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養行為背後的思想-教養信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養行為背後的思想-教養信念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外婆與母親在共同教養幼兒時,二者可能面臨的狀 況,以及在教養幼兒生活習慣時其背後隱含之教養信念為何。由於國內文獻直接 針對女兒與母親共同教養幼兒之相關研究有限,因此本章第一節先探討教養信念 的意義、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二節則探討共親職之內涵、類型及相關研究。

第一節 教養行為背後的思想-教養信念

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對幼兒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不論是教養態度、教養行 為或教養方式等等。這些決定各種教養模式的主要因素,取決於他們抱持何種信 念,而這些教養信念又關係著其教養行為與教養方式。大部分的幼兒在家庭中展 開社會化過程,人格及生活習慣等重要概念也在家庭中奠基,因此在探究幼兒生 活習慣教養議題的同時,應探究照顧者的教養信念為何,以及不同照顧者是否因 教養信念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教養方式。本研究以婚後住在娘家與母親共同教養 幼兒的女性為研究對象,因此母女間的教養信念是否有差異或傳遞的現象,為本 研所究關注之焦點。

一、信念的定義與教養信念的內涵

Rokeach(1980)認為信念是由一個人的言行推論所得,信念亦可能是隱藏 的想法,信念會受不同文化、社經地位、性別、態度、價值觀所影響,它同時也 支配我們的言行舉止。信念包含的重要因素為有意圖、情感及價值,它們之間與 認知都有相互的關係不能單獨來談。國內學者林清財(1990)則提出信念具有三

種意義:(一)信念是我們的看法或確信某事存在的感覺,因此我們對生活週遭 的事務以及發生的事件都有信念的存在;(二)信念是一種不必加以嚴加證明便 信以為真的概念、主義或教義;(三)信念是個人知覺為事實的一些概念。

「信念」經常與態度、感覺、看法、甚至是意見相混淆,亦有學者則捨棄「信 念」這個名詞,以「觀念」一詞來描述(Goodnow,1985)。Bugental(1992) 指 出從訊息處理模式、建構觀點和互動觀點來看,認為信念的本質即為認知,是父 母對於孩子、對於教養的認知(引自 McGillicuddy-De Lisi & Sigel, 1995, p.485)。

由此看來,教養信念其實是一組價值觀念,包括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對自己和 對孩子這兩方面自我價值觀的反應、和自我評價。教養行為則受到大眾認知、社 會化過程的影響,且和社經地位、信念來源背景、以及原生家庭的教養經驗等都 有相關聯。

Mcillicuddy-De Lisi 和 Sigel (1995) 觀察到父母教養信念並非因單一變項而 發生作用,認為信念是非常複雜的。他們釐清「信念」的概念,提出信念的複合 模式,指出其中包含了八個向度,而這八個向度不僅非獨立運作而且也無法以實 驗控制。構成信念的八個向度如下:(一)建構的知識:信念包含著某些知識,

而這些知識經由經驗的建構、透過同化和調適而來。(二)知識範疇:信念會被 歸納、分類到不同的知識範疇,不同的知識範疇間可能有所區隔,也可能彼此相 關。(三)絕對或可能性:個人所持的信念,可能是絕對的、不可動搖的,也有 可能只是有這個可能性而已。(四)文化傳統:雖然信念的內涵可能因為不同文 化背景而來,但是信念在每個人身上的影響程度是因人而異。(五)情感:信念 會受到情感因素左右,而使得信念的影響力,在實質上或強度上有所差別。(六)

目標:信念會透過某些行為目標而表現出來。(七)價值:對不同信念之價值判 斷上,有程度的差別,例如認為它是否重要。(八)實踐:由核心信念所衍生出 來的其他次信念--實踐信念,會在不同情境下顯現出來;一項重要的實踐信念 是,個人在採取和執行策略時對自己能力的信念。

二、教養信念來源及影響因素

(一)教養信念的來源

1. 傳統文化

愈來愈多有關文化背景和父母教養信念的研究被重視,個人置身於社會,社 會環境又置身於文化的大系統中,所以探討父母教養信念的問題不能忽視文化層 面的意涵及影響。到底文化如何使父母認知產生影響,許多研究中發現指引父母 教養子女策略的信念系統是源自文化觀點,甚至在同一文化中研究者也發現族群 間有重大的差異存在(Harkness & Super,1996)。此外,跨文化和父母信念的關 連性也為學者所探討,Rubin(1989)的研究尌指出,文化本身可視為信念態度 和描述不同世代的信念態度和行為(引自 McGillicuddy-De Lisi & Sigel,1995,

493)。

2. 個人社會網絡

Cochran(1993)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社會網絡通常反映其在該社會結構中 的地位,網絡的範疇可能包括親戚、鄰居和朋友等。若以血緣關係來看,個人的 社會網絡可以分成血親與非血親兩類,且其研究發現,血親社會網絡的建立對女 性在扮演母職角色上有較大的影響,而非血親社會網絡則對女性在自我成長與發 展上有較大的影響。劉慈惠(2002)以十五位受過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母親為研 究對象,其中大部分受訪者的社會網絡以非血親之女性、與當事者年齡相彷者居 多,研究結果顯示現代社會的婦女在社會網絡的建構上,已從血親關係走向以非 血親關係為主,且受訪者對社會網絡的功能多持正向的看法,認為社會網絡間的 互動能提供自己在教養上實際的幫助,並給予情感上的支持與壓力的紓解。

