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及結論對國內相關教育單位、企業界及有關研究人員分 別提陳建議,以做為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之參考及後續研究建議。本研究之建 議如下:

一、國內相關教育單位方面

(一)學界課程配合產業需求

課程規劃上,各校系的科目名稱不一、學分數與俢習時間依科系特性而有所 不同,應注重向下紮根與循序漸進的專業課程之架構思維,以基礎課程的紮根、

理論知識的建構、以及專業實作與實習為課程架構之目標,輔以當地的人文生活 與產業界做一適當整合與規劃,以符應當下各產業需求,學生所學之理論方能在 畢業後,快速融入於社會工作中,以因應社會應用層面之能力需求。

(二)課程實施評鑑與改良

課程內涵並非是永恆不變,學問的產生背後都有能力技術的需求,針對課程 不足的部份,修正加強更新教學方向,可以讓學生更易於適應實際的社會環境。

因此每個課程都應有評鑑的機制,並定期改良教學內容,才能符合文化創意產業 人才的需要。

二、企業界方面

社會環境的競爭下,新技術發展相當快速,讓許多剛從校園進入企業之學生的 能力與企業的技術無法接軌,因此,建立並強化產學合作機制,改善產學落差問 題,鼓勵企業提供在校生實習的機會,使學生可藉由畢業前的實習,得以了解實 務上的工作內容,而業者亦可透過此機制篩選出優秀的人才,待一畢業之後,即 可延攬至業界工作,不但可彌補教育體制中「質」的不足,亦可彌補教育體制與 產業需求學用落差的問題。

三、有關研究人員方面

(一)訂定各核心課程教學順序

本研究結果取得核心課程之課程重要性順序,後續研究可根據課程重要性,

進行教學順序的研究。

(二)編製各課程學分數與授課時數

本研究已提出核心課程的重要性次序,後續研究可依課程之重要性,及各課 程教學目標、教學綱要,擬定其學分數及授課時數做研究。

(三)發展各課程的課程綱要

本研究係探討核心課程發展中的「規劃、設計、開展」等三個階段,未來的 研究可繼續完成「發展、實施、評鑑與修正」等階段。本研究並未對於各個課程 的課程綱要進行分析,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學科課程 綱要會略有不同,尤其課程設計需要融入更多新的資訊,因此後續研究可針對核 心課程之課程綱要進行研究及探討。

(四)使用調查研究進行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之普查

本研究以德爾慧進行研究,邀請專家團隊組成德爾慧小組進行研究,然而缺乏

多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之意見提供,因此,後續研究可以問卷調查方式,抽取 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樣本來進行問卷施測,以取得多方面文化創意產業專家之意見。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行政院(2003),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台北:行政院經 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3 文建會文化創意產業地方巡迴論壇。台北:

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 年文化白皮書。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台灣-新世紀 新容顏。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2),文化創意產業國際人才延攬、進修及交流規劃報 告。台北:文建會。

王力行、林蔭庭編(2006),動力 20-關鍵年代的人與事。台北:天下遠見。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

王涵薇(2003),台灣地區大學美術相關學系 3D 電腦動畫課程之研究。國立嘉義 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著(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方金寶(2006),以 Porter 鑽石模型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法規。國 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南。

石雯侃(2005),影響文化創意產業從業員工創造力因素之研究-兼論與組織創新 之關係。立德管理學院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朱元鴻(2000),文化工業:因繁榮而即將作廢的類概念,《文化產業,張苙雲主編》。 台北:遠流出版。

沈清松(1992),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對文化的衝擊與展望。台北:時報文化。

李亦園(1986),劇變與調適-一九八五台灣文化批判。高雄:敦理文化。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Robert J.Sternberg 主編,創造力。台北:五南。

李俊明譯(2005),創意英國。台北:五觀。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錡(2004),「彩虹社區」文化創意產業與社區文化建構之研究。南華大學 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何春蕤(1997),台灣的麥當勞化:跨國服務業資本的文化邏輯,陳清僑編,

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沈台訓譯(2003)Susanne Schech、Jane Haggis 著,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 台北:巨流。

