕的親密度、熟悉度會影響與同儕的互動有相同 的結果;而在ㄇ字形座位時是和受試甲對坐,其視線接觸的互動更因座位的關

係明顯增多。如 Muirhead 和 Goldman(1979)指出兩個對坐之人較相鄰而坐 的兩人顯著地有更多眼神的相互接觸,再加上與受試甲熟悉度較高,且從受試 甲可得到較多的互動回饋,因此在ㄇ字形座位的互動表現較群集式座位時來得 好。

(三)受試丙

就障礙程度和特質而言,受試丙是三位受試者中障礙程度最重,且本身不 具口語能力,只會說「不要」或用叫、哭的方式表達情緒,所以在研究過程中,

只觀察其非口語互動的行為。其間給予的任務即配合圖卡的提示「拿出相同的 錢幣」。而在群集式和ㄇ字形座位的互動表現顯示略同的情形,研究者推測可 能是對練習後熟悉度的增加所致,亦即受試者已慢慢從練習中得知教師欲其達

只觀察其非口語互動的行為。其間給予的任務即配合圖卡的提示「拿出相同的 錢幣」。而在群集式和ㄇ字形座位的互動表現顯示略同的情形,研究者推測可 能是對練習後熟悉度的增加所致,亦即受試者已慢慢從練習中得知教師欲其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