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一、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之編製

為瞭解大班幼兒對於圖畫的理解能力,研究者參考 Rumelhart(1975)、Mandler 和 Johnson(1975)、Stein 和 Glenn(1979)以及 Hayward(2003)等人的故事文法,

編制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研究者以七項故事文法要素(角色、時間、地點、

開始事件、反應、行動、結果)設計圖畫內容,並測驗分為示範圖畫以及 A、B 兩 份施測圖畫題本。以下就預試部分與正式施測部分說明測驗編制內容。

(一)預試

1.圖畫間的內容相似

研究者發現鑑別度較低、需要做修改的圖畫,其共同特色為故事內容相近、

差異較小。如圖 A202 與圖 A203 都是角色一與角色二在吃東西,圖 A202 的野餐 籃尚未打開,圖 A203 則是打開野餐籃吃東西,兩張圖之間的差異不大,因此幼兒 在敘說故事時較難說出豐富的故事文法要素。受試幼兒 0101 對圖 A202 的敘說為

「小狗妹妹吃了很多的東西。」,對圖 A203 的敘說則是「小狗妹妹吃的好飽。」;

又受試幼兒 0107 對圖 A202 的敘說為「他們一直吃一直吃。」,對圖 A203 的敘說 則是「吃的好飽喔。」

2.圖畫中角色表情單調

預試圖畫的背景較為豐富,但是角色表情豐富度不夠,致使受試幼兒在敘說 故事時,對於角色的反應敘說較少。如受試幼兒 0103、0104、0105、0106、0108 對圖 B203 的敘說為「打到長頸鹿」,並無其他敘述。如受試幼兒對圖 B105 的敘說 為「之後結束。」(受試幼兒 0107)、「其實是籃球。」(受試幼兒 0111)。

3.圖畫中的表現手法

A、B 兩份題本中的圖畫有些表現手法可能是幼兒不熟悉的,例如有以對話框 表示角色腦中正在想的事情(圖 A206、A307、B103)、以曲線表示角色發抖(圖 B103)、以斜線表現速度(圖 B201、B203)、以捲曲線條表示毀壞(圖 B307)、以 菱形表示閃閃發亮(圖 B310),由於幼兒可能並無此種圖畫表現手法的背景知識,

因此對於故事內容的理解有所阻礙。如圖 B103 原為兔子害怕草叢中會有毛毛蟲所 以發抖,但因幼兒不了解對話框以及表示發抖的線條,所以所敘說的故事內容為

「然後她說他好想上廁所喔。」(受試幼兒 0110)、「然後兔子亭亭就說我最怕就是 毛毛蟲。他還以為毛毛蟲是他的球。」(受試幼兒 0412)、「小兔子說,發抖想著,

如果我變成毛毛蟲的話,進去撿那有多好。」(受試幼兒 0420)。

4.單次施測圖畫張數過多

預試時 A、B 題本各有 24 張圖畫,受試幼兒一次需進行 24 張圖畫的瀏覽與故 事敘說,看完一份圖畫與進行故事敘說約需五至八分鐘,A、B 兩份題本施測完畢

需十至二十分鐘。長時間的測驗對幼兒來說,不但不易集中精神,也容易疲累,

並且幼兒在敘說故事時,容易將之後的故事內容提前說出,在敘說圖畫內容的順 序上有些混亂。

(二)正式施測

預試後經項目分析,可知題本 A 中的 A201、A203、A301、A305、A311 等五 張需進行修改;題本 B 中的 B103、B104、B201、B202、B203、B204、B303、B307、

B309、B311 等十張需進行修改。研究者針對預試時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修正,以下 為修正的部分與方式。

1.控制每張圖畫的故事文法要素

為修正圖畫間內容相似的問題,研究者以故事文法要素控制每張圖畫應具有 之故事文法要素內容,見表 3-5、表 3-6、表 3-7 以及表 3-8,同時也使 A、B 題本 形成複本。

2.修正圖畫表現方式

正式施測的圖畫內容,加強、豐富了角色的表情,如圖 A102、A103、B102、

B103、B202、B304。另外也盡量避免使用對話框等方式表現角色行動、反應。

3.將 A、B 題本分次施測

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 A、B 題本中,又分為題組 A1、A2、A3 以及題組 B1、

B2、B3 等六份題本。其中題組 A1 與題組 B1 各有四張圖畫,有一個情節;題組 A2 與題組 B2 各有七張圖畫,有兩個情節;題組 A3 與題組 B3 各有十張圖畫,有 三個情節。受試幼兒敘說故事時,圖畫張數、情節、角色皆逐次增加,可使受試 幼兒在敘說每份圖畫間能有休息的時間。

