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根據研究過程中之討論與結果,提出以下相關建議,包含對正向行為支 持方案之建議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壹、對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之建議

一、從不同資料來源廣泛蒐集資料,避免資料內容偏誤

由於研究者課務無法有效配合之關係,導致此次研究的參與並未含括所有研 究參與者的授課教師,且絕大部分以班導師提供的資料及研究者個人觀察到的資 料為主,較為主觀。因此建議,在蒐集資料時,注意不同提供者、時間及地點,

更廣泛地蒐集資料,進行交叉比對,避免資料內容有偏誤。

二、介入策略需考量研究者可處理之能力範圍

由於生態調整與後果處理策略(減少 3C 產品使用),都需要家庭的配合,但 家庭因素,導致放學後的檢核與評估只能請二姊或三姊協助,導致許多策略一開 始沒有徹底執行,研究參與者的問題行為出現呈現不穩定的情形。因此建議再研 究設計上,宜再審慎研究者可處理的能力範圍。

三、善用校內資源

策略介入的處理上有諸多不便,像是時間常常會去占用研究參與者的早自習 時間,有時遇到研究參與者遲到或作業需訂正,容易造成導師的困擾,因此在放 學時也需要占用研究參與者的時間進行檢核,以至於影響其正常放學時間。針對 上述問題,研究者建議在擬定方案處理策略時可以善用學校支援,邀請輔導教師 或資源班教師成為協同研究者。

- 100 -

貳、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增加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同儕的影響力探討

本次研究發現,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介入除了有效降低研究參與者問題行為 的發生外,與同儕的互動明顯增加,且互動變好,班級融洽度也改善許多。因此 建議未來研究可以增加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普通班同儕影響力的成效做探討。

二、研究對象擴展到全班學生

本次研究是以單一學生為研究參與者,但從直接觀察結果,意外發現,班上 某些具有輕微干擾行為的學生也有被間接影響,降低了干擾行為的發生,因此建 議在未來的研究上,可考慮將對象從單一個案擴展為全班學生,在實施上也會更 為方便,不須單獨抽離研究參與者,研究成果也能幫助更多普通班教師。

三、追蹤後續行為表現

本次研究從基線期到介入期再到維持期,僅持續一個學期的研究期程,但研 究參與者於新的學期即將進行分班,進入到新環境及面對新同儕,因此無法持續 評估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後續效果,因此建議,未來的研究能有研究者能持續追 蹤,或再擬定研究計畫時,能將追蹤後續行為表現納入研究計畫中。

- 101 -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王韋婷(2015)。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對改善國小資源班學生行為問題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縣。

朱倩儀、侯禎塘、黃苑菁、鄭晴方(2017)。功能性評量發展介入策略對國小 注 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 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 刊,16,1-9。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新北市:心理。

李欣(2007)。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國小亞斯伯格症學生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呂建志(2014)。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不服管教之成效。雲嘉特 教,19,51-59。

呂建志、李永昌(2014)。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改善國小輕度自閉症學生上課分心 行為之成效。障礙者理解學會半年刊,13(2),19-34。

李香芬(2003)。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不專注行為功能性評量與介入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呂珮瑄、李盈嫻、楊靜怡(2014)。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11,23-29。

余靜珊(2013)。學前兒童發展及行為處理。社會福利署(頁 66-67)。

林育毅、王明泉(2007)。正向行為支持在友善校園中的應用。台東特教,26,

18-22。

林美君(2016)。正向行為支持對提升國小認知功能重度缺損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台北市。

林昇運(2015)。協助重度智能障礙者轉銜至成人生活的支持歷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 102 -

林昇運(2015)。沒有問題小孩:普通班老師的功能評量旅程。教育學誌,33,

33-65。

林惠芬(2001)。功能性評量對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介入處理成效之研究。特殊 教育學報,15,85-105。

林惠芬(2008)。如何執行正向行為支持。特教園丁,1,42-47。

柯淑卿(2016)。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改善智能障礙學生家庭作業遲交行為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顯烇(1995)。嚴重行為問題處理。臺北市:五南。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台北市:心理。

紐文英(2009)。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新北市:心理。

紐文英(2016)。身心障礙者的正向行為支持(第二版)。新北市:心理。

紐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

唐榮昌(2013)。淺談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雲嘉特教,17,1-5。

張正芬(2000)。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功能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

127-150。

教育基本法(2006)。

陳佩玉、蔡叔妃(2018)。正向行為支持的發展趨勢:2008-2017。特殊教育學會 年刊,106 年度,163-184。

陳彥宇(2015)。淺談正向行為支持的理念、策略與研究。桃竹區特殊教育,26,

1-6。

陳姿廷(2017)。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介入對改善國小極重度自閉症學生自傷行為成 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郁菁、紐文英(2004)。行為支持計畫對國中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83-205。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 103 -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陳鳳婷(2018)。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國小特教班疑似自閉症學童自傷行為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張簡惠珍(2018)。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增進泛自閉症學生主動進教室行為之成效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如(2001)。特殊兒童鑑定與評量。臺北市:心理。

程小蘋、吳珍梅(2007)。幼教師覺知幼兒行為問題與輔導策略之分析研究。發 表於中臺科技大學 5/19-5/20 主辦之「2007 創意文教暨幼兒教育國際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103-124。

程勻芳(2010)。牽引孩子的燈塔-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之運用。桃竹區特殊教育,

