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意涵

藉由相關文獻整理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論述,定義本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定義及 面貌,以整合探究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之核心課程。

壹、文化的內涵

文化作為一個概念及範疇,其範圍相當廣泛,特色是相當多義且模糊的,具 體內涵並不容易界定。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時空背景中,自有其多重的涵義。

雖然「文化」是如此難以描繪,但本研究仍試圖依本研究之需要將文化的概念與 其部分相關概念的發展進行探討與說明。

在拉丁語以及早期英文的用法中,「文化」(culture)與「耕作」(cultivation)

一詞相關,意指改進農耕活動,逐漸擴充引申為培育個人身心涵養。此種用法直 至今日仍保留在「農業」(agriculture)和「園藝」(horticulture)這兩個詞彙 中。為了生存,開始對自然物加工,因而脫離原始的生活狀態進而產生文化(夏 克、李天綱、陳江嵐譯,1988)。

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孔在其「文化意義」的研究中(Kroeber and Kluckhohn),蒐集文化定義共一百多種,整理出六種文化理解觀(林宗德譯,

2004):

(一)、描述性的定義(Descriptive definitions)─

視文化為社會之整體生活的一部分,如十九世紀英國社會人類學者泰勒 (E.B.Tylor)所言:「人作為社會的成員所獲得的複合整體(complex whole),它包 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習俗,以及任何身為社會一份子的人所需獲 致的能力及習慣。」

(二)、歷史性的定義(Historical definitions)─

如一九二一年帕克(Park)和博吉斯 (Burgess) 所述:「一個群體的文化,是 社會遺產的總和及編制。由於該群體的種族氣質和歷史生命,使得其文化具有社 會的意義。」在此一定義下,文化為世代相傳之遺產。

(三)、規範性的定義(Normative definitions)─

包括以下兩種:

1.文化是一種規則或生活方式,可形塑出具體之行為及行動模式。

2.強調價值觀的角色而不涉及行為。

(四)、心理學的定義(Psychological definitions)─

說明文化是解決問題的裝置(device),人們可藉由文化而得到溝通、學習、

或者滿足物質和感情需求。

(五)、結構性的定義(Structural definitions)─

強調文化的抽象性,在各個獨立層面之間具有組織化的關聯性,其迥異於具 體之行為。

(六)、發生學的定義(Genetic definitions)─

從文化如何產生,或是文化如何得以存續的角度來定義。以人類的互動來解 釋文化的起源,或是以代代相傳的產物來說明文化的存續。

這些定義截至目前為止,雖然產生細微的變化,但依舊通行。其核心用法如

下:文化具有抽象性,屬於觀念的、精神的和非物質的領域,乃由信仰、價值觀、

象徵、符號和論述所構成的領域。並且強調「文化的自主性」,把文化視作遍及社 會生活各方面與所有層次。

李亦園院士表示:「文化是一套符號與意義的系統,由於此一系統的存在,使 一民族之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人際交往的社會生活以及藝術、文學、宗 教等精神生活,可以統合一貫而不至相互矛盾」(李亦園,1986)。

Thompson 認為「文化」是嵌附在符號形式中的意識型態,包括各種行動、言 辭,以及有意義的事物等等,透過這些東西,個人得以和其他人進行溝通,並且 共享經驗,概念與信仰(Thompson,1990)。

沈清松教授提出:「文化是一個歷史性的生活團體,其成員在時間中,共同成 長發展,表現其創造力的歷程與結果,包含終極信仰、觀念、規範、表現和行動 系統的整體」(沈清松,1992)。

李錡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根據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的說法:「文化係 指涉一個民族、群體、或者社會的整體生活、活動、信仰和習俗。」,這個說法在 二十世紀得到許多人類學家的認同,認為「文化」乃是一無所不包之社會生活整 體(李錡,2004)。

由於各個學術領域對於「文化」的定義皆有不同,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因此將「文化」的定義精練地分成二個。第一個「文化」的定義是在人 類及社會學架構下經常用到的,即用來描述任何群體(group)所共有的態度、信

仰、習慣、風俗、價值、規範等。此種群體可為政治的、地理的、宗教的、種族 的、或其他可具體指涉的。「文化」的第二個定義是比較實用導向的,它標示著人 類從事的某種活動,而這些活動的產物與人類生活的知識、道德與藝術層面有關,

而不是僅指獲得某種技術或職業的技能(張維倫譯,2003)。

大衛.索羅斯比認為「文化」在實用導向的意義上,它標示著人類從事的某 種活動,而這些活動的產物與人類生活的知識、道德與藝術層面有關。為賦予此 意義的某些特徵的客觀定義如下:在生產活動中融入「創意」(creativity)。活 動涉及了「象徵意義」(symbolic meaning)的產生與傳達。該活動的產品含有某 種形式的「智慧財產」(張維倫譯,2003)。

古今中外的學者由於典範選擇與領域價值觀的差異,對「文化」一辭有著不 同的看法與判斷,整體來說,文化涉及了人類所有的生活,不論廣益或狹義的定 義都是人類生活方式的指引與先人智慧的累積,而身在不同地域的我們,也在延 續與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

