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 給教育者的建議-注意學生是否有線上遊戲涉入程度之相關因 素出現

(一)注意學生之背景資料及內、外在動機,促進健康

由於本研究之多項背景變項與內、外在動機均與研究 對象之線上遊戲涉入程度相關,且可以預測研究對象之線 上遊戲涉入程度。因此,要預防學生線上遊戲涉入太深,

首先可以先了解學生之背景資料、多了解學生特質,若有 線上遊戲涉入程度會較高的相關變項,便應更加注意該生 之放學後時間分配、在校課業、與同學相處、精神狀況等 各方面之變化。若是已經線上遊戲涉入程度過高的學生,

出現明顯的生理、心裡、社會方面之問題,應積極給予關 心、輔導、協助,並與家長保持聯繫,適度告知孩子的狀 況,與家長共同把關,預防學生線上遊戲涉入程度過高,

也避免後續的影響產生。

(二)減少可能導致線上遊戲涉入程度過高之動機

若發現缺乏成就感、學習意願低落、缺乏人際關係等

108

任何可能或已經導致線上遊戲涉入程度過高的學生,應給 予鼓勵與輔導,發現學生各方面的潛力與興趣,協助培養 相關技能,讓學生的生活有了重心與成就感,降低線上遊 戲涉入程度,也降低了傷害的可能性。

二、 給家庭中主要照顧者的建議-注意孩子可能涉入線上遊戲的動 機與健康的改變

(一)注意家庭中手足間之互動

本研究結果發現家庭中有手足與研究對象線上遊戲 涉入程度相關,因此,需注意家庭中手足之間的相互影 響力,若已有一位線上遊戲涉入程度偏高,或是表現出 明顯的熱衷,應該予以再教育,避免他因為涉入太深,

導致各方面健康遭受威脅,也避免他去影響家中其他的 孩子,導致雙雙陷入,有同伴一起玩、降低他的罪惡感、

共同對抗家長,情況會更加不可收拾,所以家長應多注 意孩子間的互動。

(二)家長應了解影響線上遊戲涉入程度之動機及健康相關因 素,以便早期發現

家長除了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應多了解線上遊戲!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越懂線上遊戲,越能與孩子做溝通,

109

有時甚至能夠了解孩子究竟在遊戲中尋找什麼(動機),

幫助孩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將他從虛擬世界中解 救出來,還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家長也需要了解線上 遊戲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健康方面的影響,早期發現,

早期矯正,與孩子溝通,約法三章,控制使用時間,以 免孩子陷入太深、無法自拔,若到這時候又強行剝奪他 的世界,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三)孩子使用電腦的用途與時間需要加以限制

研究結果發現父母親對於孩子使用電腦方面若較無 限制,會導致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較深,因此,孩子在學 階段,除非必要,應避免將可以自由上網的電腦擺在其 房間內,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大部分自制力可能較為薄弱,

較無法自我控制,若將電腦擺在其房間內,家長對於孩 子使用電腦的用途與時間就很難掌握,容易導致涉入程 度過高;因此家長應對孩子使用電腦的用途及時間加以 限制,多一份關心與了解,對孩子都是一種保護。

(四)多注意孩子在生理、心理及社會健康各方面的改變 孩子若在生活中、行為表現上,出現各種變化,都應 多加注意與關心,例如:吃飯配電腦、與家人互動減少、

110

白天精神不濟、脾氣變得較差,尤其是在無法上網玩遊戲 時等,這些都可能是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越來越高的現象,

此時應加以了解,並多做溝通與交流,避免線上遊戲涉入 程度過高而影響健康。

三、後續研究之具體建議 (一)測量工具可更精進

本研究在做問卷施測時,使用 GOOGLE 問卷功能,此 功能較簡易,有些細節無法設定,因此遇到有一些蒐集 到的原始資料不符合現實情況的部分,例如:學生不會計 算自己在班上的成績排名,而選錯組距,研究者就必須 在同時間選填問卷的同班同學成績中幫他找到相對位置。

因此,在問卷施測方面,可以選擇較專業、須付費的問 卷軟體公司,或是自行製作問卷網站,將一些較細節的 部分事先予以設定,例如:套用公式,這樣學生只需要輸 入相關數據,系統就會幫他算好答案,避免出錯的情況。

(二)採用不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無法做因果關係的推論,若 未來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加入縱貫性研究、個案 研究,或許可以找到更多具體影響線上遊戲涉入程度的

111

因素,對於預防學生線上遊戲涉入程度過高,能夠有更 多的方向。

112

11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5 年 11 月 1 日)。資訊科技產業創新與發展【新 聞群組】。取自

http://www.itri.org.tw/chi/rd/retrieval.asp?RootNodeId=

02A&NodeId=02A4

王友美(2006)。嘉義市中學生線上遊戲涉入程度、動機與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白育甄(2003)。網路成癮經驗對大學生學習與生活及心理社會發展影 響-網路遊戲成癮個案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台北市。

