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綜合討論

本研究結果發現,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改善國小學生問題行為,包含上課分 心行為、唱反調行為、亂拿他人物品行為,皆有良好成效,且從介入期到褪除介 入方案之維持期,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問題行為有效降低,且家長、班導師及科 任教師對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執行成效均表示認同;但在替代行為的增加則無維 持效果。本節根據研究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的實施與結果、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 降低國小學生問題行為之成效、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增加國小學生替代行為之成 效與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之社會效度進行討論。

壹、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的實施與結果

在本研究透過直接觀察與訪談相關人士廣泛蒐集研究參與者問題行為發生 的歷程、立即前事、背景因素及行為功能……等相關資料,以下從資料蒐集與資 料分析兩方面進行討論。

一、資料蒐集

一開始要入班進行功能性評量的直接觀察記錄時,與班級導師和科任教師進 行了許久的溝通,最後選定出欲改善的問題行為為(一)上課分心行為(二)唱反調 行為(三)亂拿他人物品行為,經過討論並說明問題行為功能性評量代表的意義及 目的後,研究如期進行,在選擇入班觀察的科目,必須同時配合研究者空堂的時 間,並且安排不同性質的課程,最後選出問題行為發生頻率較高的數學課、英語 課及頻率較少的彈性課(資訊)及自然課,進行為期 3 週的入班觀察;同時透過訪 談相關人士,包含班導師及家長,瞭解平常在課堂上觀察不到的行為背景因素。

二、資料分析

研究者透過彙整與分析收集到的資料,並歸納研究參與者出現問題行為的後 果能引起引起教師或同儕的關注居多,因此推論問題行為的功能為引起他人關注。

本研究所使用之功能性評量的方式與資料分析與國內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相關研 究(江芳宜,2004;呂建志,2014;李香芬,2003;陳姿婷,2017;陳郁菁,2003;

- 94 -

陳泰伶,2006;陳鳳婷,2018;張簡慧珍,2018,黃姿綾,2012;黃馨慧,2018;

劉惠娜,2008)之功能評量方式一致。

貳、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降低國小學生問題行為之成效

本研究之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內容分為行為前、行為中及行為後去規劃,行為 前採取預防措施,在前事控制、生態環境做調整與改善;行為中加入正向行為教 導的介入;行為後則針對後果處理策略做調整。

在本章第二節的成效分析中,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的上課分心行為從基 線期 A1,平均一天出現約 13 次,到介入期 B1 降至平均一天約 8 次,再到維持 期 A2 持續降至平均一天約 5 次;唱反調行為從基線期 A1,平均一天出現約 4 次,到介入期 B1 降至平均一天約 2 次,再到維持期 A2 持續降至平均一天約 1 次;亂拿他人物品行為從基線期 A1,平均一天出現約 6 次,到介入期 B1 降至 平均一天約 4 次,再到維持期 A2 持續降至平均一天約 3 次,雖然下降水準呈現 不穩定的狀態,但從趨勢圖來看,行為的出現是有下降的成效。

此外,班導師及母親、同儕之間的關係透過事後訪談得知,都有良好的改善。

研究參與者者的重要他人一致認為研究有成效,但因研究期只有一個學期的時間,

雖然從維持期看起來,問題行為的發生有持續下降的趨勢,但未來是否持續是個 未知。

因此在本研究中,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本次研究參與者的上課分心行為、唱 反調行為及亂拿他人物品行為的發生有降低的趨勢,且在研究者褪除方案介入後 的維持期,問題行為仍持續降低,結果與國內外有關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相關研究 (陳泰伶,2006;簡志維,2018;顏寶軒,2018;Kamps,2006)改善國小學生的 問題行為之結果一致。

但有老師反映,接下來研究參與者會面臨分班及面對不同環境的困難,不知 道是否能持續維持現況。另外,研究實施中,研究者花了許多時間外加課程,讓

- 95 -

研究參與者可以先了解該堂課的課程目標與製作提示版,但五年級後,這方面的 介入是否由認輔教師著手或是家人協助,都還有待討論。

參、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增加國小學生替代行為之成效

本研究之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內容在行為中加入正向行為教導的介入,其中一 項替代行為的教導則是以「舉手」代替「亂拿他人物品的行為」,研究介入期,

由導師、同儕及研究者給予提示,研究維持期後,研究者褪除提示,改有同儕與 研究參與者自行提醒替代行為的發生。

本章第二節的成效分析中,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參與者的替代行為從介入期 B1 平均一天約 1.44 次,再到維持期 A2 降至平均一天約 1.5 次;水準穩定度為 0%,趨勢圖呈現持平狀態,從數據得知,在介入期,研究者參與者替代行為出現 的次數非常低,雖然在維持期,出現率呈現持平趨勢,代表替代行為的發生具有 維持效果,但研究者認為成效不佳,與國內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相關研究(朱巧馨,

2009;呂建志,2014;陳泰伶,2006;黃麗娟,2016;薛雅云,2016)增加國小 學生替代行為的結果不一致。

在與家長及班導師討論後,認為替代行為出現成效不佳的原因可能與選定的 行為不符合研究參與者問題行為的替代行為,再者,雖然替代行為出現頻率低,

但沒有因此提升問題行為的出現,因此在替代行為的提示上,導師、同儕與研究 者給予較少的介入,甚至在維持期,幾乎沒有增強舉手的替代行為,因此在研究 過程的謹慎度上,可以再加強。

肆、正向行為支持方案之社會效度

本次研究中,透過檢核表及訪談結果,得到研究參與者重要他人一致好評,

雖然在研究初期,與大家的溝通上花了許多時間,包括入班觀察、調整課程、調 整座位、正向改變……等,都需要大家共同參與和協助,但研究中,研究者發現,

- 96 -

不只研究者發生改變,研究者與家人、教師及同儕的關係融洽許多,因此在維持 期,問題行為仍持續降低的原因,研究者認為,與研究者個體及環境的改善有極 大的關係。

除此之外,研究者的重要他人一致認為正向行為支持方案對研究參與者融入 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等式有幫助的,且符合研究參與者的需求與能力,與國 內外正向行為支持方案的社會效度相關研究(柯淑卿,2016;陳姿婷,2016;張 簡慧珍,2018 ;Bambara、Snyder,1997)結果一致。

- 97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