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以下根據本研究之研究所得提出相關之政策建議,以及本研究可延伸 之相關研究方向供後續研究參考。

一、政策建議

本研究根據實證分析之結果與研究發現,提出未來台北市研擬交通運 輸與環境品質維護之相關政策建議,說明如下:

(一)引導產業、人口往捷運沿線發展需有完善配套措施

本研究證實捷運路線、人口密度和產業員工密度是影響都市懸浮 微粒濃度之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在推廣大眾運輸導向理念,鼓勵人 口、產業往捷運沿線發展,以此減少私人運具之旅行次數,進而提高 大眾運輸使用程度時,於土地開發的同時需有完善配套措施,諸如第 二章第三節所提出的停車管理策略,透過停車場總量管制、減少停車 空間、加強捷運接駁公車路線之規劃與班次,如此才可能抑制人們使 用私人運具,進而提高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的意願,達成降低能源使用、

改善都市空氣品質之目標。倘若政府引導人口、產業往大眾運輸廊帶 聚集,在捷運沿線周邊大量開發土地並增設許多停車空間,而未有相 關之交通配套措施時,人們依舊會選擇省時、便利的私人運具在空間 上移動;如此以來,不僅大眾運輸使用率不高、浪費政府公共支出,

更有可能因為增加沿線周邊的可及性,造成都市吸引力和經濟活動力 的提高,產生更多的都市土地開發需求和活動人口,反而引發都市內 部交通擁擠和空氣汙染等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在推動大眾運輸導向,

鼓勵人們、產業往捷運沿線遷移時,若能減少內都市的停車空間並且 進行停車場總量管制,在停車不易之狀態下,將可減少人們使用機動 車輛,促使都市居民和都市就業人口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在大眾運輸 搭乘率提高之情形下,將可達成空氣品質改善之效益。

(二)加強運輸管理策略

本研究由第三章台北市空氣品質變化分析得知,捷運營運確實能 降低台北市懸浮微粒濃度,進而提昇空氣品質。除了捷運建設促使台 北市懸浮微粒濃度下降外,台北市實施單行道系統、彈性調撥車道、

公車專用道…等運輸系統管理(TSM)策略,與環保署針對移動汙染

源採行的防制措施(諸如開徵空氣汙染防制費、鼓勵使用清潔車輛等), 亦是改善空氣品質的原因之一。因此,未來台北市在管理移動汙染源 方面,除了繼續執行各項運輸系統管理與移動汙染源防制措施外,亦 可納入運輸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 TDM)5-1

(三)提高都市綠化程度

策 略,以此改變人們的運輸行為,減少旅次或改變對使用運具的種類,

進而降低移動汙染源。在加強執行運輸系統管理和運輸需求管理這兩 項運輸管理策略後,將更有助於降低台北市懸浮微粒濃度,達成淨化 空氣品質之目標。

綠色植物本身透過光合作用能吸收空氣中之汙染物質、釋放新鮮 空氣,並且能過濾空氣中之懸浮微粒、塵埃等空氣汙染物,具有淨化 空氣品質、調整都市微氣候、平衡環境水文系統等功用。而本研究透 過各行政區固定效果之實證結果亦證明,當區域內擁有較多公園綠地、

綠色植栽,該區域之懸浮微粒濃度會較低;因此,多種植綠色植物、

提高都市綠美化程度,將可提昇空氣淨化能力,改善都市空氣品質。

目前台北市為推動都市綠化、增進市容景觀,在建築基地上實施綠覆 率政策,期能透過環境規劃設計手法來提昇空氣品質。除實施綠覆率 政策外,若政府能鼓勵企業單位或開發商設置公園綠地等休憩場所,

不僅可美化都市環境、提供健康休憩場所,更可在提昇都市環境後,

吸引人口和產業往該處發展,達到環境與經濟雙贏的局面。

二、後續研究建議

在後續研究建議方面,本研究針對資料蒐集上應注意與改進的地方,

與研究過程所發現其餘相關課題可供後續之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一)相關資料之蒐集

本研究由於以里為單位,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礙於統計資料詳細 度之不足,未能納入所有空氣汙染變數(諸如行駛里程數、公園綠地 面積、開發土地面積、道路長度及面積、機動車輛數…等),因此建議 政府單位未來在統計資料上能更加細分,以補足相關研究之所需。

