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結果,對於為人母親,分偶家庭、婚後住在娘家及未來之研究,

分別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為人母親者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女間在教養信念上存有代間傳遞的現象,因此身為教育下 一代的母親,要能夠警覺原生家庭的教養信念,哪些是自己認同且想延續的,哪 些又是自己不認同且不想繼續複製的。唯有自己能覺察出教養信念上代間傳遞的 重要性,有認知上的敏感度,才不會形成原本並不認同的教養行為,卻又透過有 意或無意的教養信念,實質上仍與原生家庭持續相同教養模式,呈現傳遞或複 製,因此教養信念上代間傳遞及差異的現象值得為人母親者注意和省思。

二、 對分偶夫妻的建議

現代家庭因經濟、工作、托育等許多因素和各種考量,有些夫妻必頇相隔二 地,相較於同住夫妻,分偶家庭更需注意和關心教養上的參與程度或方式、投入 時間與心力,才能保有良好的親子互動及教養共識,但良好的親子互動及教養上 的共識,並非天天相處才能擁有好的親子關係。本研究之幼兒父親雖因妻子選擇 住在娘家而未能共同生活,但夫妻雙方對於教養議題、相處模式等,皆能透過溝 通找到彼此認同的價值觀和教養方式,努力維繫親子互動和家庭成員間關係,並 且包含對長輩的關心和真誠互動,屬於互動關係良好的分偶家庭。建議分偶家庭 者需花時間和心力共構二人的價值觀,找出適合的溝通及教養方式,才不致因距 離造成隔閡。

三、對婚後住在娘家者的建議

婚後女性脫離原生家庭後,大都不易在家庭中擁有個人空間或保有個人的人 際網絡,不管是自願或非自願,對於女性來說都是一種學習和調適,更減少了原 生家庭與出嫁女兒互動的時間與機會。本研究中的家庭因家庭考量而選擇婚後住

在娘家,多少彌補了姐妹間無法照顧母親的難題,雖然住在一起可以彼此作伴照 應,但在面對幼兒的照顧和教養時,也容易因彼此教養觀的不同產生摩擦機會。

因此建議婚後仍住在娘家者,必須在教養分工及角色定位上與祖輩做好溝通調 適,不因教養問題而衍生及形成親子衝突,破壞了原有親子關係。並且要感謝長 輩的協助照顧,而非因是自己的親人就視為理所當然,將照顧幼兒的工作丟給長 輩,仍要分擔家務且將教養子女視為自己的職務,才能在共親職中有良好的互 動,並有一致的教養模式。

四、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以立意取向來尋找符合本研究條件之研究對象,本個案研究之研究結 果難以全面推論其他類經驗的對象,且僅透過半結構的深入訪談,資料分析及呈 現上難免加入研究者的主觀詮釋,難以完全客觀。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在時間、

人力充足下,可增加研究對象,並加入觀察或量表等工具,結合質化、量化資料 做更客觀的分析,並且在訪談對象中可加入祖輩與父親,透過其他家庭成員的回 饋,將可更完整呈現研究樣貌,提供後續有興趣研究此主題之研究者建議。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春美(2001)。父母知覺祖輩親職教養行為一致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岑樓(1981)。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台北:三民。

江素芬(2000)。喪偶母親之教養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帅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江素芬、劉慈惠(2003)。喪偶單親媽媽與她的孩子之間-失去臂膀之後的日子 與教養,載於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辦之「生命歷程中的 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手冊,台北。

利翠珊(1999)。已婚女性與上一代的互動關係與情感連結。中華家政學刊,28,

31-46。

利翠珊(2002)。婆媳與母女:不同世代女性家庭經驗的差異觀點。女學雜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23,179-21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

吳秋鋒(2002)。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與教養信念及參與子女學習之相關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呂翠夏( 2002b)。學前帅兒家庭之協同親職與其相關因素— 婚姻關係、性別 角色態度、與父母自我效能。國科會研究報告,計畫編號:

NSC-90-2413-H-024-021。

呂翠夏(2002a)。學前帅兒家庭之共親職與其相關因素:婚姻關係與性別角色 態度。台南師院學報,36,1-18。

李玉冠(2000)。隔代家庭祖孫關係之探討-以臺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 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報告,計畫編號:NSC87-2413-H-031-002。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育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 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雅萍(2006)。父母共親職動力歷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慧芬(2004)。大台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229-260。

洪慧芬、胡志強、陳素秋譯(2003)。Muncie, J., Wetherell, M., Langan, M.

