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自然科任教師宜多了解與教學內容相關科學家

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部分自然科任教師對於科學家的了解非常貧乏,

而有些自然科任教師則非常熟悉一些科學家的貢獻或事蹟,於訪談中能夠信手拈 來介紹這些科學家的故事,回答如何在教學上運用這些有趣的科學家故事也如數 家珍滔滔不絕,可以感受這些教師對於科學家的欣賞。教師本身對科學家有如此 正面的態度,不但能夠在教學中提升學生對於相關課程的理解與興趣,而且可以 將科學家的正面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傳達給學生,因此研究者建議科學教師宜長期 培養對於科學家的興趣並對課程相關科學家的貢獻進行了解。

二、最適合介紹給國小學童的科學家代表

陳慧君(民 91)研究國小學童對於科學家的評價發現:國小學童心目中科學 家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正面大於負面,他們認為最有價值的科學家多屬發明家 類別(其中 70%認為愛迪生是最重要的科學家),國小學童對於科學理論與生活 的聯結不甚重視,而且對於科學家的認知,在質與量上都不夠充足。依據本研究,

愛迪生與牛頓是國小教師認為最適合介紹給國小學童的科學家(各有 30%、27.5%

認為最適合),研究者建議向國小中、低年級學生介紹科學家以配合學生興趣為

考量,可優先考量「愛迪生」;而向高年級學生介紹科學家宜匡正國小學童「對 於科學理論與生活的聯結不甚重視」、「對於科學家的認知,在質與量上都不夠 充足」的缺失,可優先考量「牛頓」。陳慧君(民 91)建議「多介紹中國科學家,

減低一向崇洋的心理,加強民族自尊心以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依此 脈絡則可以考量本國籍科學家中最適合介紹國小學童的科學家「李遠哲」(10%

認為最適合)。

三、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中介紹科學家可善用技巧

國小科學教師想要在自然與生活領域課程中進行科學家的教學,必定會擔心 排擠正式課程的時間,同時在國小學童缺乏相關科學背景知識的情況下,也不容 易達成教師預期的教學效果。所謂「窮則變、變則通」,研究者在受訪教師的訪 談內容中發現,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兩全其美,既節省上課的時間,也能達成使學 生注意科學家事蹟與貢獻的目的,例如科學教師在進行「顯微鏡觀察」的實驗操 作時,可以問小朋友知不知道「顯微鏡的發明人是誰?」如果學生不知道或不清 楚時,可以請學生回家查資料,下回上課時再請有所準備學生發表,必要時也可 以加以修正或補充,這個過程不會佔用時間太久,卻同樣具有教學效果,而且可 以激發學生探索答案的興趣與能力,可謂一舉數得。

四、推廣科學家的教學運用不應限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訪談部分自然科任教師表示,在實際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中,光進行教 科書的課程與實驗時間就已經非常緊迫,並沒有充分時間可以進行介紹科學家的 活動,反而是級任教師在進行語文、社會領域教學時較有時間引介一些正式課程 以外的知識,反而有配合課程內容介紹科學家故事的可能性,再加上各版本的國 語教科書不乏有科學家傳記的課文,可以更完整地介紹特定科學家的事蹟與成 就,也有部分社會教科書在六年級下學期介紹了科學家改變人類文明的貢獻,例 如康軒版專設有「科學革命」的一節課程介紹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所推動的 科學革命,而另一節「工業革命」則介紹了瓦特改良了蒸氣機促成了工業革命,

甚至引發了殖民主義的新浪潮,配合國語與社會的課程,反而更能介紹科學家的 真實面貌與貢獻,因此推廣科學家故事的運用不應侷限於自然與科學領域的教 學,擔任語文與社會領域教學的級任教師如果能對科學本質的科學教育目標有所 了解,必能在科學本質與科學史教育方面,發揮不下於自然科任教師的功效,準 此而言,師資培養機構在培育國小師資時,如果能將科學本質與科學史的通識教 育教學列入培育課程,應該有助於我國未來科學本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五、選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應考量介紹相關科學家的質與量