二、擴大受試年齡範圍

研究中的受試者年齡範圍為 64~84 個月,同為大班幼兒,根據不同月齡階段 的結果,年長的幼兒與年幼的幼兒距離六個月。在研究中年齡並未對幼兒圖畫理

解能力造成顯著差異。因此,未來相關研究者選取受試樣本時,可選擇小班幼兒 到國小一年級,以期能看出年齡對幼兒圖畫理解的影響與差異。

三、對受試幼兒進行圖畫內容提問

有鑑於受試幼兒在預試時對於圖畫表現手法的不熟悉,影響故事敘說內容。

研究者建議,未來相關研究者在進行幼兒圖畫理解能力測驗時,可針對圖畫中的 故事文法要素設計問題,在幼兒敘說故事完畢之後,進行圖畫內容提問,目的在 排除受試幼兒因不熟稔故事敘說方式致使其未敘說圖畫故事內容。

四、控制圖畫內容要素

研究者於預試施測過後,雖以故事文法要素控制每張圖畫中的故事文法要 素。但是在圖畫呈現上,包括背景的設置、角色的性別、地點與時間是否明顯、

角色的行動與反應等,在 A、B 題本中並未完全控制。因此,未來相關研究者除以 故事文法要素控制圖畫外,圖畫的呈現方式也需加以考量,例如角色使用人物或 動物,畫風為寫實或卡通等。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心怡(200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兒童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石素里(2008)。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與一般兒童口語敘事能力之比較。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伶莉(2004)。幼兒對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宜貞(2007)。訊息呈現方式及故事架構對理解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30(2), 31-55。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之編製及其相關研究。測驗年刊,31,

37-51。

吳姿蒨(2008)。故事結構與理解能力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的影響。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英長(1986)。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臺東師專學報,14,197-211。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 育學報,15,177-215。

吳訓生(2002)。國小高、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特殊教 育學報,16,65-104。

吳詠蘭(2006)。對話式與有聲書閱讀教學對幼兒聽覺詞彙理解能力與幼兒閱讀行 為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惠珠(2000)。國小低年級兒童詞彙能力表現情形和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 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周育如、張鑑如(2008)。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的影響效果。教

育心理學報,40(2),261-282。

尚祚嫻(2009)。故事結構分析法對提昇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故事理解能力之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巧芳(2003)。大班幼兒對動畫訊息的解讀-以「企鵝家族」為例。國立嘉義大 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秀瑜(2009)。學前幼兒對卡通故事的觀點之研究-兩個社經背景的比較。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真美(譯)(1996)。哈利海邊歷險記。Gene Zion。臺北:遠流出版。

林清山(1968)。男女學前兒童語言發展各變數的比較研究。心理與教育學報,2,

121-137。

林歆晏(2009)。幼兒閱讀顛覆傳統圖畫書之回應行為。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 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翠玲(2007)。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字能力、閱讀流暢度及閱讀 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市。

林慧娟(2010)。「沒有字怎麼讀?」-幼兒閱讀無字圖畫書中的圖像語言。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寶貴、楊慧敏、許秀英(1995)。中華國語文能力測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 教育中心,台北。

施蘊珊(2009)。幼教課程與幼兒語言發展之關係-以方案課程與蒙特梭利課程為 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淑卿(2009)。以故事結構指標探討國小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能力表現。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藝玲(2007)。故事結構教學對幼兒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 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菀真、辜玉旻(2008)。幼兒口語敘說的評量與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73,74-84。

張寶月(1995)。兒童故事基模的發展 以因果關係網路分析為例。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鑑如、章菁(2002)。幼兒敘述能力之發展:多年期研究。九十一學年度師範院 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615-1641。

粘玉芳(2008)。不同閱讀障礙類型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敘事表現之比較研究。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欣希、張鑑如、陳秀芬(2012)。學齡前幼兒的故事結構發展:故事文法之分析。

教育心理學報,42(3),359-378。

陳美芳(1998)。國小學童口語語言理解與閱讀理解能力之關係。特殊教育研究學 刊,16,171-184

陳美芳(1999)。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口語理解能力的發展。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

18-204。

陳海泓(2004a)。無字圖畫書和錄影帶對兒童故事推論的影響。國立編譯館館刊,

32(2)

,51-63。

陳海泓(2004b)。聽故事和看錄影帶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故事記憶和故事推論的探 討。南師語教學報,2,257-285。

曾彥翰、蔡昆瀛(2007)。文章結構教學對增進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說明文閱讀理解 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67-91。

程培儀(2004)。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故事書之內容分析-以 DavidWiesner《瘋狂星 期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秀文、沈添鉦(2003)。不同年齡及不同語文程度學童的敘事表現之研究。嘉義

黃秀文、沈添鉦(2003)。不同年齡及不同語文程度學童的敘事表現之研究。嘉義

相關文件