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係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結論及研究過程中所發現之問題,提出建議。以下 分成三個部分說明:第一部分為對家長的建議;第二部分為對教育相關人員的建 議;第三部分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壹、對家長的建議

一、針對不同性別子女的需求,予以適切的教養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所知覺的父親、母親教養方式 有顯著差異,且男生比女生知覺到父、母親較多的限制與干涉。為避免過度的限 制和干涉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父母可以透過直接與孩子面對面溝通的方式,

來傳達對子女的關心與照顧,並了解其煩惱及真正的需求,適度地給予協助,但 也使其有機會可以嘗試錯誤、學習獨立自主,且相信他們有能力可以做好。此外,

父、母親應視子女的能力及特質給予適切的期待,並讓孩子也有機會可以選擇、

決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對男生而言,除了較不易知覺到父母的關懷之 外,可能本身也承受了父母較多的期望,所以父、母親應常與其溝通對話,了解 他們的想法、需求,並以實際的支持、陪伴取代過高的期望,如此對其成長較能 有所助益。

二、宜盡量避免採取低關懷、高保護的父母教養方式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較傾向採取低情感控制(低關懷高保護)的教養 方式,其子女的自卑感高於父母教養方式為高情感束縛(高關懷高保護)、理想

(高關懷低保護)及疏忽(低關懷低保護)者。在低關懷、高保護的父母教養方 式中,父母的拒絕、冷漠會讓孩子缺乏關愛與安全感,而過多的限制與干涉則減 少了讓孩子學習獨立自主、嘗試錯誤的機會,一旦他們在追求滿足或與他人競爭 的過程中遇到阻礙、失敗,很容易對自己產生一無是處、不如人等負向的心理感 受。相反地,若父母能給予孩子溫暖、關愛,經常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行為做 出回應,且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把事情做好,願意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即 使他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敗,也能在父母的關懷、陪伴之下,減少對自己的 負向評價。

貳、對教育相關人員的建議 一、輔導高自卑感的學童

研究者在整理國小兒童自卑感問卷的過程中發現,原有的五種反應程度並無 法反應某些受試學生的實際心理感受,如有學童直接在「差很多」選項的右邊寫 下另一個「差太多」的選項,或在原有的五個格子之外再另外劃格子並勾選之,

顯示他們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強烈地感覺到不如人的感受。因此,教師應主動 提供協助、幫忙,找出影響他們產生自卑感的因素,並針對不同的影響因素採取 不同的處置方式,以避免過高的自卑感影響此時期的發展,甚至是其他階段的正 常發展。此外,在班級中不宜過分強調競爭,以免強化「比較」的現象,而是應 該鼓勵學童多與自己比較,尋求自我的進步。

二、舉辦班級座談會或親職教育講座

本研究發現,父、母親教養方式不同的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自卑感上有差異。

由上述可知,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的自卑感具有密切的關係,因而教師可藉由舉

辦班級座談會或親職教育講座等活動的方式,透過親師溝通,向父母說明他們對 子女自卑感的影響性,應儘量避免對其子女有過度干涉、限制、冷漠及拒絕的養 育方式,否則將不利於孩子的發展,亦會削弱原有家庭教育的功能。並鼓勵父母 多關心、陪伴子女,讓孩子學習自己處理事情和解決問題,培養其獨立自主的能 力。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因受時間及人力的限制,未能針對全國各縣市的國小進行取樣,僅以 台中縣市公立國小的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可能會因此而影響研究結果推論的 有效性。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擴大取樣範圍,且研究對象的年齡也可向上延伸至 國中或國中以上,亦可向下延伸至國小中、低年級,以了解不同地區及年齡的研 究對象,其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卑感的關係。

二、研究內容

本研究僅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卑感之關係,並未針對自卑 感對個體之影響進行探討,故而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針對自卑感對個體 的認知、情緒及行為層面之影響進行深入地探究。而且,本研究是以整體來看自 卑感,較無法了解父母教養方式與不同層面的自卑感有何關聯,建議未來的研究 可深入探討身體、心理與社會等各層面的自卑感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係。此外,

尚有其他可能因素會影響父母教養方式與自卑感之間的關係,建議未來的研究可 再增加其他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如學童的人格特質、解釋風格和歸因方式/型態 等。也可進一步探討父親、母親教養方式之間的關係,以了解父、母親教養方式 的一致性或差異性對子女有何影響。

三、問卷編製

本研究在父母教養方式問卷中的關懷層面編製上,未採用反向題,建議未來 的研究可採用反向題,使研究者更能了解受試者有沒有清楚題意或是否專心填寫 問卷,而不是隨意填答或傾向填答社會所期待的選項。另外,在保護層面的編製 上,因其信度較低,建議未來的研究可再增加此層面的題數,或可在問卷編製前,

訪談幾位國小學童與父母相處的經驗,如此做除了能作為編製問卷的依據,亦能 使問卷內容更符合、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此外,父母教養方式問卷的因素分析 結果並不如預期,應再針對關懷及保護層面的意涵做清楚地界定、說明,以釐清 兩者之間的關係。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量化的問卷調查法來蒐集資料,僅客觀地針對變項之間的關係進行 探討,而難以對變項內容及受試者的真實想法和情況予以更深入的研究。建議未 來的研究可在蒐集量化資料之外,亦輔以深度訪談或觀察等方式,使研究更加地 深入。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0a)。育齡婦女生育率。內政統計年報。民 99 年 5 月 18 日,

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內政部統計處(2010b)。嬰兒出生狀況統計。內政統計通報。民99 年 4 月 11 日,

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

99-152。

王貞雯(2005)。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成就動機與生涯成熟之相關研究。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淑俐(1986)。台北縣市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6)。Shaffer 著。發展心理學(上 冊)。台北:學富。

王惠玿(2008)。失業家庭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方式知覺、壓力因應策略及心理健 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9)。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民 98 年 10 月27 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19882&ctNode=512 何永俞(1993)。不同家庭結構中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自尊心與偏差行為之影響

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

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秀櫻(1987)。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育楷(2006)。國民中小學資賦優異班學童父母教養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佳玲(1996)。家庭結構與子女自尊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

台南家專學報,15,203-217。

吳怡欣(1999)。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隆(2006)。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39-79。

吳雪菁(2006)。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克翰(2009)。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淡江大 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華、蔡瓊月(1999)。非理性信念、父母親教育職業水準、父母管教態度對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之影響研究。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37-66。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沙東(2005)。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可能產生自卑感。諮商與輔導,237,7。

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