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壹、給教師及相關工作人員的建議

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為學童不可變動的背景因素,大家無法選擇 自己要擁有什麼性別與背景,但是可以選擇未來要有什麼表現。過去 的同儕關係已無法改變,但是學童可以改變現在的同儕關係。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在第一線的教師,

教師應該發揮其角色功能,亦可以根據學童的表現給予因材施教。以 下是提供給現場教師與相關工作人員參考之具體建議:

(一) 性別教育:從小做起,教師應建立學生對性別概念的認識,男 女生有各種生理、心理、行為上差異,皆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 如何正確的認識彼此,並同時包容差異、尊重對方。

(二) 同儕關係的經營與建立: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關係的重要,教 師可以有技巧的給予同儕關係較差的學童,更多的支持、提示 和示範,引導其參與團體活動,發掘自己的優點,並鼓勵學童 表現出好的那一面肯定自己,建立其正向的自我效能,並讓他

們與同儕建立良好的關係。

(三) 體型雖與一年級學童的社會行為無相關,但文獻中顯示體型對 青少年的行為亦有顯著影響,不可輕易忽視。

(四) 正向的學習環境:建立一個愉快開心的學習情境,學習的過程 遠比結果來的更為重要,教師需先調整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 影響學生。

(五) 心態上的轉變:家庭社經地位低的學生,對自己較無信心,亦 產生較多問題行為,行為發生時,先讓學童的情緒冷靜下來,

之後再與其討論事件發生的原因與過程,並以正向的態度處理,

同理學生的立場,一起思考更好的解決方法。教師可以提供他 們成功表現的機會,並給予鼓勵,增加其自信心,從學生的心 態去改變其行為表現,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

貳、給家長的建議

對家長的建議,在學童進入教育階段前,家庭是他最熟悉的地方,

也是學習成長的主要環境,此段時期也是人格養成的重要階段,但是 傳統的觀念常常在不知不覺影響孩子,比如:對男生比較寬容,男生 頑皮是正常的、成績好才是好小孩。這些傳統觀念常常會造就孩子的 刻板印象,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從家庭教育做起。以 下是提供給家長參考之具體建議:

(一) 性別平等的態度與觀念:性別教育從小做起,父母對子女不論 男女都應改給予正向的支持、讚美、關心,不應該有兩套標準。

(二) 親子時間:父母應與孩子建立良好、正向的互動關係,亦建立 其自信心,與家長互動的同時也在學習未來如何與他人互動,

家長應該也要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

(三) 文獻探討中發現,體型對青少年的行為有重大影響,父母從小 應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身體是學習的第一步。

(四) 對於成績表現較差的孩子,不應該直接給予處罰,父母應同理 孩子的立場,並充分溝通,理解原因,讓孩子繼續保持學習的 興趣與動機,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五) 對自己較無自信、負向行為較多的孩子,父母應鼓勵孩子用正 確定方式排解情緒,比如說運動,並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立孩子思考的習慣與成功的經驗,增加其自信心。

參、未來研究

本研究針對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幼兒園同儕社會地位、小一體 型、學業成就探討其與社會行為之關聯,但是影響行為的因素非常多,

多數的文獻都著重於後天的因素探討,除了本研究提出的因素外,先 天的因素,近年來十分熱門議題,如大腦發展、神經科學,都還有很 多探索的空間。相關研究中縱貫性的研究較少,如果能夠長時間持續 追蹤學童的行為,相信更能夠找出並解釋其社會行為,亦可以發現其 他影響社會行為的因素。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 學報,2,99-151。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朱敬先(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4,261-274。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 年 11 月 1 日)。體重管理、飲食、

運動【新聞群組】,取自: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Article.

aspx?id=201111010004&Class=2&parentid=201109290001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 年 4 月 4 日)。肥胖防治要從小紮根

【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We b/News/News.aspx?No=200712250291

吳宗浩(2010)。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探討(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承珊(2000)。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武典(1978)。社會計量法。臺北:東華。

李宜芸(2009)。國小低年級學童之家庭背景、課後照顧對其學習行 為、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周玉真(1992)。青少年身體意象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0,64-73。

周玉真(1992)。青少年身體意像、自我概念、班級同儕關係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兆偉(2014)。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同儕關係與偏差 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市。

林宜親和林薇(2000)。青少年體型意識與節制飲食行為之研究。中 華衛誌,19(1),33-41。

林惠雅(2006)。父母婚姻衝突因應、教養聯盟、子女性別與幼兒社 會能力之探討,法律與家庭研討會,中央研究院,台北市。

林雯菁(2001) 。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邱招婷(2002)。國民中學青少年次級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 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穗中和葉連祺(1995)。雙向度社會計量地位分類方法。教育與心 理研究,18,19-50。

孫扶志(2005)。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與因應策略成效之研 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59-129。

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德宣(2012)。品德教育課程融入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能力發展效 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安君(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 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 雄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和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章宏智和程瑞福(2010)。兒童運動參與社會心理因素對身體質量指 數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50-60。

郭玉燕(2006)。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利社會行為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陳秀慧(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親子依附關係、同儕關 係與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高雄市。

陳怡君(2007)。幼兒園中受忽視與受爭議幼兒的社會能力探討(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美芝(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 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市。

陳若琳(2001)。父母親的教養目標及行為對幼兒社會能力的影響。

中華家政學刊,30,31-48。

陳若琳(2002)。母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

中華家政學刊,35,51-78。

陳淑敏(譯)(2006)。社會人格發展(第五版)(原作者:David R.

Shaffer)。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年:2005)

陳幗眉和洪福財(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家瑜(譯)(2009)。社會心理學(原作者:Baron, R.A., Byrne, D., &

Branscombe, N.R.)。臺北市:心理。

曾惠敏(1994)。國一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一個國中教室的觀察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游淑芬(1993)。母親親職壓力與兒童社會設為關係之研究—一般兒 童和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黃大峰(2006)。國小學童自尊、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德祥(1991)。社會計量地位分類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

38,53-69。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毅志(2003a)。「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 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

1-31。

黃毅志(2003b)。教育研究中的「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 析。教育研究集刊,51(4),43-71。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臺北市:五南。

鄒啟蓉 (2000)。 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

(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臺北市政府(2012 年 3 月 15 日)。小朋友幾歲的時候可以進入小學

臺北市政府(2012 年 3 月 15 日)。小朋友幾歲的時候可以進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