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結婚」,對大部分的女性而言是人生的另一個旅程;成為母親,則被視為女 性的另一個重要過程,而這樣的經歷與體驗,Tarkka, Paunonen 和 Laippala(2000)

認為是女性一生中很獨特的事件。婚後還能住在娘家的女兒可能不是多數,但隨 著社會變遷、雙薪家庭的增加,在工作及現實等因素的考量下,社會及家庭結構 有所改變,嫁出去的女兒不一定是潑出去的水,婚後還住在娘家的情形也成為現 代家庭的趨勢之ㄧ(朱岑樓,1981)。研究者在自己的家庭裡看到這樣的例子,

姐姐的小孩是給研究者的媽媽,也尌是外婆帶的;因此對於其他結婚後仍住在娘 家的女兒與母親在教養上之互動為何,是形成本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教養及托育子女的問題為多數雙薪家庭所苦惱(謝秀芬,1998),想要給小 孩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又怕托育的安全性及照顧不周,加上經濟的考量,教養 子女成為職業婦女困擾的壓力來源。此時若能有長輩的適時介入,也許可以紓解 親職的壓力,解決上述部分的問題。由華人的家族主義來看,家人間具有的一體 感、歸屬感、關愛感和責任感(葉明華、楊國樞,1997),祖父母容易成為雙薪 家庭選擇照顧子女的主要考慮對象(簡美娜,1995),而祖父母基於情感因素、

重視家族延續與傳承(楊國樞,1993),往往也願意擔負協助教養孫子女的工作

(胡幼慧、周雅容,1996)。

有母親幫忙照顧小孩的媽媽減少了許多育兒的困擾,由於有共同的生活經 驗,這與婆婆一起照顧幼兒或和交給保母照顧可能有所不同。但即便是同一家

人,在教養信念、認知觀念的不同下,共同教養幼兒時也可能面臨不同的問題及 感受,是否真的尌免去了教養上的摩擦?過去本土有關祖父母參與教養的研究,

多以父母缺位的隔代教養為主(歐陽儀,1998;賈浩妃,陳秉華,1999;許維素,

林志忠,2000;黃正卲,2000;李玉冠,2000;王春美,2001);在探討二代女性 教養之間的研究,也多以婆媳在教養上的差異為主要研究範疇(孔祥明,1999;

蔡晶晶,2003;莊彗君,2004;鄭玉秀,2004);直接探討母女共同教養幼兒的 相關研究有限,黃依茹(2006)曾針對職業婦女知覺娘家母親對幼兒的共教養感 受及行為進行研究。因此探究外婆與母親的共親職歷程,其所呈現之現象與面 貌,是形成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Miller(1988)表示,父母的教養信念不僅影響本身的教養方式,也對兒童 發展的每個面向產生影響,更與其他生活層面息息相關。生活習慣是從小建立 的,幼年時所建立的生活習慣對將來的行為、生活模式甚至價值觀也有一定程度 的影響。照顧者在教養過程中,形塑了幼兒的生活樣態,生活習慣在規範及應許 中養成,顯示了照顧者之教養信念,因此照顧者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每位幼兒的照顧者,都有自己的教養信念和觀點,對於如何教養在方法上也有所 不同,當想法與做法有差異時,一些問題或衝突可能尌會浮現出來。外婆與母親 在不全然相同的社會背景下成長,其教養信念是否一致,值得探討。因此探究母 女二代之間在教養信念上,是否具代間差異或有代間傳遞之現象,成為本研究的 第三個研究動機。

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開啟了本研究之路。Sigel(1995)認為信念會不斷的 演化,其表現形式源自文化經驗,個體受限於文化內涵形式,文化也形塑著個體內 涵;教養信念與教養方式之交互影響,存在於教養過程中。因此外婆與母親在共同 教養幼兒下,建構了何種共親職模式,則是研究者想航向之處。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向

成為外婆或母親,同樣都是身份及生活上的改變,代表著一種新經驗、新關 係以及新的自我。雖然外婆不是第一次教養幼兒,對於如何教養或照顧幼兒並不 陌生,但畢竟帶孫不同於帶自己的小孩,因此在心理感受及教養層面來說,也會 有不同認知與新的體驗。綜合上述,本研究希望透過質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方式,

看見婚後住在娘家的女兒與母親共同照顧幼兒時,其共親職歷程中所發生的事件 與現象;並且透過二者在幼兒生活習慣之教養方式,探討其背後所隱含的教養信 念和意涵。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教養信念上外婆與母親之異同,以及二者在教養信念 與作法上之差異和傳遞。也希望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能為婚後住在娘家的婦女及 家庭成員,這些因時代變遷所新衍生的家庭結構成員,提供一些經驗,暸解外婆 與母親共同教養幼兒時可能面臨的處境,減少磨合與嘗詴,能有更和諧的教養形 式;同時也希望藉由本研究,提供親職教育工作者一些可探究的方向。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依據本研究目的,研究者將本研究中重要名詞加以闡釋,以界定該名詞在本 研究中所代表的意涵:

一、共親職家庭

本研究所謂共親職家庭,係指結婚後仍住在娘家之女兒,與母親共同照顧幼 兒之家庭,且至少育有一名學齡前之幼兒。

二、代間傳遞

本研究所謂代間傳遞,係指上一代有目的或無目的地影響到下一代的教養態 度和行為。

三、教養信念

McGillicuddy-De Lisi 和 Sigel(1995)觀察到父母教養信念並非單一變項而發生 作用,由下列要素交互而成:界域(domains);知識(knowledge);絕對的/可能 的(absolutes / probabilities);文化(cultural);情感(affect);目標(goal);價值

(valu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為動態信念系統模型。本研究所謂教養信念,

係指主要照顧者對自己和對孩子在教養上自我價值觀的反應和自我評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