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本節分三方面,首先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其次說明對課 程編製的建議,最後則說明對教學方面的建議。

一、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是探究三年級下學期一位兒童的分數概念,雖然國內 亦有人針對其它年級做過相關研究,但只能算提供少數例証。未 來研究可再針對不同年級,甚至是國中階段,再提供更多的例 証,以建構不同年級在分數情境下的解題活動類型。

此外,研究者發現此個案在不同的分數情境下(例如單位分 數內容物單一或多個的情境),會有不同的表現,因此未來的研 究可針對不同問題的情境去深入探討,各階段兒童的分數解題活 動類型。

由於發現兒童對於帶分數詞的接受程度似乎較假分數高,然 而反觀我們的教材似乎都先引入假分數的學習。因此未來的研究 可深入去探究究竟帶分數詞與假分數詞何者先引入較符合兒童 的認知發展。

二、 對課程編製的建議

雖然研究只是個案研究,無法代表所有三年級的學生,必須

研究提出了一個例証—此兒童於三年級下學期,其分數概念是位 於加法性分數。因此建議課程編製時,在此階段應可引入加法性 分數概念的問題。

另外,本研究發現兒童在進行解題時有時會訴諸內容物來進 行(例如異分母的比較)雖然課程的編排於三年級並未提及異分 母比較,但在往後異分母比較問題出現時,宜強調單位量的內容 物。研究者之所以特別提出此點,是因在教學現場及在部份教材 編排上發現,似乎有輕忽內容物對兒童的影響,所以在此特別提 出。

此外,研究者發現兒童的帶分數詞似乎較假分數詞易自發性 出現,因此建議課程的編排也可考慮先呈現帶分數詞再呈現假分 數詞的教材。

最後,我要建議的是表徵物的選擇(ex:教具),最好不要 只固定一種模式,否則易影響其概念發展。

三、 對教學方面的建議

研究者發現,唯有透過與兒童的對話才能貼近他的想法,因 此在教學過程中亦應不斷提供兒童對話機會,才有可能促進其思 考。而在分數概念的學習中,問題的情境不同(連續量情境、離 散量情境),會引發不同的想法,但有些老師可能較不重視情境

的表現。

此外,研究者也要建議在教學現場的老師們,教具的使用是 很重要的,亦不要流於只使用單一教具,而致使學生被教具制約 了。

相關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朱則剛(1994)。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書苑。

呂玉琴(1995)。數與計算教材設計對分數概念的概念處理。論文發 表於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84 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市:國 立嘉義師範學院。

李端明(1997)。「分數詞」之解題活動類型:一個國小四年級兒童之 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

李曉莉(1997)。國小二年級兒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吳宏毅(2001)。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低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7~2002)。國民小學數學教學指引(第四~十二冊)。台北:

國立編譯館。

陳瑞發(2002)。國小低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姿(1996)。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政雄(2001)。台灣北部地區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海燕(1997)。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了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錦雲(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敏晃(1993)。我國小學數學課程的編制理念。論文發表於八十一 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師院。

黃靖瑩(2002)。國小中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婉華(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能(2001)。台灣北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研究。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自強(1987)。根本建構主義~認知研究的另一種架構~。師友月刊,

76 年 2 月,30-32。

甯自強(1991)。藉由解題的活動瞭解兒童及促進兒童增加對數學的 瞭解。教師之友 32 卷,第 5 期,頁 47-51。

甯自強(1992a)。經驗計數的活動~高階單位「十」的首度引入。教 師之友 33 卷,第 5 期,頁 47-51。

甯自強(1992b)。兒童的「整數詞」意義。論文發表於第八屆科學教 育年會。高雄市高雄師範大範十二月五日。

甯自強(1993a)。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 觀點來看。科學教育月刊,1(1),頁 101-108。

甯自強(1993b)。國小低年級兒童數概念發展研究(Ι)---『數概 念』類型研究(Ι)。(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82-0111-S-023-001)。

