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行為的關聯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五節 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行為的關聯

男生女生大不同,在社會行為中也是如此,不知是不是過去的刻

板印象僵化了男生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還是女生天生就比較擅長人 際關係的處理呢?以下就國內外探討性別對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進行 歸納整理。

針對國中學生性別與社會行為的研究,Kurdek 和 Krile(1982)發 現國中女生在人際關係中,擁有較好的社交覺察能力,故較能表現更 多正向的社會行為,例如同理心,所以較受同儕的歡迎。Schiamberg

(1988)認為女生較重視個人人際關係,在處理人際關係上採取較親 和的方式解決,因此一般女生的社會能力較男生佳,同儕關係也較好。

研究發現國中青少年同儕關係中,女生優於男生,因為女生表現出更 多利社會行為(邱招婷,2002;涂秀文,1999)。石培欣(2000)以同儕 關係問卷調查國中男女學生的同儕關係與性別之關聯,男女生的平均 分數有顯著差異,國中女生的同儕關係得分表現優於國中男生之得分,

因為女生花較多時間和精力處理同儕關係,而男生卻在同儕關係中較 女生更容易表現出負向的社會行為。林世欣(2000)利用「同儕關係量表」

請國中學生自評,以 Likert 四點量表來給分,量表內容包括「友誼」、

「社交焦慮」、「模仿」三個層面,女生的整體自評及整體他評同儕關 係都比男生好,研究顯示女生的同儕關係高於男性,女性較男性表現 較少負向的社會行為。Cheng (2009)提到男生之外顯攻擊行為分數明顯 高於女生,外顯攻擊中約 95%為男生,攻擊行為的多寡能預測青少年 的同儕拒絕。

針對幼兒性別與社會行為的研究,Block(1983)的研究指出女生與 男生的社會行為表現會有所不同,例如男生比女生有更多攻擊行為、

男生也較女生容易表現不當的社會行為。吳承珊(2000)使用游淑芬 的兒童社會行為量表,對象為幼兒園大班幼兒,研究顯示女生的利社 會行為多於男生,而攻擊和分心行為則男生多於女生。林惠雅(2008)

研究學齡前幼兒性別與社會能力之的關係,研究發現女生的社會能力 優於男生。

針對國小學童性別與社會行為的研究,顏秀真(2000)使用同儕評量 法探討性別與社會計量地位的關係,對象為國小一年級的學童,發現 女生比較容易被同儕提名為受歡迎者,男生容易被提名為被拒絕者,

且其研究指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表現反社會行為。林雯菁(2001)以 929 位國小四~六年級學童為對象,發現男生比較容易被歸為受歡迎及被 拒絕的地位,亦發現學小高年級的男生比女生更容易表現反社會行為,

女生的社交能力較男生佳。陳美芝(2005)、黃大峰(2006)和郭玉燕(2006) 皆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可發現針對國中學生性別與社會行為的研 究數量最多,其次為國小學童與幼兒,亦可發現以上研究結果均顯示 女生的利社會行為較男生為佳。

綜合以上文獻,可歸納出(一)男生較女生更容易表現出負向的 社會行為;(二)女生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表現較多正向的社會行為;

(三)女生較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擁有較好的社會能力。因此,可發 現性別是與社會行為相關的其一變項。

貳、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行為的關聯

家庭社經地位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學童的物質生活,以下就國內外 探討家庭社經地位對社會行為的相關研究進行歸納整理。

針對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與社會行為的研究,簡茂發和朱經明

(1982)針對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生研究其同儕關係,研究結果顯示 家庭社經地位與同儕關係有顯著正相關,進而影響國中學童的社會行 為表現。Brown(1989)的研究指出國中學生的家庭社經地位、種族,

對其同儕關係是有所影響,社經地位低容易被同儕拒絕,落入拒絕組 的學童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低成就、暴力、輟學等行為問題。針 對幼兒家庭社經背景與社會行為的研究,鄒啟蓉 (2000)研究發展遲緩 的幼兒的社會行為表現,使用自編的學齡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表,研 究結果發現低社經地位的幼兒,表現較多分心、過動的負向社會行為。

針對國小學童家庭社經背景與社會行為的研究,簡茂發(1983)

在探討 228 名國小四~六年級學童的同儕關係,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 位對學童的同儕關係成正相關,表示家庭社經地位越高者,其學童同 儕關係更佳。王柏壽(1989)的研究針對國小學童使用同儕接納評定 量表、教師喜愛評定量表、兒童社交能力問卷,其研究發現由於家庭 社經地位的差異,學童的物質生活也不同,導致其價值觀念的差異,

低社經地位的學童因為物質生活較差,導致表現出退縮的行為。徐慶 娟(1996)以國小三、五年級學童為對象,以 Coie 和 Dodge(1988)的 社會計量法評量學童在班級中的同儕社會地位,其研究結果發現兒童 同儕地位與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社經地位高的學童,受到同儕 歡迎,擁有較好的社會能力。羅瑞玉(1997)使用國小學生利社會行 為調查表,研究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的利社會行表現,其研究結果發現 家庭社經地位中上的學童比社經地位中下的學童,表現較多的利社會 行為。Keiley 等人(2000)研究結果顯示,來自低社經地位的學童,

其負向社會行為明顯多於來自高社經地位的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是可 預測未來問題行為(例如攻擊行為)的因素之一。蔡其螢(2004)探 討國小中年級學童的同儕關係,研究發現高社經地位的學童顯得較積 極自信、社交能力較佳、人際關係較好,故就受到同儕的歡迎。盧國 良、肖雄、姚慧(2013)根據其研究小學三年級與八年級偏遠地區的 學童,其家中經濟狀況幾乎都不佳,相較於非留守的學童(住在市區,

父母經濟程度較高)產生較多負向的社會行為(注意力不集中、不負 責任、蹺課翹課…)。另外亦可發現家庭社經地位與社會行為的相關研 究,對象為國小學童的研究比對象為國中學童、幼兒的研究,數量明 顯較多。

綜合以上文獻,可歸納出(一)高社經地位的學童,擁有較好的 社會能力,亦擁有較好的人際關係;(二)低社經地位的學童較容易表 現負向的社會行為。可以發現家庭社經地位是影響學童人際關係與社 會行為表現的指標之一,故將家庭社經地位列為其中的一個變項加以 探討。

小結

綜合本章諸多文獻資料,均顯示出眾多的因素皆有可能影響學童 的社會行為,除了第二章文獻探討中提及的三個變項(同儕社會地位、

小一體型、學業成就),亦要考量學童的個別差異,其背景因素(性別、

家庭社經地位)也是關鍵的一環,諸多的因素當中,哪些因素對學童 目前社會行為較有解釋力?本研究將以此五個變項,探究其與社會行 為之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