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建議

(一)注意學童的網路使用時間及網路使用活動

根據本研究的發現,網路使用的年資及上網天數等都會影響網路 素養的表現,因此研究者建議家長應注意學童每週的網路使用時間,

同時也要注意學童是否常常上網玩網路遊戲或即時通訊,以免影響其 網路素養。倘若學童是以資訊查詢為網路使用目的時,也不應太過於 鼓勵,以免影響健康。

(二)教師應密切和學童的父母溝通,矯正學童網路使用行為 在本研究中,大多數學童會因為網路上從事的活動不同而影響其 網路素養,因此研究者建議教師應多與有使用網路學童的父母溝通,

讓他們瞭解學童不應花費過多時間在網路遊戲或是即時通訊上,並且 和家長溝通建立適合該學童的輔導機制,讓學童能逐漸地矯正過度的 網路行為。

(三)加強網路法律的教材

研究者發現,家中有電腦的學生網路素養較好。但研究者認為,

當政府推廣網路使用,學校推動資訊教育時也應多注意網路法律的觀 念是否深植學童腦海,能夠引導他們表現出合乎法律的網路行為。雖 然網路的匿名性有可能會影響學童做出違法的事情,讓他們有只要沒 被看見就不算違法的僥倖心態。即便真有此情形,教育人員也不應忽 視教育的功效,如果能夠設計出合乎資訊脈動的網路法律教材,學童 的網路法律觀念和守法行為應會更為良好。

(四)家長應撥空陪孩子上網

研究者施測的學生中,僅僅有2.3%的學童表示父母親會陪他們 上網,而父母親當中有至少1人會上網的學童也在9成以上,這顯示出 即使父母親會上網,但他們陪小孩上網的機會仍然很少。而學童在接 觸網路之後,空閒時間往往會有一部分花在網路上,這些時間有可能 是學童原本和父母親談天的時段,親子之間少了溝通的機會,自然容 易產生互相不瞭解的情形,因此造成學童在上網之後感到和父母親產 生疏離的情形。研究者建議家長除了體貼孩子學習上的需求裝設網路 之外,也應陪同孩子一起上網,無論玩遊戲、查資料或聊天,至少都 應瞭解孩子的網路使用情形,讓孩子知道家長重視他們在網路上的行

為和學習情形,也願意接受網路這種科技產物,讓親子之間有共同的 話題,增添親子溝通的管道。

參考文獻

賴溪松(2005)。網路攻防實驗教材=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 & Netwrok:

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s,台北:國研院科技政策中心。

黃雅君(2000)。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及其相關設備利用情形

賴苑玲(1999)。「國小學童資訊素養與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之研究」。載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編,在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頁54-91)。台北市。

黃天助(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民中學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王正利(2003)。家庭因素對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高雄縣旗美 地區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95,35-41。

潘文福(1997)。高雄市國小資訊教師電腦素養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網路沈迷現象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7-2511-S-009-015-N)。中壢:中央大學。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J. Kuhl and J. Beckman (Eds.), Heidelberg: Springer.

Anderson,J.(l975). Literacy-A Focus on the Future. Proceedings of the Australian Reading Conference.(ED136227)

Bar-Tal, D. (1976),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John Wiley.

Bar-Tal, D., Raviv, A. and Goldberg, M. (1982), “Helping Behavior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 53, 396-402.

Chopra,S.L.(1969).Cultural Depriv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 Jouran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62(10),435-438.

Compaine,B.M.(1984).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Change: Toward a New Literacy. In Compaine, B. M. (Ed.) Issues in New InformationTechnology, 145-178.

Cooper,A. (1998).Sexuality and the internet:Surfi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

(2),181-187.

Eisenberg, N.and Fabes, R.A. (1991), “Prosocial behavior and empathy: A multimetho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Prosocial Behavior,

Park, N. and Clark, M.S. (Ed.), CA:

SAGE.

Flexner,S.B.(1987).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2nd ed.),1122. NY: Random House Press.

Fister N.A.(1992).Factors Reducing Computer Anxiety in Adult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3(2),377-A.

Gurak, L. J. (2001). Cyberliteracy: Navigating the Internet with Awareness.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192.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Vol. 6, No.2, pp. 91-100.

Irwin, P. M. (1991).

National literacy Act of 1991: Major Provisions of P.L. 102-73

.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Lyman,H.H.(1990).Libraries,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 The Bookmark, 48(3), 170-175.

Martin, C. D., Heller R. S., & Mahmoud, E. (1992). American and soviet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8(2), 155-185.

McClure,C.R.(1994).Network Literacy: A Role for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 13(2), 115,11,1,diagram.(ISSN:0730-9295)

Shelly, G. B., Cashman, T. J., & Waggoner, G. A. (1996).

Using computers: Agateway to

information

. Danvers, MA: Boyd & Fraser publishing Company.

Shaffer, D. R (1993).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3th ed. 林翠湄(譯)《社 會 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Swadener, MT., & Hannafin, M. (1987). Gend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ixth grades'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an exploratory stud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7(1), 37-42.

Staub, E. (1978),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 andMmorality: Vol. 1. Social and Personal Influences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Teicher.J. (1999).An action plan for smart internet use. Education Leadership, 56(5), 70-74.

附錄一、兒童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媒體素養問卷

(11)主要電腦及網路知識來源: ___父母;___老師;___兄弟姊妹;___同學朋 友;___書籍

(12) 上網主要從事哪些活動:查資料___;部落格___;收發e-mail___;;玩網 路連線遊戲___找人聊天___

附件二

21.我知道如何從網路上下載圖片、文字或其他檔案,並儲存於

電腦裡。 □ □ □ □ 22.我的同學到我家來用電腦,我會告訴他我的密碼。 □ □ □ □ 23.如果我在網路上遇到一個人,他告訴我他和我一樣大,

也住在我家附近,唸同一所學校,那應該是真的,我可以相信他。 □ □ □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