甯自強(1993c)。單位量的轉變(一)~正整數乘除運思的啟蒙~教師 之友,34 卷第 1 期。27-34。

卷第 3 期,45-51。

甯自強(1994a)。國小低年級兒童數概念發展研究(Ι)----『數概 念』類型研究(C)。(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83-0111-S-023-001A)。

甯自強(1994b)(民 83b)。數學科新課程「數與計算」教材設計架 構探討。發表於八十三學年度國民小學新課程數學科研討會。台 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

甯自強(1995)。單位量的轉變(二)~正整數乘除運思的融合~教師 之友,36 卷第 5 期,35-44。

甯自強(1996a)。國小低年級兒童數概念發展研究(Ι)----『數概 念』類型研究(Ⅲ)。(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

NSC84-2511-S-023-005)。

甯自強(1996b)。由多單位系統看中年級的數與計算教材。載於甯自 強主編: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

66-77。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甯自強(1997a)。量的子分割(二)~真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38 卷第 4 期。頁 33-39。

甯自強(1997b)。量的子分割(三)~等值分數的引入~。教師之友。

38 卷第 5 期。頁 36-40。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的設計。論文發 表於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師院。

蔣治邦(1996)。由表徵觀點看格式的選擇。論文發表於八十四學年 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嘉義師院。

二、 英文部份

Behr, M. J. , Lesh, R. , Post, T. R. & Silver, E. A. (1993).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vier(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Behr, M.J. ,Wachsmuth, I., Post, T. R. , & Lesh, R.(1984).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15(5), 323-341.

Behr, M. , Harel, G. , Post, T. & Lesh, R.(1992). Rational number, ratio, and proportion, In Duglas, A. G. ( Ed. ) ,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296-333).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arpenter, T.P. , Fennema, E. & Romberg, T. A.(1992). Rational number. In Carpenter, T. P. , Fennema, E. & Romberg, T. A.(Ed.),

Toward a unified dislipline of scientific inquiry.

(pp. 13-47). New Jersey:

Hillsdale.

Davydov, V. V.(1982).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in children. In T. P. Carpenter, J. M.

Moser, & T. A. Romberg(Eds.)

,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A cognitive perspective. Hillsdale, NJ:LEA.

Freudenthal, H.(1983).

Didactical phenomenology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pp. 133-209). Boston:D. Reidel.

Kaput, J.(1991).

Notations and representations as mediators of constructive process. In E. von Glasersfeld(Ed.)

Radical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

Kieren, T.(1976). On the mathematical, cognitive, and instructional foundations of rational numbers. In R. Lesh(Ed.),

Number and measurement:Papers from a research workshop

(pp. 101-144).

Columbus, OH:ERIC/SMEAC.

mechanisms. In T.E. Kieren(Ed.)

Recent research on number learning.

(pp. 125-150). Columbus:ERIC/SMEAC.

Kieren, T.E.(1988). Personal Knowledge of rational numbers:Its intuitive and formal development. In J. Hiebert & M Behr(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

(pp. 162-181). Reston, VA: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Kieren, T.E.(1992).Rational numbers. In Carpenter, T.P. , Fennema, E. &

Romberg, T.A.(Ed.),

Rational and fractional numbers:from guotient fields to recursive understanding.

(pp. 49-84). New Jersey:Hillsdale.

Mack, N.K.(1995). Confounding whole number and fraction concept when building on informal knowledg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5), 422-441.

Ning , T. C.(1992).

Children’s meanings of fractional number word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 Athens , GA.

NCTM(1977).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NCTM(1980).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ing Mathematics.

Piaget, J. Inhelder, b. , & Szeminska, A.(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 New York:Basic Book.

Piaget, J.(1965).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

. New York:W.W.

Norton.

Piaget, J.(1970).

Genetic epistemolog

. Cloumbia: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1980).

The psychogenesis of knowledge and its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M. Piatelli-Palmarini(Ed.), Language and learning:

The debate between Jean Piaget and Noam Chomsk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