吳懷宣(2005),體現創意-從存有美學觀點探討藝術與創造的意涵。第一屆文化 事業、創業及管理研討會。

吳國卿譯(2006)傑克、福斯特著,點子學。台北:財訊。

林宗德譯(2004)Philip Smith 著,文化理論的面貌。永和:韋伯文化。

林信華 (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台北:揚智。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

林季誼(2006),台灣各大學院校插畫人才培育之現況。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研 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周珮儀(2000),課程統整與課程分化,《課程統整與教學》。台北:揚智。

邱華君(2008),我國公務人員晉升官等訓練課程之探討。國家菁英季刊,第四卷 第二期,95-108。

查修傑譯(2006)Pink,Daniel H 著,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台北:大塊文化。

施良方(1997),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高雄:復文。

夏克、李天綱、陳江嵐譯(1988)菲利普•巴格比著,文化•歷史的投影。台北:

谷風。

徐佩瑩(2005),都市型文化產業策略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文化產業政策 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段兆麟 (2000),體驗式經濟在農業的實踐。新世紀體驗農業經營研討會論文暨會 議實錄。第 25∼35 頁。

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

陳郁秀(2004)台灣文化新思維─文化政策之回顧與前瞻,文化台灣─新世紀 新 容顏。台北:遠流。

陳辰洧(2005),大學校院培育工藝設計人才核心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陳香君(2004),數位典藏產業人才培育需求及學習地圖之規劃。國立臺灣大學圖 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學明著(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陳嘉陽(2005),教育概論。台中:教甄策略研究中心。

陳芸芸譯(2002) James Lull 著,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

陳其南(2001),從全球化看文化產業與地方行政。文化視窗,第 33 期。

彭淮棟譯(2004)巴特•摩爾-吉爾伯特(Moore-Gillbert)著,後殖民理論。台 北:聯經出版。

楊思偉(1999),日本教育。台北:商鼎。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2006),文化創意資產與藝術產業國際論壇藝術院校領導人會 議。板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維倫譯(2003)大衛 索羅斯比著,文化經濟學。台北:典藏。

張世彗(2003),創造力:理論、技術/技法與培育。台北:五南。

張家瑜譯(2005),設計管理。台北:六合。

張文軍(1998),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怡琪(2006),大學廣告創意課程研究:一個實務取向的課程規劃。國立政治大 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高陳民(2003),遊戲產業創意企劃人員專業能力及人才培育研究。元智大學資訊 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

翁嘉懌(2007),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系科學生創業意向之研究-以南部各大專校院 為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教育部(2004),創意臺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台北:教育部。

黃珮玲(2006),大專院校設計類科基礎繪畫課程之探討。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 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

黃武忠編(2002),二00二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 化館。台北:文建會。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奕光(2003),亞洲創造力。(王蕆真譯)。台北:陪生。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台北:城邦文化。

經濟部工業局(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2007),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經濟部工業局(2008),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工業局。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北:風格。

詹宏志著(1998),創意人。台北:臉譜文化。

鄭自隆、洪雅慧、許安琪合著(2005),文化行銷。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鄭瓊慧(2004),農村節慶活動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 2003 大崗山龍眼蜂蜜文 化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鄭義融(2000),大專院校陶藝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劉得臣(2007),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 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劉玉玲(2005),課程發展與設計。中和:新文京開發。

劉大和主編(2001),觀光•文化節慶─APEC 議題研究精選系列 2。台北:APEC 研 究中心。

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Toby Miller,George Yudice 著,文化政策。台北:

巨流。

盧麗淑、管倖生(2005),美國四年制大學平面設計相關科系的發展與課程規劃之 研究。環球科技人文學刊,第二期,57-70。

魏炎順(2006)。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發現美學新台幣。清雲科技大學通識課程師 資培訓演講稿。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雜誌。

賴建都(2002),台灣設計教育思潮與演進。台北:龍辰。

羅秀芝譯(2003)、Ruth Rentschle 編,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台北:

羅秀芝譯(2003)、Ruth Rentschle 編,文化新形象-藝術與娛樂管理。台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