文化一直被認為具有促進人類發展、豐富人類精神生活、推動社會發展及國 際交流等作用。1998 年世界銀行發佈的「文化與持續發展:行動主題」報告提出,

文化為當地發展提供新的經濟機會,並能加強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文化產業 這個概念雖然在 20 世紀 70 年代甚至更早已經被提出,但是文化的經濟功能對一 個地區發展經濟發展的促進,在 90 年代才被廣泛的關注。

文化在許多方面扮演經濟的角色:

1.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品牌,和許多「動產或商品」(goods)連結一氣。

2.文化產業包括電影、電視、廣告、藝術與節慶活動等,都為國家添增魅力,帶 來直接的工作機會及其他經濟的附加利益。

3.博物館、餐廳、商店、劇院為商業集會和觀光事業提供了歡樂的消費空間

(consumption spaces)。例如,巴黎之所以為「世界城市」不是因為它在製造業 或金融業的影響力,而是它的建築歷史和美食名聲,吸引了國際會議和國際組織 總部的設置(徐佩瑩,2005)。

文化是新一波國力與競爭力的展現,根據各國文化貿易額的比較可以發現,

近幾年來,各國正積極藉由文化產業增加產值(王力行、林蔭庭,2006)。英國學 者 Charles Landry 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創意的平台與資源,文化提供 創意所需的素材,創意是在實踐觀念與思維的力量,而此一力量需要文化所蘊藏 的豐富資源如多元的價值、生活方式等。文化是創意源源不絕的溫床,創意是在 實踐觀念與思維的力量。「文化」在以前可能只是一種品味,一種享用的生活,而 如今「文化」已不再僅是「文化」,它已轉變為一種經濟力量,並且可以表現人民 活絡的生命力與創造對地方的認同感,所以「文化」定義為一種生活、一種經濟、

一種生命力。

臺灣充滿了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百無禁忌的創作環境,相對地,也成為發 展文化創意產業的豐厚養分;同時,也由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亦將使文化有 了轉譯、詮釋及創新、積累的無限可能。當代國家發展必須與文化創意產業緊密 結合,在文化創意產業社會的座標地圖中,則串連著國家文化及經貿活動,人才 間相互群聚與脈落關係;連結在地與全球的社會範型,接合文化與經濟、生產與 消費的經濟風貌等國家地景,在此種觀念脈絡的體現下,研究者以此基礎,作為 本文文化理論之依據。

一、後殖民主義

如果將殖民主義依時間點來劃分,可分為「舊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與

「後殖民主義」,而劃分點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舊殖民主義」乃是指第二次世 界大戰前西方國家透過武力或軍事的力量來奪取非西方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 政治主權,「新殖民主義」則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非西方國家(第三世界國 家)雖然主權獨立,但卻西方國家卻透過政治與經濟的手段來操控這些非西方國 家,而後殖民主義則是指西方國家對於非西方國家的文化侵略與文化優勢上的關 係,其涉及了意識形態的部份,並強調了西方宗主國與被殖民地在文化角色與文 化再現上的問題(劉得臣,2007)。

「後殖民」一詞在 1970 年代初期首見於政治理論,用以描述二次世界大戰後 擺脫歐洲帝國之後的那些民族的困境。到艾希克洛夫特(Ashcroft)、葛瑞菲斯

(Griffiths)、提芬(Tiffin)合作的《帝國反寫》(1989)問世時,它已被用來 描述「後殖民化那一刻起到今天,所有被歐洲帝國過程影響的文化」(彭淮棟譯,

2004)。而後殖民主義興起於 1980 年代,其思考重點在於歐洲與其他國家之間的 關係。後殖民主義批評的矛頭所向,是歐洲知識的文化霸權,由於這個霸權的作 用,非歐洲世界的知識就成為「被制服的知識」或「被剝奪了資格的知識」(陶東 風,2000)。

後殖民主義為利用學校、家庭、教會、媒體等文化手段進行霸權控制,影響 被殖民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形成霸權的合法性,並造成被殖民者自然的順從 與認同。不僅如此,被殖民者成為邊緣者,失去自己平常所用的語言、習慣等生 活型態,形成失語、無根及無法發聲的現象。後殖民的論述就是對這種西方優越 感及霸權意識型態加以批判,同時對於居住於殖民卻被摒除於邊緣的被殖民者研 究的重視,反映出對霸權控制邊緣民族的重視(陶東風,2000)。

但也由於西方國家強權的文化殖民與入侵,使得反對與抵抗後殖民的思潮與

第三世界之在地文化的差異性逐漸受到重視,而長久以來受西方強權殖民的亞洲 國家之文化風尚也逐漸受到國際間的肯定。亞洲風尚正以傳統和現代結合的風格 而變得時髦起來,不僅西方人感受到亞洲風尚的影響,連亞洲人本身也企圖帶出 更有民族和個性的設計。數十年來持續的繁榮,西方風格已經在亞洲人之中漸漸

第三世界之在地文化的差異性逐漸受到重視,而長久以來受西方強權殖民的亞洲 國家之文化風尚也逐漸受到國際間的肯定。亞洲風尚正以傳統和現代結合的風格 而變得時髦起來,不僅西方人感受到亞洲風尚的影響,連亞洲人本身也企圖帶出 更有民族和個性的設計。數十年來持續的繁榮,西方風格已經在亞洲人之中漸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