5-1 馮正民(2003)指出運輸需求管理為係指管理『運輸需求』,藉由改變人們的運輸行為

(Travel Behavior),來減少旅次或改變其對使用運具的種類、發生旅次之時間及次數,以

(二)大眾運輸系統停駛對空氣品質影響之探討

本研究係利用空間分析法和追蹤資料迴歸模型探討捷運營運對台 北市空氣品質之影響,建議後續研究可應用相同之研究方法探討捷運 停駛(如木柵線 5-2

(三)選取其他地區進行研究

)前後對空氣品質之影響程度,以此驗證大眾運輸 系統是否真能帶來淨化空氣品質之效益,並提供政府單位發展大眾運 輸建設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台北市」為研究範圍,探討捷運營運前後對區域空氣 品質是否有所改善,欲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套用至其他已興建或欲興 建捷運之地區,可能會因為各地區發展背景與發展條件之差異性而無 法一體適用。因此,建議可探討其他已發展捷運地區(高雄)之空氣 品質變化及其影響因素,並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此 提供政府部門未來在研擬興建區域大眾運輸建設之參考依據。

5-2 台北捷運為進行內湖與木柵捷運系統機電整合之測試,於 2008 年 12 月 6 日至 2009 年 1 月 18 日每逢周六、日木柵全線各站配合停駛,改以接駁公車作為替代方案。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1. Henry C. Perkins 著,林政剛、林國雄、洪培元、黃政賢、劉光宇編譯,

1995,『空氣汙染』,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2. 王振霖,1992,「空氣品質限制下都會發展模式之研究」,交通大學運輸 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3. 王國權,2005,「台北都會區都市發展對於都市能源消耗影響之研究」,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4. 王塗發,1998,「台灣因應二氧化碳減量排放之道」,『環耕』,12:35-43。

5.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7,「我國都市地區運輸系統管理策略對於能源 消耗與環境(空氣)汙染之影響研究」,台北市: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6. 朱健銘,2000,「土地利用空間型態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台北市。

7. 艾兆蕾,2005,「影響住宅區地價因素之空間分析-以鄉鎮與縣市為例」,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8. 行政院環保署,1991,交通運輸管理改善空氣汙染試辦辦法(Ⅲ)-加 速淘汰老舊機動車輛方案之研究。

9. 吳俊儀,2001,「先進國家空氣品質管理重點之現況研究」,『環保月刊』, 1(6):83-89。

10. 吳錫政,1995,「台北都會區空氣汙染之價格估算-特徵價格法之應用」, 中興大學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1. 呂達雄,2008,「台灣就業市場的空間」,世新大學管理學院財務金融學 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12. 呂鴻光、簡慧貞,2003,「空氣汙染減量策略分析及探討」,『工業汙染 防治』,87:1-22。

13. 李姍玫,1998,「空氣品質監測站設置之評估」,中興大學資源管理所碩 士論文:台北市。

14. 李宗益,1988,「道路空氣品質改善策略之研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 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15. 李家儂,2003,「都會區大眾運輸導向發展之規劃模式」,台北大學都市 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16. 李瑞源,1997,「空氣汙染與氣喘病發作嚴重度之關係」,中山醫學院醫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17. 李曜全、邢浩然,2002,「台北都會區空氣品質改善措施之探討」,『工 業汙染防治』,82:63-81。

18. 沈恆立,2006,「台北市空氣品質改善效益之經濟評估-特徵價格法之

應用」,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4(2):89-98。

22. 紀凱婷,2008,「台北市新推個案訂價之時間與空間相依性分析」,政治

質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9(1):33-52。

二、外文參考文獻

1. Abramson, M., Voigt, T., 1991,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154(88): 543-553.

2. Anselin, L., 1995,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LISA”, Geographical Analysis, 27(2): 93-115.

3. Anselin, L., Bera, A., 1998, “Spatial dependence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 New York, 155: 237-289.

4. Bae, CH. C., 1993, “Air Quality and Travel Behavior: Untying the Knot”,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9(1): 65-74.

5. Borrego, C., Martines, H., Tchepel, O., Salmin, L., Monteiro, A., Miranda, A.I., 2006, “How urban structure can affect city sustainability from an air quality perspective”,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 Software , 21: 461-467.