16,1-8。

彭文珍(2014)。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一名智能障礙學生行為問題改善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程硯寧(2017)。運用正向行為支持處理學前自閉症幼童問題行為-與幼教師合作 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姿綾(2012)。以教室本位正向行為支持方案改善國小集中式特殊教育班學生干 擾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萱如(2013)。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改善國小重度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成效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麗娟、林月仙(2016)。正向行為支持方案改善疑似情緒行為障礙學生行為問題 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季刊,138,29-37。

黃馨慧(2018)。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社交焦慮症學生行為問題改善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市。

楊坤堂(2008)。正向行為支持的概念與策略。國小特殊教育,46,1-12。

楊瑛(1999)。重障者的行為支持與功能性評量。特殊教育季刊,70,1-6。

- 104 -

劉文英和林初穗(2006)。教師實施行為功能評量與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特殊教 育孩童問題行為處理的成效研究。教育研究學報,40(2),23-41。

劉明松(譯)(2008)。Ronald L. Taylor 著,(2006)特殊學生之評量。臺北 市:五南。

蔡宗榮(2014)。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促進亞斯伯格學童班級適應行為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賴奕璇(2017)。正向行為支持計畫對發展遲緩幼兒行為問題處理成效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佩紋(2011)。國小低年級兒童問題行為處理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薛雅云(2016)。正向行為支持計畫介入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干擾行為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簡志維(2018)。正向行為支持對國小原住民學童干擾行為問題改善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顏寶軒(2017)。運用正向行為支持策略協助國小普通班導師處理學生行為問題之 實例分享。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2,82-86。

- 105 -

貳、英文文獻

Bambara,L.M.(2005). Individualized supports for students with problem behavior:

designing positive behavior plans. 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ons.

Bambara,L., & Knoster,T.(1998). Designing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lans.

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

Coleman, M. C. (1996).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Theory and practice.

Allyn and Bacon.

Janney, R. & Snell, .M. E. (2000). Behavioral Support. Baltimore, MD:Paul H.

Brookes.

Janney, R. & Snell, .M. E. (2008). Behavioral Support:Teachers’Guides to Inclusive Practices(2nd ed.). Baltimore, MD:Paul H. Brookes.

Johnston, S. S., & O’Neill, R. E. (2001). Searchig for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in conducting functional assessments:A review and proposed process for teachers and other practitioners.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16(4),205-214.

Netzel, D. M., & Eber, L.(2003). Shifting from reactive to proactive discipline 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A change of focus through PBIS implementation.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5(2),71-79.

O’Neill, R. E., Horner, R. H.,Albin, T. W., Sprague, J. R., Storey, K., &Newton, J.S.(1997). Functiona assessment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for problem behavior:A practical handbook(2nd ed).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Safran, S. P., & Oswald, K. (2003).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s:Can schools reshape disciplinary practic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9(3),361-374.

Sugai, G ., Horner, R. H., Dunlap, G. Hieneman, M., Lewis, T. J.,Nelson, C . M., Scott, T. Liaupsin, C., Sailor, W., Turnbull, A .P.,Turnbull, H. R., III,

Wickham,D .Reuf,M., & Wilcox, B.(2000). Applying 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

- 106 -

and function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in school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2, 131-143.

Winter, S J (1995). Managing classroom behaviour in Biggs, J and Watkins, D (eds) Classroom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the Asian Teacher. Singapore:

Prentice-Hall.

- 107 -

- 108 -

附錄二

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訪談表

研究對象:小可(化名) 受訪者:陳OO老師、陳OO女士 關係:班導師、母親 日期:108.02.18 行為問題:上課分心、唱反調、亂動他人物品

- 109 -

- 110 -

(五)孩童每天有多少時間在課餘之外的休閒或社交活動上?

放學後只要寫完作業都可以玩手機跟看電視(約5個小時)

(六)父母、老師或家中成員等人力資源是否足夠?有沒有受過適當的 訓練?對孩童的目標行為有什麼影響?

不夠,孩子自己照顧自己﹑較缺乏陪伴

四、可能影響目標行為發生的立即前事

(一)每天的時間:個案在何時最可能/最不可能發生目標行為?

時 間

目標行為 最可能發生 最不可能發生

上課分心 上午的課(特別是主科的 課)

午休時間、自然課

唱反調 早自修上午的課 午休時間

亂動他人物品 科任課(特別是藝術課) 體育課(游泳) (二)人物:個案和什麼人一起時最可能/最不可能發生目標行為?

人 物

目標行為 最可能發生 最不可能發生

上課分心 劉O睿(同學) 、班導師、

英語教師

自然教師、

唱反調 趙O頡(同學)、班導師 學務主任 亂動他人物品 邱O庭(同學)、陳O鈞(同

學)、閱讀教師、藝術教 師

體育教師

(三)地點:個案在什麼地點時最可能/最不可能發生目標行為?

地 點

目標行為 最可能發生 最不可能發生

上課分心 教室、科任教室 自然教室

唱反調 教室 藝術教室

亂動他人物品 教室、科任教室 游泳池

- 111 -

(四)活動:個案在什麼活動時最可能/最不可能發生目標行為?

活 動

目標行為 最可能發生 最不可能發生

上課分心 英語課與數學課 看影片

唱反調 訂正作業、分組活動 看影片、畫畫

唱反調 訂正作業、分組活動 看影片、畫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