行政院法務部 (2005 年 11 月 29 日)。犯罪問題焦點。遊戲不敗 玩 家防害─線上遊戲犯罪預防網站上線啟用【新聞群組】。取自 http://www.moj.gov.tw/fp.asp?xItem=29762&ctNode=28261&m p=001

向陽公益基金會(2001 年 5 月 26 日)。e世代青少年網咖經驗調查報 告【新聞群組】。取自

http://www.tosun.org.tw/database_detail.asp?main_id=000 02

114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 解析(第三版)。台灣:五南。

林育賢(2001)。電玩暴力對學童攻擊行為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林子凱(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林鶴玲、鄭芳芳(2004 年 12 月)。線上遊戲合作行為與社會組織-以 青少年玩家之血盟參與為例。「2004 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暨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

吳聲毅、林鳳釵(2004)。Yes or No?線上遊戲經驗之相關議題研究。

資訊社會研究,7,235 -253 。

涂淑芳(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原作者: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台北:桂冠。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 年 3 月 30 日)。2010 台灣寬頻網路 使用調查報告出爐【新聞群組】。取自

http://www.twnic.net.tw/NEWS4/91.pdf

財 團 法 人 資 訊 工 業 策 進 會 ( 2010 年)。 資 策 會 資 訊 資 料 服 務 中 心 -線 上 遊 戲 市 場 報 告 。 取 自

http://www.cisc.iii.org.tw/cisc_book/login.aspx?actCod e=

MustLogin&FromURL=http://www.cisc.iii.org.tw/edb.asp

&edbType=4

115

陳怡安(2001 年 11 月 15 日)。心理防衛機轉在網際空間線上遊戲之 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8。取自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25.htm

陳淑莞(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攻擊行為相關性 之研究 ─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台南市。

陳錚中(2009)。員工知識交流行為與內外在動機間關係之研究:自我 決定理論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陳怡安(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高雄市:復文。

陳淑惠(1998)。「網路沉迷症」之初探。「Net’98 Taiwan-網路 新紀元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莊景伊(2008)。線上遊戲種類、玩家動機與成癮後果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縣。

莊春蘭(2006)。線上遊戲玩家人格特質與虛擬社群功能對於玩家行為 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馮嘉玉(2003)。國中學生電玩遊戲使用經驗、成癮傾向及其自覺健康 狀況之研究(已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馮淑芬(2005)。青少年線上遊戲人物角色扮演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116

馮嘉玉、晏涵文(2005)。國中學生電玩遊戲成癮傾向與自覺健康狀態 之關係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5),402-410。

傅健泰(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之休閒活動對睡眠剝奪及負向行為的 影響研究-以玩電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台北市。

黃葳威(2011 年 3 月 23 日)。2011 台灣網路社群親子參與調查報告【新 聞群組】。取自

https://www.win.org.tw/win/downloads/2011research.pdf

董家豪(2001)。網路使用者參與網路遊戲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戴國良(2004)。組織行為學:從企業觀點出發。台北:五南。

楊淑晴、黃凱琳 (2011) 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 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3),407 -442。

廖榮利(1995)。休閒行為與工作滿足之因素分析。社區發展季刊,

69,206-218。

蔡明春、鄭青展、林淑萍(2008)。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與 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台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27(2),143 -157。

117

鄭朝誠(2003)。線上遊戲玩家的遊戲行動與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謝易叡(2009)。不同個人特質之大學生線上遊戲涉入程度與心理健康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正煌(2011)。線上遊戲、遊戲者自尊、網路成癮對校園霸凌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蘇芬媛 (1996)。網路虛擬社區的形成:MUD 之初探性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蘇銘彥(2011)。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與線上遊戲涉入程度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Kyle(2011 年 7 月 11 日)。線上遊戲未來五年成長力驚人【新聞群 組】。取自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game/2011/ee game_11_006.htm

二、英文文獻

Anderson, K.J.(2001).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50(1),21-26.

Bartholow, B. D.,Anderson, C. A.(2002).Effects of Violent Video Games on Aggressive Behavior: Potential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118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3),283-290.

Bartle, Richard. (1996). Hearts, Clubs, Diamonds, Spades: Players who suit MUDs. Journal of MUD Research, 1(1).Retrieved from

http://www.mud.co.uk/richard/hcds.htm.

Beard, K. W. (2005). Internet addiction:A review of current assessment techniques and potential assessment questions.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8, 7-14.

Chandler, D.(1994).Video Games and Young Play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ber.ac.uk/media/Documents/short/vidgame.html Chou, C. & Hsiao, M. C.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usage, gratification

and pleasure experience: The Taiwan college students’ case.

Computer & Eduction,35(1),65-80.

Davis, R. A. (2001).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7, 187-195.

Dorman, S. M.(1998).Video and computer games: Effect on children and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67

(4),133-138.

Harris, J.(2001).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games on young children—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trieved from

http://www.homeoffice.gov.uk/rds/pdfs/occ72-compgames.pdf

http://www.homeoffice.gov.uk/rds/pdfs/occ72-compgames.pdf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