6. Camagni, R., Gibelli, M.C., Rigamonti, P., 2002, “Urban mobility and urban form: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urban expansion”, Ecological Economics, 40: 199-216.

7. Cliff, A., Ord, J.K., 1981, “Spatial Processes: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Pion.

8. Ewing, R., 1997, “Is Los Angeles-Style Sprawl Desirabl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3(1): 107-125.

9. Ghose, M.K., Paul, R., Banerjee, S.K., 2004,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vehicular emissions on urban air quality and its management in Indian context: the case of Kolkata(Calcutt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7:

345-351.

10. Heimlich, R., Anderson, W., 2001, “Development at the urban fringe and beyond: Impacts on agriculture and rural land”, Agriculture Economic Report (AER803),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1. Johnston, R., Rodier, C., Choy, M., Abraham, J., 2000, “Air quality impacts of regional land use policies”, Prepared for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ivision, Washington, DC.

12. Marshall, J.D., McKone, T.E., Deakin, E., Nazaroff, W.W., 2005, “Inhalation of Motor Vehicle Emissions: Effects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Land Area”,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39: 283-295.

13. Meinardi, S., Nissenson, P., Barletta, B., Dabdub, D., Rowland, F.S., Blake, D.R., 2008,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on the air quality of a major urban center. A case study: Milan, Ital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2: 7915-7923.

14. Miller, J.S., Hoel, L.A., 2002, “the “Smart Growth” Debate: Best Practices for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 36:

1-24.

15. Mindali, O., Raveh, A., Salomon, I., 2004, “Urban densit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 new look at old statistics”, Transportation Reaserch Part A, 38: 143-162.

16. Nebel, B.J., Wright, R.T., 1998,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ntice-Hall,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J., U.S.A, pp612-613.

17. Pemer, M., 2001,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compact city in Stockholm, Sweden”, Thematic Committee, Stockholm City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18. Samet, J.M., Dominici, F., Curriero, F.C., Coursac, I., Zeger, S.L., 2000,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20 U.S. Cities, 1987-1994”,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3(24):1742-1749.

19. Schwartz, J., Slater, D., Larson, TV., Pierson, WE., Koening, JQ., 1993,

“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hospital emergency room visits for asthma in Seattle”, 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 147: 826-831.

20. Steemers, K., 2003, “Energy and the city: density, buildings and transport”, Energy and Buildings, 35: 3-14.

21. Stone, B., 2008, “Urban sprawl and air quality in large US c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86: 688-698.

22. Upton, G., Fingleton, B., 1985, “Spatial Data Analysis by Example”, Wiley New York.

23. WHO, 1999, “Guideline for Air Qualit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4. Woodruff, T.J., Darrow, L.A., Parker, J.D., 2008, “ Air Pollution and Postneonatal Infant Mor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2”,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116(1): 110-115.

三、網頁參考文獻

1. 台北市政府,2007,「台北市年鑑 2006」,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2f854a0,取用日期:

2009 年 4 月 15 日。

2. 世 界 衛 生 組 織 , 2005 , 「 Air Quality Guidelines 」 ,

http://www.who.int/phe/health_topics/outdoorair_aqg/en/,取用日期:2009

年 4 月 9 日。

3. 江旭程,2008,「空氣品質模式介紹」。163.13.134.134/AIR/aqmodel.doc,

取用日期:2008 年 11 月 15 日。

4.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2008,「2007 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現況」,

http://sta.epa.gov.tw/nsdn/CH/development/INDEX.HTM

,取用日期:2009 年 5 月 7 日。

5.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http://www.epa.gov.tw/。

6.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移 動 汙 染 管 制 網 ,

http://mobile.epa.gov.tw/trafficcontrol.asp

,取用日期:2009 年 5 月 10 日。

7. 環 保 法 規 查 詢 系 統 , 空 氣 汙 染 防 制 法 。 http://w3.epa.gov.tw/epalaw/search/LordiDispFull.aspx?ltype=04&lname=0 010,取用日期:2008 年 11 月 5 日。

7. 環 保 法 規 查 詢 系 統 , 空 氣 汙 染 防 制 法 。 http://w3.epa.gov.tw/epalaw/search/LordiDispFull.aspx?ltype=04&lname=0 010,取用日期:2008 年 11 月 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