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節將就本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對高中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教科書 編輯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一、對高中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教科書編輯之建議

(一)「生活化取材內容元素」圖例可平均呈現

依照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藝術生活」課程綱要,所編寫教材綱要中四大 主題為,視覺與生活、視覺與環境、視覺與傳播和視覺與文化,各有其重要性及 所欲培養的核心能力。發現三版本皆在「生活文化」部分明顯偏低,若能將圖例 在四大主題的架構下平均分配,將更能幫助學生均衡學習。

(二)「生活化取材關係元素」圖例可平均分配

高中藝術生活課程設計以強化連貫統整,銜接九年一貫課程中藝術與人文領 域理念,以及橫向呼應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科理念與內涵。那麼,九年一貫總 綱中所強調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三種關係,在研究對象教科書三版 本的取材關係元素皆有其重要性,教科書圖例的編排上應當盡可能均衡,研究對 象三版本的分配比例上皆明顯呈現不夠平均,應該在圖例編撰上盡可能平均。

二、對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一)研究內容方面

本研究之內容為檢視高中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教科書中的圖例,於各類 目的分布情形、各冊分布比例與三種版本間的相互比較,而教科書中除了圖例以 外,還有其他相關重要的內容,例如:課文與圖例的連結性、課後綜合活動引導,

教學實際現場如何運用教科書圖例說明,皆可供後續研究進行探究。另外,本研 究運用內容分析著重於量化後的數據為分析主軸,在質性部分可再進一步對教學

現場教師進行訪談,可更清楚圖例運用的選擇因素與脈絡。

(二)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針對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教科書審定資訊網公布,普通高級 中學「102 學年度上學期」教科用書一覽表中,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篇(全一 冊)通過版本有華興文化、泰宇、育達文化三種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教科書版 本,往後研究對象可採用各家出版社修訂過後之新版。另外,可針對九年一貫國 中藝術與人文視覺藝術及高中美術科,探討其與藝術生活之延續性與差異性的比 較與相關研究。亦可更深入思考教師和學生角度,對於教科書中圖例的想法其差 異性。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1)。教育研究法(增訂十四版)。臺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

王麗雁(2008)。視覺藝術教育篇-臺灣學校視覺藝術教育發展概述。載於鄭明憲(主 編),臺灣藝術教育史 (頁 105-161)。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仁潔(2005)。以「藝術生活化」為目標之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數位藝術教育 網路期刊 Journal of Digital Art Education 第七卷。

吳祖勝、林麗雲、楊馥如、黎曉鵑、蘇振明等人(2009)。高中藝術領域課程輔助 教學手冊 3 視覺應用藝術。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爵汝、郭男先(2004)。藝術教育新理念。教育研究,58,57-64。

呂佩樺(2006)。生活化英語教學的迷思:台北縣市兒童全英語補習班之研究(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李佳珣(2010)。高中地理科教材生活化實踐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臺北市。

李美蓉(2001)。後現代思考(一)生活/藝術。美育雙月刊,121,38-51。

育達文化(2011)。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篇(全一冊)。臺中:育達 文化。

林佩璇(2010)。全國學生美術比賽設計作品之意象與創造性研究-以 90~97 學年 度國高中美術班特優作品為例(碩士論文)。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

91-102。

林瑞榮(2000)。國小鄉土教材的評鑑與設計。課程與教學季刊,3(3),73-90 。 徐立璇(2010)。我國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形塑脈絡與衍生議題之研究(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泰宇出版(2010)。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篇(全一冊)。臺北:泰宇。

張英傑、張素宜(2008)。小寶貝,我把數學變簡單了!--從情境學習理論談數學 課程設計。科學教育月刊,313,7-17。

張雅茹(2007)。國小數學教科書全數教材取材生活化程度與類型之內容分析(碩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曉華(2008)。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課程綱要的研修分析。教育研究月刊,

166,54-70。

教育部(1995a)。普通高級中學藝術生活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文潭(1996)。藝術即經驗-詳介 Dewey 的美學。藝術學報,57,103-117。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 (主編),教育研究法 (頁 229-254)。臺北:師大書苑。

蔡玉玲、張靜嚳(2004)。協助學生發展數學化能力之探究。發表於 2004 數理教 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取自 http://www.mtedu.utaipei.edu.tw/

蔡美玲(2011)。高中「藝術生活」教科書之視覺文化(碩士論文)。臺南應用科技

謝朝鐘(2008)。美學與藝術教育。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145-156。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蘇葦晟(2008)。生活化科學活動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水與空氣 相關主題為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主題報導(2013 年 09 月 12 日)。創藝台灣、美力國民-美感教育五年計畫啟動。

教育部電子報。取自

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period_num=580&topical_sn=824&page=0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審定資訊網

http://review.naer.edu.tw/Bulletin/FA011.php?ash_col=1&pageshow=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 http://ndltd.ncl.edu.tw/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7aQNeU/webmge?mode=ba sic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http://artlife.hs.ntnu.edu.tw/artslife/web/index.php

Brockett, O. G. (1992)。History of the Theatre (5th ed.)《世界劇場史(下)》(張曉華 譯)。臺北:政戰學校。(原著出版於 1987)

Dewey, J.(2005)。Art as Experience 藝術即經驗(高建平譯)。北京:商務印製館(原 著出版於 1958)

Highmore, B.(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臺北:韋柏文化。

Perkins, D.(2008)。看藝術學思考(莊靖譯)。臺北:大雁文化。

二、外文文獻

Duncum, P. (1999). A case for an art education of everyday aesthetic experienc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 314-329.

Eisner, E.W. (2002). The arts and the creation of min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Freudenthal, H. (1991). Revisit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 China Lecture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10 (3), 2-10.

Posner, G. J. (1989). Making sense of diversity-the current state of curriculum studies.

Journal of Curriculum & Supervision, 4(4), 340-361.

Streefland, L. (1991). Fractions in realistic mathematics education: A paradigm of developmental research.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附錄

附錄一

壹、基本資料:(請在下列適當的□上打ˇ) 一、性 別:(1) □男(2) □女

二、教學年資:(1) □5 年以下(2) □6-10 年(3) □11-15 年(4) □16 年以上 三、任教專長:(1) □藝術領域(2) □人文社會(3) □其他_______________

貳、說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