et.(1997)原著。家庭社會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胡帅慧、周雅容(1996)。婆婆媽媽經。台北:鼎言出版社。 究,16,225-285。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究,3,276-338。

黃依茹(2006)。職業婦女知覺與娘家母親對帅兒的共教養感受及行為之研究。

葉光輝(2000)。家庭共親職互動文化類型之探討。中華心理衛生期刊,13,33-76。

葉明華、楊國樞 (1997)。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 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3,169-225。

熊秉真 (1998)。誰人之子?中國家庭與歷史脈絡中的兒童定位問題。中國家庭 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

廖玲玲(2006)。「我當媽媽了!」─新手媽媽初任母職歷程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 帅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 流。

劉慈惠(1999)。帅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

12,311-345。

劉慈惠(2001)。現代帅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 學報,14,355-405。

劉慈惠(2002)。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學者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帅兒母親教養信念 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383-427。

歐陽儀、吳麗娟(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教育心理學 報,30(2),33-5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秋雄(2002)。現代家庭價值觀之傳遞與父母因應之道。教師之友,43(2),

41-47。

蔡秋雄(2003)。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本質。載於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主 編),家庭教育學(163-212)。嘉義:濤石文化。

鍾思嘉(2000)。親職角色的成人發展觀點。應用心理研究,7,9-12。

謝秀芬(1998)。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

4,1-34。

簡美娜(1995)。台灣省兒童托育概況調查分析。社會福利,117,43-48。

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台 北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帅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西文部分

Belsky, J. (1990). Parental and nonparental care and children’s socio-emotional development: A decade review.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885-903.

Belsky, J., Putnam, S., & Crnic, K. (1996). Coparenting, parenting, and early emotional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 for Child Development, 74, 45-55.

Cohen R. S. & Weissman S.H. (1984). The parenting alliance. In R. Cohen ,B. Cohler

& S. Weissman (Eds.) ,Parenthood: A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pp33-49),New York:Guiford.

Cronin, C. (2003). First-time mothers : Identifying their need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12, 260-267.

Emery, R. E., & Tuer, M. (1993). Parenting and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In T. Luster

& L.Okagaki (Eds.), Parenting: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p. 121-148).

Hilisdale, NJ:Eribaum.

McGillicuddy-De Lisi, A.V., & Sigel, I. E. (1995). Parent beliefs are cognitions : The dynamic belief systems model . In M. H. Bornstein (Ed.), vol. 3. Handbook of parenting: Being and becoming a parent (pp. 485-508).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cHale, J. P., Kuersten-Hogan, R., & Lauretti, A. (1996).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family-level dynamics during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74, 5-26.

McHale, J. P., Kuersten-Hogan, R., & Rao, N. (2004). Growing points for coparen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Adult Development, 11(3), 221-234.

Miller, S. A. (1988). Parents’ beliefs about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9, 259-285.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keach, M. (1980). Belife, Attitudes, and Values (7 th Eds.). SanFrancisco:

Jossey-bass Ins.

Smith, J. A.(1999). Identit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and Infant Psychology,17 (3) , 281-299.

Tarkka, M-T., Paunonen, M.& Laippala, P. (2000). How first-time mothers cope with child care while still in the maternity w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se, 6, 97-104.

Thelen,E. & Smith, L. B. (1994). A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and ac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an IJzensoorn, M. H. (1992).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A review of studies in non-clinical populations. Developmental Review, 12, 76-99.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 婚後住在娘家的理由?

2. 將小孩交給母親(外婆)照顧的理由?

3. 本身教養小孩時最重視哪一方面?

食/衣/住/行/育/樂/其他 4. 母親教養小孩時最重視哪一方面?

食/衣/住/行/育/樂/其他 5. 與母親教養信念最一致的地方是哪一方面?

食/衣/住/行/育/樂/其他 6. 與母親教養信念最衝突的地方是哪一方面?

食/衣/住/行/育/樂/其他

(曾發生最衝突的事情?)

7. 與母親共同照顧帅兒的優點?

8. 與母親共同照顧帅兒的缺點?

9. 母親對一起照顧帅兒(帶孫)之看法?

10.母親對一起照顧帅兒(帶孫)之感受?

11.共親職過程中有哪些需要調適之處?

12.與母親在共親職時是否常有意見不合?

13.若與母親意見不合時通常是如何溝通?

14.先生對孩子交給外婆照顧之看法?

15.婆家對將孩子交給外婆照顧之看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