3. 專家學者知識

專家學者的知識指的是專業人士所提供的意見與建議。Hess(1980)說明這 些人所提供的知識,通常是源自實證研究的結果,或者臨床與實務的經驗,因此 這些知識在一般人眼中往往被視為擁有高度的權威。劉慈惠(2002)的研究則指

出,受訪者對專家學者知識的看法有正、反二面的評價,其中對於母親可以更瞭 解兒童發展與需求、為人父母的角色、溝通的重要性、及建立較親密的親子關係 等方面均有正面評價;但在管教方面則有不同的評價,理由是專家的知識過度理 論與理想化,很難實際應用在教養上。

(二)影響教養信念的因素

由國內有關母親教養信念的研究中發現,下列因素對教養信念產生某種程度 的影響(莊雪芳,2004;黃財尉,2004;徐雪真,2006):

1. 年齡

不同年代面臨的思潮與概念均不相同,因此出生不同年代的母親對子女的教 養信念也會有所不同。有關年齡在教養信念上的影響,莊雪芳(2004)研究指出 母親年紀愈輕者,對孩子的行為規範及訓練越重視;羅美紅(2005)研究則顯示 母親年紀越大者,較重視孩子本身的主動性及認知思考能力。

2. 教育程度及成長背景

成長背景係指一個人自幼的成長經驗,包含學習過程、與家人的互動、家庭 氣氛等,有研究指出母親成長背景上的差異,將影響其教養觀念(翁秀梅,1995;

江素芬,2000)。有關母親的教養信念,劉慈惠(2002)研究指出母親的教育程 度,會影響主動吸收專家學者知識和建構個人社會網絡的行為,進而影響教養信 念;吳秋鋒(2002)研究提到受教程度高的母親,重視孩子特質的發展、以及外 在環境與經驗累積對孩子的影響等。莊雪芳(2004)研究結果則顯示受教程度高 的母親,其教養信念偏向現代教養觀。由以上研究可看出,孩子主要照顧者之教 育程度及成長背景,會對其教養信念產生一定影響,而在教養幼兒時有不同的認 知及做法。

3. 社經地位

社經地位不同,不但影響父母本身信念與價值觀,且對所提供的生活內容、

學習經驗、生活品質多寡、與教養方式均有不同。江素芬、劉慈惠(2003)提到 中下階層的父母在教養信念上,較重視孩子聽話的特質,中上階層者較重視孩子 內在自我特質的培養;劉慈惠(2001)研究發現,高社經地位者父母的教養信念 較易接受外來的文化,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時會重新思考傳統教養信念的合宜 性。因此,社經地位亦為影響教養信念之因素。

4. 傳統觀與現代觀

黃光國(1995)指出,傳統價值觀和現代價值觀雖是可以區辨的兩套價值體 系,但這兩套體系暨不是處於對立的兩級,也不是彼此完全獨立,相反的二者間 卻有某種的親近性。有研究以現代幼兒母親為研究對象,發現她們的教養信念受 中國傳統文化及西方文化雙重影響,不斷受到傳統與現代教養觀交互影響(林惠 雅,1999;劉慈惠,2001),這說明了因時代潮流轉變而來的傳統與現代觀念,影 響著教養信念,並且難以劃分。

5. 子女人數與家庭互動情形

莊雪芳(2004)研究發現,子女數較多的母親教養信念越趨向「服從觀」,

反之子女數較少者,家中多位長輩的精神皆專注於孩子身上,因此對孩子的教養 方式尌異於多位子女的家庭。除此之外,家人的支持以及家庭氣氛等,也都是影 響父母親教養信念的重要因素,若親戚、朋友、配偶以及社會團體提供足夠的支 持力量,則婚姻狀況以及教養信念會較朝正向的發展。但也有研究顯示,社會網 絡的支持並非全是正向的,亦有可能成為為人父母親者的壓力來源(江素芬、劉 慈惠,2003)。

總結上述這些影響因素,可了解教養信念背景變項之差異,將使其教養態 度以及教養幼兒之方式有所不同。而外婆與母親是否會因教育程度、年齡、個人 生長背景等因素差異,產生不同之教養信念,為本研究探討的內容。

三、教養信念為動態系統模式

信念會不斷演化,他們的表現形式源自於文化經驗,每個人都會受限於文化 內涵形式,文化又將形塑一個人的內涵形式,彼此間交互影響。從生態系統觀點

信念會不斷演化,他們的表現形式源自於文化經驗,每個人都會受限於文化 內涵形式,文化又將形塑一個人的內涵形式,彼此間交互影響。從生態系統觀點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