訪談部分自然科任教師表示,自然科任教師進行正式課程的教學的時間並不 充裕,如果教科書內容再不多介紹一些相關的科學家,那麼國小科學教師就很容 易忽略了相關科學家的介紹,坊間不同版本教科書多以附在教科書或習作的「閱 讀方塊」文章介紹相關的科學家,雖然不是正式課文,但是仍有助於提醒科學教 師與學生注意相關科學家的事蹟與貢獻,因此為避免忽略科學本質的教學目標,

自然科任教師在選用教科書時,宜考慮介紹相關科學家內容較豐富的版本。

六、選用社會領域教科書宜多考量介紹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的版本

Oldroyd(1977)認為利用科學史教學有助於讓學生了解科學理論是持續的改 變著,使學生能開闊心胸,接受錯誤;讓學生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縮小 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鴻溝。陳慧君(民 91)建議「國小在課程結構上應注重『科學

-科技-社會』(S-T-S)三者之間的平衡連結」,研究者也認為課程設計規劃若 能注重「科學-科技-社會」的相互連結,可以縮小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鴻溝。在 國小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包含了「科學」與「科技」兩個層面的教學,

而社會領域則包含了「社會層面」的教學,如果能在社會領域教科書中介紹科學 家對於人類文明、社會發展的貢獻,必能補足在自然與生活領域不容易實踐科學 本質與科學史教學的缺憾;坊間某版本的社會領域教科書以專門二節分別處理

「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兩個題材,「科學革命」代表科學發展對人類社會

的重大影響;「工業革命」代表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影響,國小教師如能 在社會領域進行這樣的教學,必能有助提升學生「科學-科技-社會」緊密連結 的概念,因此研究者建議教師在選用社會領域教科書宜多考慮有介紹科學革命與 工業革命的版本。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民 9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靜如(民 90)。小學教師科學本質概念及教學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9(2),

197-217。

王靜如、張靜儀(民 90)。教師科學本質觀、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屏東 師院學報,14,859-898。

王美芬、熊召弟(民 84)。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心理出版社。

王雅君(民 76)。科學界線的再尋索—論卡爾•巴柏的「可否證性」判準。當代,

10,37-42。

王雲五(民 68)。王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人類學)。台北:商務。

江維信(民 89)。科學本質課程對師院研究生科學本質觀影響之研究。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明清(民 8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吳鐵雄(民 85)。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製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聰賢(民 6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李元墩(民 87)。台灣、大陸與香港三地大學生價值觀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

長榮學報,2(1),1-19。

李平寫(民 76)。向科學理性的權威挑戰-科學哲學「頑童」保羅.費若本。當 代,(10),12-19。

李秀枝、李啟塤(民 77)。教育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市:千華出版公司。

余曉清(民 88)。影響我國中小學學生科學家印象因素之綜論。教育研究資訊,7

(2),47-60。

林正弘(民 74)。知識 邏輯 科學哲學。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林政弘(民 76)。過時的科學觀:邏輯經驗論的科學哲學。當代,(10),20-26。

柯玉婷(民 89)。台中地區職前與在職國小教師對科學本質之態度及其相關因素 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柯伯英漢雙解辭典編輯委員會(民 89)。柯伯英漢雙解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袁貴仁(民 80)。價值學引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高華強(民 89)。青少年的價值選擇與價值教育。學生輔導,(70),14-25。

陳寶山(民 74)。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慧君(民 91)。國小六年級學童對科學家的評價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 然科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雅惠(民 92)。國小自然科教師對過時科學理論教學價值觀點之研究。國立台 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莊文瑞(民 76)。當代科學哲學的轉向-巴柏與孔恩的論辯。當代,(10),27-36。

張春興(民 80)。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 75)。價值學習四部曲-價值感、價值觀、價值標準、價值判斷。輔 導通訊,7,8-11。

張惠博、何珮琪、林建隆(民 89)。國中學生對於科學與科學家的認識之研究。

教育研究資訊,8(5),136-152。

張奉箴(民 78)。價值概論。教育文粹,18,6-11。

章英華(民 65)。台北市居民社會價值觀之研究 家庭、教育與職業。國立台灣 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為藩(民 61)。價值理論在教學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14,39-61。

郭生玉(民 90)。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許良榮、李田英(民 84)。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刊,179,

15-27。

許良榮(民 87)。科學史課文對於科學理論之閱讀學習效果。中師數理學報,2

許良榮(民 87)。科學史課文對於科學理論之閱讀學習效果。中師數理學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